《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山下智久向梅原選手討教STREET FIGHTER V!第2部「TOMO’S GAME ROOM supported by Onitsuka Tiger」公開!   《仙境傳說 ORIGIN》日區6月28日開服!「Nijisanji」VTuber確定直播遊玩實況!   《Crash Bandicoot™ 4》開發者分享十大造型,慶祝PS5版現已上市!   紀念人中之木村突破100萬套!《審判之眼:死神的遺言 Remastered》推出超特惠價!   《Cuphead》的《The Delicious Last Course》DLC將於2022年6月30日登陸PS4   高規格電競手機「黑鯊 3」霸氣下殺一萬日幣!   我是你的GPU——打造《Astro’s Playroom》數位風格流行音樂   火遍全球的策略競技遊戲多多自走棋將在1月28日登陸PlayStation Store 

看不懂地圖害你被笑路痴嗎?其實是地圖設計不好啦

商業

想想看,出外旅遊時,你身邊是不是總有人拿地圖沒轍呢?或是,你自己也老是讀不懂地圖?但有些人卻能快速掃描地圖,找出正確的方向抵達終點。奇怪,我們不是看同一張地圖嗎?怎麼效果差這麼多?

這正是地理學家 Amy Lobben 現正探討的問題。Lobben 研究人腦如何解讀地圖,以及如何設計簡單易懂的地圖,她想探討為何人類解讀地圖的程度不一,最終找出製作好用地圖的方法。

  • 研究第一步:瞭解人腦如何閱讀地圖

研究的第一步是人類如何與地圖互動。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我們更清楚人腦如何閱讀地圖,地圖製作者製圖時便更有頭緒,才知道該如何製作好讀的地圖,讓有「地圖閱讀障礙」的人也能愉快使用。

Lobben 表示:「地圖的使用和性能是無形而不易明瞭的,所有有趣的活動都在人腦內發生。」因此,她研究時需要用許多方法多管齊下以剖析之 -- 她需要在實驗室內作測試、也要觀察受試者如何用地圖在真實世界導航、還要利用眼動儀與大腦掃描儀器等來研究人腦與地圖的互動。

研究至今,她發現兩個閱讀地圖的技巧,該技巧的高下,將影響人腦判讀地圖的能力:

讀懂地圖的技巧一:視角轉換

第一個技巧是轉換視角的能力,我們讀地圖時必須把視角從眼前街景轉成地圖視角,也就是鳥瞰視角。Lobben 發展出電腦測試系統來評估受試者的能力,例如:測驗中將會有一張地圖,以及該地圖中某地點的街景照片,而螢幕上還會顯示兩個指往不同方向的箭頭供選擇,受試者須點選其中一箭頭方向,而面對該方向將能看見街景照片中的地點,如果兩個箭頭的方向都不對,則點選 neither (兩者皆非)。

Lobben 想確定該測驗成效是否能模擬真實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狀況,於是她把測驗受試者載往某處不熟悉的地方,給受試者地圖並指出其所在地後,要他們找到地圖中標示的地點,並全程以 GPS 追蹤器紀錄所經路線。

結果顯示,在電腦測驗中得分較高者,能夠在最短的路程與時間內抵達目的地。而電腦測驗表現較差者常常停下腳步,或是繞路後才抵達終點;另外,他們還會不時再次拿起地圖確認,或是回頭修正路徑等等,不過他們最終還是會抵達目的地。從此結果來看,電腦測驗的擬真成效頗佳。

讀懂地圖的技巧二: 心智旋轉(mental rotation)

另一項閱讀技巧是心智旋轉 (mental rotation),也就是旋轉地圖的方向以符合自己的需求。標準化測驗 (standardized test) 中常出現這種題目:給作答者特定形狀的物體 A,然後要我們從另外兩個物體中選出與物體 A 相同者。作答時,受試者需在心中靠想像力去旋轉物體 A,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

Lobben 發現,心智旋轉能力佳的人,使用地圖時會傾向於把地圖中的北方朝上,而能力較差者會不斷旋轉地圖,讓現正前進的方向朝上,其實這兩種策略並無高下之分,都是有效的策略。Lobben 說:「人們會採取不同策略以補償自身能力。」

  • 結合腦科學與製圖學,未來的地圖不會再讓人頭昏了

Lobben 也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brain scans) 來觀察腦部活動,她希望藉此找出擅於心智旋轉者與不擅於此能力者之間差異何在,其團隊仍持續蒐集分析數據,希望可以更深入瞭解。

Lobben 希望此研究最終能帶給我們更好用的地圖,她想為不同人設計合適的導航系統,只要透過大腦測試後就能瞭解每個人需要的協助為何。

其實 Lobben 的想法頗可行,例如,我們可以讓智慧型手機用戶自行設定地圖,如果用戶心智旋轉能力強,那就可以將地圖設定為「北朝上」,而其他類型的用戶則設定為「旋轉」。

Lobben 說,每個人轉換視角的程度不一,而要如何補償個體差異則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瞭解轉換視角如何構成閱讀地圖的障礙。Lobben 認為可透過輔助讓閱圖者克服障礙,例如轉換街景視角與地圖視角時,提供如鳥兒翱翔時緩緩升空與下降的過程,讓閱圖者順利掌握兩視角間之關聯,或透過圓圈與箭頭等符號指出閱圖者所在位置與前進方向。

Lobben 在結合腦科學與製圖兩者後,也發現其他有趣的現象,她與同事就發現,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測試中,受試者的旁海馬區 (PPA) 會對實景圖片產生反應;其他研究者也發現,室內、街道、著名地標以及其他各類地點的照片會觸發觀看者的旁海馬區。

旁海馬區的相關研究仍在初步階段,但 Lobben 與其同事有個特別的發現:受試者的旁海馬區對空拍照片並無太強烈的反應,但是卻對某些地圖產生反應。此發現帶來許多疑問:究竟人腦如何辨識圖片為某地點,是否須為特定規模、人腦能辨識多抽象的圖片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神經科學家深入探討的問題。

不過,Lobben 最好奇的是,我們閱讀地圖時旁海馬區的活躍程度,可否視為閱讀地圖的能力指標,或是某地圖若能觸發較多旁海馬區反應,該地圖是否就比較簡單易懂。對 Lobben 而言,這些看似雜亂的研究問題全都指向唯一目標,那就是製作更好的地圖以幫助我們順利抵達目的地。

(資料來源: Wired;封面圖片來源:Richard Masoner / Cyclelicious,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Micor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