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Orange》與《彭博商業周刊》繁體中文版,共同選編,每週與紙本雜誌同步刊載最新科技主題文章。如果你覺得,不只科技,全球經濟、產業企業、政治政策或金融市場等,你都希望在台灣可以看得到,請告訴我們,我們會盡全力滿足需求。因為我們相信,讀者想要讀什麼,不是由政府或媒體背後的資金判斷的,而是由讀者自己決定的。
1 月初,一部左軚電動跑車在香港的三號幹線高速飛馳,因為它沒有註冊車牌或掛著試車牌,只是車尾有 Tesla 字樣,被好奇車迷拍攝下來放在網上廣傳,更引來媒體報導。原來這是著名美國電動車廠 Tesla 為推出最新型號 Model S 而試車。
Tesla 為登陸香港,這幾個星期以來已密鑼緊鼓造勢。
12 月 7 日傍晚,一組 Tesla Roadster 跑車隊駛往赤柱廣場,為零碳科技展覽開幕禮打響頭炮,然後在 LED 光學結合舞蹈的獨特表演後,電動 5 人房車 Tesla Model S 在港現身,活動吸引超過 1 萬遊客參觀。Tesla Model S 在今年稍後才正式抵港,不過一場電動車競賽已在香港拉開了帷幕。
就在 Tesla 舉辦展覽的同時,寶馬車廠(BMW)首部純電動車 i3 也在香港理工大學隆重發佈,並請來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臨場助陣試坐,以顯示香港政府重視推動電動車市場。
Tesla 和 BMW 早於去年已在歐美交鋒,Tesla 的首席設計師 Franz Von Holzhausen 在歐洲接受訪問時放下狠話:
「它(i3)就像是一件宜家(IKEA)傢具。」Tesla 行政總裁(CEO)Elon Musk 在另一場合也不留情面地說:「i3 還有提升的空間,我希望他們能夠做到。」就 Tesla 兩大巨頭早前的嘲諷,BMW 香港區董事總經理曾耀民冷靜回應:「我們是豪華車品牌,所用的定位和材料都不一樣,不與 Tesla 直接作比較。」
外資的 Tesla 和 BMW 在 2014 伊始把戰場伸展至香港,而國產的比亞迪就承地利之便,搶先於 2013 年 5 月 15 日在港推出中國首部純電動車 e6。比亞迪總裁王傳福也曾向 Tesla 發出挑戰:「比亞迪分分鐘可以造出 Tesla。」然而,各大車廠除了口水戰外,要打開香港的電動車市場,恐怕還是要費勁去解決香港的先天不足問題。
「全電動車在香港的 support 不夠,要我拿幾十萬來買用不得的產品,我沒有能力! 」縱使支持環保又怕燃油費貴,屬中產階層現正考慮換車的攝影編輯何少忠表示,他不會考慮買任何車廠的電動車。
香港這個時尚前衛,又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國際都市,理論上是電動車廠的必爭之地。然而,價格、充電設施、電池回收等問題成為了消費者考慮是否購買的因素,使電動車推廣困難重重。「畢竟這是新的東西,在市場上真正興起還需要一段時間,」今年 29 歲,在北京一家車行專替客人改裝汽車的工程師馮宵豐預測。
高昂的價格是阻礙電動汽車普及的主因之一。Tesla 及比亞迪最先進攻香港市場,前者去年初推出 Tesla Model S 車型,參考歐洲定價,價格介乎 75 萬至 100 萬港元,後者在去年中推出 e6 Premier,售價 44.8 萬港元。最新加入的 BMW 則決定以較低售價搶灘,i3 定價只是 Tesla Model S 的近一半,曾耀民自豪地說:「40 萬港元就能購買一部歐洲著名豪華車品牌的電動車,實用與奢華都有了。」
比亞迪也明白價格的障礙,於 2013 年 12 月中下旬在北京推出新能源插電油混合型汽車「秦」。「秦」被國內戲稱為「平民版 Tesla」,原因是 Tesla Model S 的亮點之一是百公里 3.9 秒的加速時間,而「秦」也把百公里 5.9 秒的成績作為一大賣點。但在價格上,「秦」似乎更能減少電動車愛好者的經濟壓力。「秦」的兩款車型官方平均售價約 20 萬元人民幣(約 25.4 萬港元),根據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除去國家和地方政府各 3.5 萬元人民幣(約 4.5 萬港元)的補貼,「秦」的售價僅為 12.5 萬元人民幣(約 15.8 萬港元)。「秦」雖暫未登陸香港市場,但比亞迪這次新動作透露了要拓展電動車的策略趨勢。Tesla 的 Elon Musk 透露,目前 Tesla 也正在致力於推出更廉價的電動車 Tesla modelE,並且預計在 2015 年正式發佈。
事實上,電動汽車依然算不上消費者中的主流,銷售情況並沒預期樂觀。比亞迪銷售副總經理李雲飛透露,2013 年 12 月,比亞迪銷量總數為 4 萬 8148 部,當中 e6 的銷量為 357 部,至今累計只得 1544 部,離當初定下 6000 部銷售量的目標相去甚遠。剛發佈的 BMW i3 接受預定兩周之後,香港地區有近 30 部的訂單,不過 BMW 在銷售問題上搶先表明態度,「不管 i3 的表現如何,BMW 在環保科技的創新概念上跨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而且要搶在市場普及化之前就推出。」曾耀民認為,BMW 推出 i3 的目的只是「搶先」而非「搶錢」。
現在香港有兩部 Tesla Model S,一部做展覽用途,另一部則用於路面試駕。位於赤柱廣場(下圖)旁邊專為 Tesla 設置的試車道上,每半小時都有準車主試駕,平均每天有 14 人前來體驗,Tesla 香港地區銷售總經理呂建韜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除開美國地區,已接受預訂的日本、香港、澳洲和英國四個地區當中,香港的訂單量最多,市場反應也最好。」但這 Tesla Model S 的「最好反應」也不過是在香港累計預訂了幾百部,預計於今年 4 至 6 月交車。目前 Tesla 每周產量為 500 部,全球總銷量約 1.8 萬部。
香港政府其實已在價格上扶助了電動車一把。香港運輸署署長楊何蓓茵表示:「現時,新登記的電動車可豁免繳付首次登記稅,而企業購買電動車的資本開支,在首年可以享有百分百的利得稅扣減優惠。」在香港,汽車首次登記稅額與汽車進口價相約。免去首次登記稅,等於令新車可以半價推出 。
BMW 的曾耀民表示:「香港政府大力鼓勵電動車發展,消費者能享受到很多優惠,原本一部 BMW i3 應在 70 萬至 80 萬港元不等,稅項全免之後,我們的定價在 40 萬港元。」不過 BMW 對銷量前景仍持保守態度,「能不能達到銷售目標,關鍵還是要看公共充電站的發展情況,」 BMW 港澳部項目經理麥浩然強調。
根據香港運輸署統計數字,目前香港約有 47 萬私家車,每年大約新增 3 萬私家車,當中電動車只約 500 輛。皆因爲大部份車主住在高樓大廈,車子停泊之處多沒有供應電動車的特別充電設備。即使住洋房養番狗、可隨時在大宅車房加裝充電設備的銀行家 Sunny,也未對在港駕駛電動車有信心。
「雖然說充滿電後可行駛三小時,但途中真的要充電怎麼辦? 我為什麼要有這種不斷擔心充電的壓力?花幾十萬買輛車回來是要享受駕車的樂趣,而不是駕車的壓力。」Sunny 最近買了全新賓士(Mercedes-Benz)C180 AMG,「我這部 Benz 每公里耗油只 0.8 元,而且油價已穩定下來,對我來說已沒有誘因去買電動車。」在香港推廣電動車,是一埸難打的硬仗,BMW 的曾耀民無奈地說:「未來五年之內,香港如果有 5% 至 10% 的私家車車主改用電動車,就已經很不錯了。」
部份企業在政府推廣下相繼開始使用電動車(車型包括私家車、電單車(摩托車)、巴士、貨車以及的士等),目前全港電動車的總數約 500 部,比起 2009 年的 16 部已高出多倍。其中,早前法國雷諾(Renault)在港推出電動車 Fluence Z.E.,港府已購入 30 部使用,接下來將會再有 70 部付運。現時在各個政府部門使用的電動車總數約為 120 部,未來數個月將增加至超過 210 部。
目前在香港約有 1000 個充電站,主要為美、歐、日等國際制式,以及為比亞迪按其自家品牌的電池研發的獨特中國制式。
香港運輸署署長楊何蓓茵回應,政府明白充電站的安排將會是消費者考慮是否使用電動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以目前近 50 萬部私家車來說,即使只有 5 萬部電動車,相對應的充電設施需求也非常高。政府一方面繼續鼓勵公營機構和大企業使用電動車,另一方面也繼續與世界各地電動車生產商保持聯繫,鼓勵他們向香港市場提供更多合適電動車型號,以供香港市民和運輸業界選用。
現時本港公眾充電設施中,約 500 多個設於運輸署和其他政府部門轄下的停車場,和另外約 500 個設於全港 18 區不同的屋苑和商場。施耐德電氣(香港)公司能源管理及方案分部經理張志成表示:「目前只要是政府的物業,包括獨立建築、寫字樓,停車場內如安有充電器,車主即可免費充電。」只要買一部 BMW i3,施耐德將會贈送一個家庭式充電器,並提供免費上門安裝,以及相容的安裝及檢測服務。
在香港管理 1100 萬平方呎零售物業及約 8 萬個泊車位的領匯,也積極與兩電合作。「領匯旗下 10 個停車場內均有安裝電壓為 13 安培的充電站,亦是全部免費,」領匯管理有限公司市場策劃及推廣主任黃端華透露。以上種種仍屬起跑階段,但港府已定下目標,希望在 2020 年全港有 30% 私家車、15% 的巴士及貨車轉換為混能和純電動車。
回顧 2013,電動車在香港備受考驗。 2013 年 5 月中旬,有媒體報道,香港比亞迪電動出租車 e6 在使用快速充電器充電時發生輕微爆炸,導致比亞迪控股(1211.HK)的股價一個月之內從每股 34.15 港元跌至每股 25.7 港元,令投資者大失所望,也使 e6 在香港地區的銷售情況受到影響。
無獨有偶,Tesla 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首次回收 1200 部 Model S,官方宣佈是由於 Model S 電動車的第二排座位靠背在事故中可能發生變形或移位,出於安全考慮需要臨時召回這批電動車。回收事件後,Tesla 繼續禍不單行。
從 2013 年 10 月 1 日開始,五周之內傳出三宗電池起火事件,分別來自美國華盛頓州,墨西哥梅里達,以及美國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出事的三部 Tesla Model S 的問題極為相似,都經受撞擊發生起火事故,車頭部份被燒毀,但幸好無人受傷。起火影片在網上被瘋狂轉發,導致 Tesla 股價下挫,在 1 個月時間內從每股 159.94 美元狂跌至每股 127.28 美元。
反觀 BMW i3、三菱(Mitsubishi)iMiEV 與日產(Nissan )Leaf,電池密度和容量都遜色於 Tesla,都只能滿足充滿電狀態下約 160 公里的連續行駛行程,相當於只能從中環到赤鱲角機場兩趟來回的里程數。汽車工程師馮宵豐觀察:「其實光從技術層面來說,從理念、製作到營運的歷程已有十幾年時間,電動車技術相對成熟,但目前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出在電池上。」這並不是某款電動車的缺點,而是目前所有電動車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瓶頸。例如,比亞迪 e6 採用鐵電池技術,最大續航能力 300 公里,充滿電時間至少需要 6 小時。
雖然目前業內正大力推廣交流電快充,能把充電時間縮短至 2 個小時,但只能在電流量達到 32 安培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香港電動能源公司技術總監曾偉華表示:「目前香港大部份的充電器電流量為 13 安培,少數私人裝置用到 16 安培。」顯然,在續航里程短和充電時間長的問題上,各品牌電動車電池性能的比拼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電動車將接受新一年的考驗。有了去年的前車之鑑,被問到電池安全問題時,BMW 的回應顯得尤為謹慎。曾耀民透露:「在 i3 的所有製作成本中,電池安全技術的部份我們花費最大,也最重視。」而在電池問題上摔過跤的 Tesla 於 1 月 11 日對外宣佈,公司正採取措施對客戶的汽車充電器和充電軟體進行升級,「新的電源連接器將會兩個星期之後寄給車主。」ElonMusk 迫不及待地將這一訊息公諸於世。
此外,電池回收問題依舊受到外界質疑。雖然 Tesla、BMW 和比亞迪都承諾給電動車電池提供 8 至 10 年的電池保修期,但沒有一個能提出解決廢舊電池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方案。
對於如何消除公眾對電動車的質疑,優化電池性能,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達到真正零污染的環保目的,包括電動車製造廠商在內,大多數人顯然仍持觀望態度。
「其實目前電動車的選擇還不多,但相信還有更多品牌電動車會在不久的將來面市,」黃端華說。他認為,Tesla 雖然不是資歷老道的傳統車品牌,但因為它的出現,世界才真正掀起了電動車熱潮,也讓業界得到了不少啟示。Tesla 今年將發佈電動 SUV Tesla Model X,BMW 則發佈 i8 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
此外,南韓電子巨頭三星也對電動汽車領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今年已經向美國和南韓的技術專利部門提交了關於電動汽車配件和技術的專利 …… 這些都預示著,未來在市場上除了汽車廠商製造的電動車產品之外,我們還很有可能看到更多像三星這類品牌推出的電動汽車相關產品,顯示投入電動車領域的隊伍將在 2014 年繼續不斷壯大。
目前,Tesla、比亞迪和 BMW 無疑已經在電動汽車市場成為備受關注的領跑者。不過,對於他們來說,或許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在新的一年聯手做大電動車市場,而非相互抬槓。畢竟,全球電動車市場發展依然很緩慢。
(圖片來源:jtjdt, CC Licensed)
買不到《彭博商業週刊》繁體中文版紙本雜誌沒關係!《TechOrange》與《彭博商業周刊》共同選編,每週與紙本雜誌同步刊載當週最新科技相關內容,如果你還想看更多,快下載數位 App 版雜誌!
下載連結: App Store 、Google Play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