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台灣年輕人一定要認清小國的宿命。」
什麼叫小國。根據人口數,台灣在全球國家排名中人口數是第五十一名。南韓和南非差不多都是五千多萬人,全球人口數超過五千萬人的國家只有二十六個。沙烏地阿拉伯、澳洲、馬來西亞,人口數都不到三千萬人。如果人口數低於三千萬人以下的國家歸類為小國,台灣和其他「小國」相比,台灣沒有廣大的土地、石油、或者鈳鉭鐵礦。陸路市場小,不是全球金融網絡的關鍵集散點,這十五年來還喪失了創新生態。
但在全球所有的「小國」當中,台灣最具戰略優勢。烏克蘭、希臘、海地、愛沙尼亞、瑞士、新加坡、芬蘭、以色列、香港。沒有一個小國像台灣一樣,同時被全球最有力量的兩個大國視為籌碼,被夾在現下與未來的兩個全球霸權之間。
我不論快思或慢想,都不認為我們有不開放的自由,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周旋在兩個強權之間的絕佳戰略價值。
在台灣創業,在封閉擁擠高風險的市場中和比自己大上數倍至數百倍的老企業競爭,幾乎是常態。重要而零星的創新,幾乎總是由最大的金融財團、電信商、連鎖超商、製造集團一手主導。不是領先者孜孜不倦,而是這個封閉環境鼓勵守成,在島內創新的風險遠遠高於不創新的風險,避免創新競爭才可以苟活得好。對這些巨頭財閥來說,創新是非不得已的最後手段。開放市場把創新當成競爭的優先手段,封閉市場把創新當成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 服貿內容並不是關鍵,真正的籌碼並不在這份服貿協議上
但對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地球就是個封閉市場。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服貿內容並不是關鍵,真正的籌碼並不在這份服貿協議上。
開放台灣企業進入一個人為管制的不開放市場,就像鼓勵一個台灣人去北京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一樣意義不定。另一方面,我們就算不開放任何項目,真的也不會增加整體經濟實力。關起門來自己人賺自己人的錢,就像一家四口打一桌麻將,就算熬夜多打幾圈,還是自己人來回,整體經濟實力也不容易上昇。
如何創造自己在中美兩國和世界之間的價值,才是關鍵。
在台灣,大財團很清楚如何利用封閉的市場等待優秀但弱小的團隊奄奄一息,低價投資收購。諷刺的是,台灣過去十五年自己把自己搞得了無生機,中國現在正好收購。這是為什麼簽訂服貿看似兇險萬千、活路狹窄,不確定性高,怎麼討論都莫衷一是。但鎖國的路就清楚多了,只有一條、死路一條。在政治上,我贊成在大陸開放言論自由直選領導人的前提下統一。姑且不論兩岸政治,那麼一個經濟孱弱的台灣,拿什麼推動民主與自由?
於是服貿的抉擇,就像要我選擇自殺或是他殺。小國的宿命和小公司的宿命一樣,我們掌握不了既得利益,我們掌握機會。
我非常高興看到太陽花學運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新的階段。馬英九沒有派出坦克,學生不用面對軍隊。如果那是大國的宿命,那麼是的,我們真的欣然認清這一個小國的宿命。
Say Goodbye to Taiwan. 向過去的台灣說再見,不是向未來的。
(資料來源:Kaba,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