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港股市值超過三十萬億港元,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約十一倍;銀行業總資產規模亦相等於 GDP的八倍多;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資產總值亦超過二十四萬億元。在高度國際化及金融服務發展蓬勃的同時,向市民提供理財及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便顯得更為重要。
有調查顯示,雖然約八成受訪港人有訂立財務目標,但卻少於一半能落實計劃。而在有借貸的受訪者中,約兩成人未能按時還款,有四成人表示,沒有預留應急錢。面對人口老化,如何能更好為退休生活的財務需要做好準備,更是迫在眉捷的課題。
由包括證監會及金管局在內多家監管機構支持成立的投資者教育中心,成立六年來都肩負著加強向市民提供理財及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他們剛改名為「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並推出了新一份策略,目標是為普羅市民提供全面的金融理財教育,提升大家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以作出知情、理性和負責任的財務決定。新一套策略更特別關注不同社群,包括長者、青少年、打工一族、學生和較弱勢人士(例如:低收入家庭、新移民、少數族裔及外傭)所面對的不同理財需要,以更針對性和適切的教育內容,避免市民因為理財方面的偏差而陷入更艱難的處境。
例如為長者提供易於理解的理財教育,避免他們因擔心退休生活的財務需要,而將手頭資產作高風險投資。又例如年青一族雖然正處工作黃金期,若可透過提早部署長期投資,增加滾存回報,便可為將來的退休生活做更好的準備。而在學的青年人,若能掌握健康的消費理財知識,有助避免陷入過度消費或過度借貸的風險。這些教育工作的成效雖然不能立竿見影,卻是潤物無聲地逐步改變了人們對金錢和理財的態度和習慣,有助社會更健康的發展。
也許有些朋友會笑說手頭資金很有限,未去到需要理財的地步。然而,理財是一種態度,無論財富多或少,在消費時也需要懂得分辨「必要」與「想要」,投資也需管控風險,以及避免過度消費或過度借貸,生活才能安心穩妥。
其實,普羅市民的日常消費、借貸、投資以至儲蓄行為,都影響著金融系統背後的生態環境。環球市場總結2008年金融海嘯經驗的其中一項教訓,是社會上愈多市民具有基本的金融及理財知識,其整體金融系統的根基便愈穩固,因此,加強市民在金融知識和理財的教育工作,對於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尤為重要。
201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