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品牌中,在截止到目前從品牌層面運作最成功的有兩家 —— 小米和聯想。小米從銷售額曝光 —— 估值百億美金 —— Google 副總裁加盟,三個步驟成功吸引國內外媒體的關注;聯想則從年初到年末一直在講收購,HTC 或者黑莓都是盤中菜,而深入分析,聯想或許還不具備消化這兩家廠商的能力。這是題外話。
在今年年初的美國電子消費展上,聯想某高層說:「毫無疑問,專利就是我們不能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障礙。」
從以上言論可以看出,聯想對於進入歐美市場最大的擔憂是專利的問題,而截止目前聯想手機只在俄羅斯、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專利戰並不嚴重的區域銷售。
從 HTC 在美國遭受的待遇可以看到,專利對於國內品牌進軍國際化至關重要,小米雷軍在前幾天也講到「準備好了再進軍美國」,其實從小米和聯想都可以判斷,兩家廠商雖然一家位於中國銷量第一,一家是網路品牌崛起新星,但是專利是通過長期的技術儲備來完善的,此兩家並沒有深厚的專利可以跟蘋果、三星相比,尤其缺乏核心專利的交叉授權。
而筆者認為,中國手機品牌進軍國際化的三個困境是:專利、運營商關係、品牌。
- 專利
專利是國產手機品牌國際化最大的一個攔路虎,前文講到過的 HTC 與蘋果的專利戰,一戰讓 HTC 元氣大傷,國際國內銷量大跌,股價更是從此一蹶不振。君不見三星和蘋果為爭奪利潤可觀的移動市場份額,兩家公司在 10 多個國家進行專利訴訟爭奪,比較轟動的兩次分別是三星賠償超過 10 億美金和部分產品在美禁售。三星遭遇的兩次事件,如果是國內品牌遇到,可以形容是滅門之災了。
而之前也講到,目前聯想和小米還不具備專利的儲備,而在國外市場銷量較大的 TCL(含阿爾卡特品牌),目前因為銷售主要是非智能機,所以還沒有被盯上。
中華酷聯中,中興和華為的專利儲備應該是已經足夠應付國外巨頭的專利戰。華為在 2003 年與思科一戰之後,已經對專利儲備極其重視,以華為的國際地位來講,專利不是最主要問題。中興美國市場拓展過程中遭遇過專利訴訟,但大都最終獲勝,也能充分表明中興的實力,尤其是中興能夠做到美國市場第四名的位置,更能說明問題。
而酷派自 2012 年北美地區發售第一款 4G 產品 Quattro 4G 後,據講目前銷量超過 100 萬部,但是已經被以專利的名義盯上。
- 營運商關係
中興程立新講過,「美國手機銷售依然主要依靠營運商管道,銷售方式分為:後付費(主要)、預付費(增長很快)、裸機銷售(較少)。產品銷售和定價都需要深度配合營運商方案。如何了解營運商需求、采購政策,學會與營運商打交道是中國廠商進入美國市場的首要功課。」
而數據表明,成熟市場九成以上的手機都是通過營運商綁定銷售的。這對於多年與國外營運商打交道的華為和中興而言,營運商關係自不是很大問題。
但中國手機品牌在國內能夠在國內銷量崛起,營運商的支持以及補貼是最主要的,尤其是通過價格戰打動消費者是利器!但是國際市場更注重質量以及本地化的運作,價格戰行不通,所以運營商關系是考核中國品牌的一個很大門檻。
- 品牌
說過了專利和營運商關係,在此插一下個人對聯想式緋聞收購的看法,HTC 與黑莓,聯想想要的無外乎都是專利和品牌。
從今年國產手機廠商的品牌運作角度來看,小米和聯想前文描述過,都有很清晰的思路來通過制造話題提升品牌。華為在今年巴展期間也發起了「HUAWEI」發音的品牌行動,中興更是巨資和 NBA 合同提升北美和國內品牌。「中華酷聯」雖然在國內被當做第一陣營看待,媒體也喜歡引用,但在國外也只是被媒體和用戶當作二三流的組合。
雖然華為 P6、聯想 K900(外加 Kobe 代言)以及中興 NBA 合作都是提升品牌的機會,但是從外媒報導下面的用戶吐槽來看,中國手機在國外的品牌知名度都是有待提高。
目前國外用戶使用的手機多為營運商貼牌,同時要如何改變國外用戶,主要是北美和歐洲用戶對中國品牌「山寨」的認知,需要各家廠商們有更好的品牌策略。
如果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或許正如酷派副總裁李旺講到的「東亞幾個品牌有橫掃世界的機會!」
(轉載自合作媒體《虎嗅網》)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