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長久以來是一個高等教育的重要證明,美國人熱愛擁有文憑的程度,就跟他們熱愛吃美式熱狗的瘋狂度一樣,「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啊!」。而且擁有一個高教文憑,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有增無減,在亞洲或其他地方,更是會讓美國文憑再升值一點。
文憑就像是貨幣一樣,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大家都同意使用讓它有價值。然而自從大蕭條後,學歷就不斷貶值,很多人開始質疑文憑存在的意義,然而因為一直沒有其他替代選項出現,所以學歷還一直存在。而在此同時,有許多認證想法正在醞釀,雖然還都在思考階段,並還沒有一個想法能真正取代傳統學歷的衡量方式,但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 文憑價值逐漸瓦解中,網路活動、玩遊戲、指派任務都是新時代徵才方法
對一位公司的人事主管而言,文憑是認識一個人的最快方式,從文憑就大概可以瞭解申請者的背景、可能潛力等,甚至可以預估申請者可以為公司帶來的可能貢獻。對於學生或家長來說,有了文憑也是擁有進入就業市場的保障,讓自己可以融入社會生活。上述情況況,是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寫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文憑遊戲中,來自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常常是遊戲的贏家,因為他們擁有關鍵的能力、人際網路、良好工作習慣等。
然而,時代正在轉變,高教文憑的價值正逐漸改變,用創新理論解釋的話,就是價值正逐漸瓦解中。高教文憑從以往的未來保證書,變成只是一張狀態證明書,證明有經歷高教階段,此外就沒有其他意義了。
當僱主有方法以各種不同方式評估員工時,文憑貶值其實是無可避免的情況。不同的評估方式有:就學時期作品、個人表達能力呈現、過去同事和主管的評估、團隊合作能力、求職時的過往功績,都已成為評估申請者的重要方式。
以提供教育服務為主的公司 EduClipper 與 Pathbrite,以及之名部落格服務 Tumblr 與 WordPress,會喜歡搜尋申請者在網路上的資料。Brilliant 則建立解決數學、物理問題的網路平台,找尋有資質、潛力的年輕人才;也有許多公司使用遊戲等方式評估申請者的工作態度、能力。HireArt 是一個會分派工作任務給求職者,讓求職者彼此競爭的平台。這些新的求才方式,可以讓僱主找出只看文憑找不到的求職者潛力。
- 網路、設計、軟體公司更愛用新方式徵才!在創作社群上的表現,就是你的價值
雖然目前線上還有 Degreed 、Accredible 等傳統方式,將各種學校、學系畢業生所修的課、必備技能整理起來,供僱主參考的服務。不過大趨勢而言,僱主越來越喜歡採用各種不同方式了解求職者,而非傳統的看文憑、面試。其中,網路、設計、軟體公司,是創新選才方式的愛用者。
設計行業方面,現在有許多設計師會將自己的作品放在 Dribbble 供未來僱主參考;軟體部分,僱主則是會去軟體開發者的協作平台 GitHub 上尋找工程師上傳的程式,並可以看到其他工程師給的評論,希望從中發現適合公司的人才。從這些平台上找員工的好處在於,平台上使用者除了互相交流外,也是一個建立個人名聲的好場所,可以顯示平台使用者的基本個資外,還可以包含其它面向如工作成果、技術,與他人互動情況的多元訊息。
- 學歷好可能意味者昂貴、難合作!靠傳統學歷徵才,反而會因此成為公司的包袱
對創新產業說,傳統以學歷選才的方式,不僅不必要還有可能成為公司的包袱。一位軟體公司 CEO 就說,他們公司不喜歡錄取擁有高學歷或從好學校出來的工程師,因為他們的表現時常與其高薪不成比例,甚至還帶有一股傲慢的氣息。擁有高學歷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個警訊,代表眼前這位求職者可能會很昂貴、難以合作、欠缺忠誠度等,對於擁有 MBA 學歷的人說,在創新界更是不吃香。
- 新創公司紛紛努力,試圖推出新的學歷以證明學生、求職者的價值
最近有兩家教育界的新創公司 Dev Bootcamp 與Fullbridge Program 正在思考,如何在傳統學歷貶值的時代,推出新的學歷證明學生的價值、實力。他們的結論是,學歷是 20 世紀的就產物,是時候推出新東西了!
對僱主來說,新時代需要新方法找到合適員工,在這個網路、社群媒體普及的時代,如何善用各種資源找到適合公司的人才,成為新的課題;但也因為科技發展,讓僱主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人。
相信這種尋找工作夥伴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但相信會掀起一股人事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誰將會是下個階制度的受益者?
文憑就像是貨幣一樣,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大家都同意使用讓它有價值。自從大蕭條後,學歷就不斷貶值,很多人開始質疑文憑存在的意義,然而因為一直沒有其他替代選項出現,所以學歷還一直存在。目前有許多想法正在醞釀,但還都在思考階段,即便學歷正一天天貶值,目前還沒有一個想法能真正取代傳統學歷的衡量方式。但未來是值得期待的!學歷貶值,就想辦法充實自己累積實力,創造出學歷看不到的自身價值!
- 延伸閱讀:
【reBuzz 專欄】ConnectCubed:想找份好工作?先會玩 GAME 再說
讓不擅溝通的 Geek 都能愛上合作!GitHub 有什麼秘訣
(資料來源: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圖片來源: davekellam,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