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Sanwa Supply開始販售超簡約的電競桌「100-DESKG004」!喜愛簡約設計的人必看的品項!   《Sifu》全新預告片,推出視窗已更新   澀谷實境RPG!《新‧美麗新世界》×「FIELD WALK RPG」街道探索活動開跑!   與薩爾達系列首次合作!「TETRIS®王者盃 薩爾達傳說 禦天之劍 HD合作祭」即將開跑!!   「貓咪大戰爭」X「哥吉拉」聯名!全球巡迴 Twitter 企劃啟動!   《Five Nights at Freddy’s: Security Breach》首支實機遊玩影片公開   IKEA × ROG電競家具將於4月29日在日本開賣!   《對馬戰鬼》《魔物獵人崛起》同獲日本遊戲大賞2021年度首獎! 

軟硬整合的能量到底在哪?矽谷都到台灣搶人才了,你說呢?

商業

「軟體正在吞噬世界。」這句話我們引述過太多次,它是 2011 年時 Netscape 聯合創辦人、矽谷最有名氣的創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所說的。這是一個軟體正不斷侵入、影響著各行各業的時代,Marc Andressen 直接點名音樂和出版是被吃掉的行業,而且被侵入名單還在持續增加,沒有領域是安全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個機會--任何可以用軟體「入侵」的地方,就是機會;這陣子媒體頻頻報導的創業趨勢「軟硬整合」就是一個待開墾之地,而台灣正是大家所說的發展軟硬整合的最佳重鎮。

網路教父詹宏志在 2014 年的 TIEA 年會說到:「台灣網路培育多年,是到了走出去的時候,所有網路業者都要花時間思考,如何槓桿台灣在硬體產業上的全球優勢,在軟硬整合的趨勢中,找到台灣的產業升級能量。」同一個場子裡,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建成也說,台灣的地緣和產業優勢,在軟硬整合優勢上具有相當好的機會。

緊接著,剛宣布將在台灣大舉徵才的 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表示,台灣是硬體製造的重鎮,未來在軟硬體整合的產品及研發,都得借重台灣的研發團隊。

  • 既然軟硬整合是個趨勢,那我們還等什麼?

大家都看好台灣,我們還等什麼?等人才:

「眾所皆知,『製造』一直是台灣的強項,但長期下來,這個發展脈絡也限制了產業要升級到系統整合設計的可能性與成效。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管硬體開發的人只在乎規格和成本,使用者介面(UI)和使用者經驗(UX)根本沒花太多心思。」--《CTimes》〈台灣軟硬整合新思維〉

找不到軟硬兼備的人才,這問題不只台灣正苦惱。所以,意圖發展軟硬整合的團隊與公司乾脆把硬體人和軟體人都聚攏,讓兩種不同底子、不同思維模式的人一起合作,激盪火花。

但是要把軟體人、硬體人兜在一起工作卻也不簡單。科技巨頭中最慢步入軟硬整合的微軟,就正為了軟硬人才如何整合共事煩惱著。

2013 年秋天,微軟斥資 2,000 億台幣買下 Nokia 手機部門,看起來就是一個巨無霸軟體公司買了另一個曾經很有份量的硬體公司,手牽手朝軟硬整合走去;別人都在煩惱找不到軟體 / 硬體人才,微軟一下子就把整組硬體人打包回家。可是用併購方式獲得的人才,能愉快共事嗎?

  • 大公司砸大錢把軟體 / 硬體人才整包買下,並不等於完成「軟硬整合」

當然是困難重重。曾在 Apple 和 Palm 擔任高層職位的 Michael Mace 就在微軟收購 Nokia 時,撰文指出微軟的軟硬整合之路會有諸多挫折,而軟硬人才的整合就是重點之一,他說:

「微軟和 Nokia 在企業文化整合上就會遇到很多挑戰。根據我過去在 Palm 的經驗,要讓內部硬體團隊和掌管軟體專利的部門好好共事,非常困難--微軟說他們可以在管理 Nokia 的手機製造業務時,同時持續將 Windows Phone 授權給其他公司;我不覺得他們做得到這件事。」

不僅業界給負評,場外的評論也不予好評:

「來自美國的微軟和來自芬蘭的 Nokia,兩國的風俗民情差異太大;前者是自由市場的擁護者,後者是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典型代表…… 微軟併購 Nokia,也讓 Nokia 的員工隨時擔心是否會被裁撤;即使保住工作,被併購後,他們能在這種混合企業文化中存活嗎…… 創新能量還能持續嗎?」

「Nokia 有超過十萬個員工,幾乎是一個小城鎮的人口數了,微軟可以像搞 Xbox 或 Office 一樣,讓他們合作無間嗎?要讓微軟和 Nokia 一起朝著相同的工作目標努力,幾乎不可能。」

大家看壞微軟與 Nokia 的聯姻,「無法管理人才、整合人才能量」是因素之一。大公司想用併購方式,把軟硬體人才綁在一起,很難成功;牽一髮而動全身,要讓兩間公司近乎兩個小鎮的員工人數「聽話」地一起工作已經很困難,要是出了亂子、整合決策有誤,影響的就是整整兩個城鎮的居民。

小公司難道不會犯錯?

有,前陣子也發生了一個懂軟體不懂製造的軟硬整合小悲劇。

用來記錄健康資訊的智慧手環 Fitbit 是軟硬整合的最佳應用之一,深獲美國企業家喜愛,但近期它在「硬體製造」端就發生了點問題。 從哈佛輟學且有軟體經驗的創辦人 James Park,因為看到市場上缺少實用且平價的健身追蹤產品,所以決定自己出來做一個;問題來了,Park 很懂軟體技術,但做硬體顯然不是他的專業--Fitbit 收到了約一萬份的皮膚過敏回報,逼得 Park 最後不得不啟動退貨機制。

不過,Fitbit 的故事和微軟的故事不太一樣。微軟和 Nokia 的整併,到現在連事情都還沒開始作,但 Fitbit 的狀態卻是,做錯了,重新來就好。小團隊的彈性大,調整、修正,也沒什麼部門要過、要簽核。Fitbit 在製造上跌了一跤,但卻無損他們的創新能量;3/25 登場的 HTC M8 旗艦機就內建了 Fitbit 的應用,3/26 Fitbit 也公佈了更多他們即將合作的 Android 裝置。由小公司引領軟硬整合,比大公司砸錢硬幹更有效。

  • 矽谷創業題材轉向軟硬整合,來台灣建立研發中心搶人才

矽谷雖然從硬體起家,過去 20 年集中發展軟體,硬體人才明顯不足。過去一年多來,矽谷開始轉往軟硬整合,新創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建立軟硬整合的團隊,在矽谷崛起中強力累積硬體研發與製造能力台灣,在這個轉型趨勢中顯得特別有吸引力。曾接受《TO》專訪的矽谷音樂科技公司 Positive Grid,他們的軟硬整合概念也從整合軟硬人才開始;而且,是全球式的人才搜羅整合

全球用戶超過一百萬的 Positive Gird 除了開發虛擬音箱 App 外,也正從軟硬整合的概念出發,推出現場演出的藍芽音樂踏板。Positive Grid 在選才上,很看好台灣的人才潛力,共同創辦人 Albert 說,「一樣是軟硬整合創業,美國的營運、行銷能力很強,台灣雖然在產品製造上樂勝,卻搞不清楚產品的市場定位;因此他們結合美國與台灣的人才優勢,把擁有各項能力的人才整合在團隊中,以台灣做為研發中心、美國做為目標市場,全球人才遠距工作,開始軟硬技術整合。」

如果你是亟欲發展軟硬整合創業的公司,也許可以試試 Positive Grid 這樣全球徵才、遠距工作的模式;如果你是想嘗試開發軟硬整合產品、汲取軟硬整合開發經驗的軟、硬體人才,也許可以試試加入新創公司,學習的彈性更大。而軟硬兼備的蓋世奇才,得從軟體人才和硬體人才有了共同合作經驗後,才能挖掘出來。

(圖片來源:guy with cameras,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Gearbest 購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