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Ratchet & Clank: Rift Apart》神祕新主角蕾薇特首度曝光   David Goyer談論改編《基地》在Apple TV+ 播出   KOF XV新角色「克里斯」短片公開!那個傳說中的隊伍復活了!   到底哪裡不一樣?各款Nitendo Switch性能統整!   2021年PlayStation Black Friday優惠公布   營運即將開始!官方播出了「NieR Re[in]carnation」的直播節目#1!並提供事前下載!   笑一個!《Kena: Bridge of Spirits》公布相片模式   《Resident Evil Village》:有請蒂米特雷斯庫女士的三個女兒 

一張圖就可以說明,為什麼台灣的創投根本就不是創投

商業

本文作者為雲端 K 歌社群服務 iKala 創辦人程世嘉,經同意後轉載自程世嘉 Facebook。以下為轉載全文。

請看下列比較圖,這是矽谷長年累積出來的經驗。

同樣是創業,但是分成兩種類型:

左邊是一般中小企業 (飲料店、雞排店、洗衣店、小吃店等等)

右邊是科技創新驅動的企業 (Google, facebook, 或是任何網路新創公司)

左邊是獲利一開始就可以計算清楚的,獲利線性穩定成長;

右邊是需要熬過重重虧損,但是有指數成長大爆發的機會。

台灣一些自稱創投的公司,都只想投左邊那種曲線;

矽谷的創投則是拼了命要去投右邊那種曲線的公司。

「創投」是要承擔虧損的風險、去投右邊的那些公司;

「私募股權」才是拼了命去投左邊的公司,穩穩地賺。

所以,台灣的創投根本是取錯了名字。

所以,WhosCall 才會被 Line 買走。

所以,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根本不想給自稱創投的機構投資。

所以,台灣的創投也想不通網路公司怎麼這麼燒錢、太恐怖惹。

創投們,改名吧。

創業家們,走出去吧。

(圖片來源:hjl,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Micor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