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列比較圖,這是矽谷長年累積出來的經驗。
同樣是創業,但是分成兩種類型:
左邊是一般中小企業 (飲料店、雞排店、洗衣店、小吃店等等)
右邊是科技創新驅動的企業 (Google, facebook, 或是任何網路新創公司)
左邊是獲利一開始就可以計算清楚的,獲利線性穩定成長;
右邊是需要熬過重重虧損,但是有指數成長大爆發的機會。
台灣一些自稱創投的公司,都只想投左邊那種曲線;
矽谷的創投則是拼了命要去投右邊那種曲線的公司。
「創投」是要承擔虧損的風險、去投右邊的那些公司;
「私募股權」才是拼了命去投左邊的公司,穩穩地賺。
所以,台灣的創投根本是取錯了名字。
所以,WhosCall 才會被 Line 買走。
所以,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根本不想給自稱創投的機構投資。
所以,台灣的創投也想不通網路公司怎麼這麼燒錢、太恐怖惹。
創投們,改名吧。
創業家們,走出去吧。
(圖片來源:hjl,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