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常常看到人去飯館吃飯,但是離開飯館的時候,總是直接丟幾個碎銀在桌上就直接走了,店小二很開心的去收錢,連算都不用算,這是合理的嗎?
古代錢幣 一錠銀子 與 銅幣 的價差
簡單說,一般一頓飯大概都100元以下,而一錠銀子等同支付了 2~3000元,所以店家老闆不用算都賺~
此篇文章有討論這個議題:古人吃飯留下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不攔?,簡單講結論如下:
- 古代小老百姓都是使用銅錢,1枚銅錢大約等同現在的1元。
- 大筆交易官方選擇使用 金子 和 銀子 這兩種金屬,1兩重的銀子大概相當於2~3000個銅錢。
- 古代消費一頓飯最多幾十個銅錢,能拿出銀子的都是不缺錢的,一錠銀子都能吃好幾十頓飯了,所以店小二根本不用擔心會虧錢~
註:原來上面那些是古裝劇、小說亂演的,真實的情況,銀子還是會換成銅錢後再去消費~
詳見此篇:邱建一開講/「銀子」其實是高面額貨幣 明代ㄚ鬟只賣六兩
- 雖然宋代的銀子還不是法定貨幣,但此時銀子已經逐漸有了法定貨幣的性質,類似高面額貨幣儲金(類似現代的股票、債券之類的投資對象)。此時的銀子在日常交易中還是不能夠直接使用,得先把它變賣,換成銅錢才行。
- 一直到明代,銀子正式取得法定貨幣的地位,「銀本位」正式成形,銀子與銅錢可以並存,在交易時使用。
- 銀子是高面額貨幣,以「兩、錢、分」重量計價
- 一兩銀子等於一千個銅錢
- 一錢銀子一百個銅錢
- 一分銀子十個銅錢。
關於「銀本位」可見此篇:銀本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