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以《虎嗅網》作者工業設計師 CAN17JNi 第一人稱撰寫)
軟硬整合是當下科技界最流行的詞,字面理解就是軟體 + 硬體的產品,這也是通常人們關注的部分,有什麼新功能和應用,但隱藏在軟硬結合的背後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卻從未被人提及和關注,那就是產品設計。
網路的產品通常是網頁組成,行動網路產品由 APP 組成,這些產品概括來講都是虛擬的,可見,但不可觸摸。你所有的感受都只來自視覺,如果不喜歡,關掉螢幕,一切都會消失。
但硬體產品本身你不僅可以看到,你更可以摸到,質感、顏色、表面處理一切都是那麼真實,而且這些真實的組成會觸及你的生活,成為你及你生活組成的一部分。
所以在硬體將成為未來入口的今天,隨著全球資源一體化進程,硬體及軟體本身反而不是瓶頸,你能採購的零件競爭對手一樣在用。直達消費者內心的產品設計,才是握在廠商手裡可以真正吸引人們使用產品的重要砝碼。
如果設計本身不夠吸引力來使消費者買單,那麼軟體的價值就是零數據及後續服務也將只是海市蜃樓。
- 產品設計對穿戴性裝置的意義
產品設計同硬體及軟體也是不可分割的,只不過產品設計承載了所有的一切,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同功能需求、產品定位、市場行銷、競爭策略、供應鏈體系等等都發生關係的領域。
產品設計之初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們想設計一個什麼樣的產品」,而是考慮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設計來承載相關的一切,並且最終呈現出它應該呈現的一個狀態。從而在設計語言本身、材料、工藝、製造、市場競爭環境出發給出一個最恰當的結果。
同樣在我同 SoftBank 合作為他們設計世界上第一款 UMIS 數字相框的時候,出發點也不是只關注設計本身,而是基於我在日本時對日本人文及社會環境的感受。
考慮到日本居住空間都比較緊湊狹窄,對收納的要求較高,同時日本人對簡潔具有禪意的事物具有偏好,最終產品的設計在日本熱銷數百萬台,不僅取得商業成功,並且獲得當年日本國際 Good Design Award 設計大獎。
目前軟硬整合產品被視為下一代革新的浪潮,但目前絕大多數產品看起來是如此的傳統以及不合時宜,甚至有些只是在傳統硬體基礎上增加一個 App 而已,我認為這不是未來改變將要改變世界的產品的應有狀態。
未來的軟硬整合產品也好,智慧型可穿戴科技也好,產品設計(包括但不限於產品設計)應該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 新,但依舊有熟悉感
產品的形態及解決方案應該更 iconic,但同時具有顯而易見的功能性,而不是純裝飾性。每一個細節和設計都必須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做嘩眾取寵的設計。
如果太過傳統的設計,並且給人感覺依然是傳統的產品,在產品新定義上的推廣會受到消費者的抵觸,也無法說服消費者消費更多的金額來購買。如果產品形態過於 激進,並且自身的品牌號召力無法達到一定的程度,也會使消費者產生接受及使用上的困擾。
所以 New but Familiar 必須去矯正和探索。比如 PICOOC Latin 健康秤去掉傳統 BODY SCALE 上的顯示屏,全部數據顯示在手機螢幕上呈現。
這樣的流程會讓用戶感覺到使用過程極其簡單,極具熟悉感,而且用戶在上秤後很自然的就會用手機去查看各種身體數據,這樣會幫助用戶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而不僅僅像以前一樣僅僅參考自己的體重)。
- 超越使用者的期望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設計或者產品有好感的時候往往是這樣的情況,使用過後居然發現這個產品還可以用來做些之前沒有想到的事情,比如在 iOS 7 中桌面的 CLOCK 小圖標裡面的指針居然在走!
或者諾基亞的手機居然可以用來砸核桃!這都提升了產品自身的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是額外的,附加的,在消費者刷卡的時候並沒有想到的,但這些都超越了消費者本身的期望,讓消費者感覺物超所值。
- 順從直覺
(日本設計師 Naoto Fukasawa 深澤直人設計的雨傘)
其實設計就是去尋找人大腦中意識的核心,當產品同人,同環境達到一個完美的融合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找到了這個核心,而人大腦中的意識其實都是一種直覺,一種生活中積累下來的經驗。
比如每個人都喜歡捏破包裝袋上的小氣泡帶來的快感,每個人都討厭硬物劃過玻璃上產生的噪音,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找到類似凳子 高度的物體坐下來。人們對那些內心一成不變,外表換了又換的產品其實早就產生了疲勞感。
真正能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是那些關注人們生活本質,順從人的直覺並且 同環境可以完美融合的產品. 將細節,環境,情感三者融入設計並和諧統一,並帶給使用者幸福的感覺。
產品設計應該更多的去思考人們接下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參考現有的產品去設計。
當然,硬體同軟體是相互配合的,複雜的工作系統,簡單的呈現,友好的界面,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分析,這些都是軟硬整合產品需要關注的。
(轉載自合作媒體《虎嗅網》; 圖片來源:XPRIZE Foundation 、Neon Tommy,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