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路的思維、技術和價值觀來改造銀行傳統業務體系時,必然是會遇到很多困難的。
銀行給人的印像普遍是恐龍、大像、反應遲鈍、冷漠等等。為什麼呢?
- 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就像一個公司的基因,人們經常講騰訊的基因是社交,那銀行的基因是什麼,是「厭惡風險」。
銀行的本質是要讓資金安全的融通,關注的是「錢」。所以一個銀行業務會要求客戶簽很多很多字、填很多很多訊息、會要求客戶來櫃面當面核實身份。而網路關注的是「人」,所以才追求使用者體驗、拼命爭入口、爭流量,當一旦有可以切實解決某個需求的簡單功能出來時,立馬就能成為殺手級應用。
- 行動方式上的差異
網路業規則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今年中國一間新創公司在微信上稍稍透露了一個給會員送福利的方案計劃,另一間新創僅僅用了 3 天時間就完成了整個贊助計劃的商談和簽約工作!同樣的事情,放在我所在的這家公司,光是寫方案、報立項、申請費用、合同來往、簽字蓋章、實施到位,至少要 1、2 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我們正常的流程裡,我們要做整體規劃、要進行充分評估、要進行業務可行、技術可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甚至還因為組織結構、條線管理等等原因,會在行政審批、項目採購、統籌規劃這些方面消耗不小的工作量。這套做事的方式是銀行業長期積累出來應對風險的安全措施,可以說也是經過長時間檢驗才保留下來的。
但是在網路這個新的環境下,舊經驗反而可能會成為行動的累贅。
- 思維模式的差異,財務主導 VS 客戶需求主導
正因為銀行服務的對像其實是「錢」,所以每一個項目的收益都超過投入,通過在每個項目上控制成本而積累利潤。所以在滿足客戶需求和財務平衡方面往往是選擇後者而不是前者。
但網路業規則決定了這樣的風格會導致事事慢人一步。在網路業,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任何 IDEA 都不會「新」,因為傳播速度太快了,如果你不做,就會有人做。而又因為贏者通吃的規律存在,一旦你慢人一步,除非對手犯錯誤,或者握有獨家秘密武器,否則很難有機會可以趕超過去。
- 訊息系統改造困難與缺乏新技術
金融行業的特點決定了系統功能是以穩健和保守為第一要務,而非靈活可調整。其次,銀行對與新技術普遍採用的外購的方式,不像阿里巴巴和騰訊有較多的研究性投入,注定了類似於聲波支付、指紋支付、語音識別、去大機化、雲服務等等會在網路公司先行推廣,從另一角度也反映出銀行在技術這個層面上很難有自己的護城河,掌握「獨家」秘密武器。
- 要如何應對挑戰?
那銀行的挑戰在哪裡?最近看到這樣一句話,感觸很深,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不僅是盲人摸象,還有就是經常忽略自己是做什麼的。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以自己的短處去比拼別人的長處,只是因為別人的長處現在表現出了競爭力。
現在金融行業都看到了餘額寶驚人的買入量和劈天蓋地的媒體報導、看到了 BAT 都開始做小貸、看到了微信 2.719 億的月活躍量用戶、看到了磨刀霍霍向金融的網路公司,焦慮、不安、恍若圍城,極需突圍。
平安、民生這些銀行的基因因為相對貼近網路行業,所以很快做出了反應(當然也可能衝得越快死的越快),而相對保守的其他銀行可能還在拭目以待,先看看風向,最好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出來再快速跟進。這種一貫正統的思路,也不能說有錯,到底誰能笑到最後,在歷史變革中的人是體會不到的,要留著給後世的研究了。
要是問我,假設我是一家傳統銀行的負責人,要怎麼應對這樣一場變革,我會告訴你一句你一定聽爛的話:找到合適的人!
任何行業都是人的行業,網路業不外乎也是。
扭轉價值觀、行動方式、思維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入你要的基因,這個基因要夠強大,要能和病毒一樣去傳播和擴散,而不是被現有基因同化。選人這個問題,知易行難,基本上和以「客戶為中心」一樣,屬於大家都知道,但沒幾個真的做到了。
從更悲觀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行業的今天就是金融行業的明天,傳統公司擴張或被收購,極少數幸運的可以轉型成功。就看今天的企業領導者有沒有魄力去革自己的命了。
(轉載自合作媒體《虎嗅網》; 圖片來源:sam_churchill 、Wordlesstech 、Butte-Silver Bow Public Library,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