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張懸的印象,從台大對面的女巫店開始。面對面的。我只是一個還在念書、來女巫店打發時間,聽一個特立但不獨行的不知道是不是外文系的學妹唱歌。所以當我聽說她說:「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It's just flag presenting where these students and I are from.)」時,我只是不自覺地嘴角上揚,心裡短暫出現「張懸」這兩個單音。當然,「張懸不是政治,這只是一個名字。」
然後小清新、禁演、兩岸政治蜂擁而上,出現在我的 Facebook、LINE、Skype、Gmail 等等訊息裡。嗯,對中國的人來說,這真的是政治。
张晓舟對小清新的詮釋精彩,卻似乎誤解這些事對身處台灣的人的意義。我們其實沒有小清新這種收斂的辭彙或描述,真要描述的話,「小清新」只是我們不想參與政治時的其中一種選擇,是一個發散、一個重要但不需要命名的自由與可能性。
但「小清新」似乎是中國被禁絕政治參與後,老百姓唯一的選擇,所有的不可能性,都被壓縮收斂到這個詞和氛圍裡。
我感覺我們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有不一樣的聲音與憤怒。
同時,我沒辦法不注意另外一件嚴重性日益上升的事:張鐵志沒辦法帶著《彭博商業周刊》進來台灣。
一年多前就聽說《彭博商業周刊》要來台灣了,我額手稱慶(張大春對額手稱慶和額首稱慶一定有個精彩的故事)。沒多久,又得知張鐵志主導編務,我欣喜若狂。然後獲報台灣一本商業類型週刊執行長用「他是中資」阻擋《彭博》入台,接著又被告知另外一本商業類週刊的社長與再另外一本商業類雙週刊的發行人以及另外一本雙週刊的總編輯,用不同的手法與程度阻撓《彭博商業周刊》進入台灣。
向金管會檢舉、夥同文化部、上書總統府,衙門官府天朝,全用上了。原來台灣和中國,沒那麼不一樣。我原本覺得「這只是一本商業週刊,這不是政治。」但台灣的民間商業組織,民間具強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與領袖,怎麼會把這個事情用這種方式往政治扯。
我比較能理解中國害怕張懸或張鐵志的原因,他們可能害怕張懸可愛的聲音和張鐵志儒雅的憤怒,會讓中國的年輕人覺醒。那台灣的人們為什麼需要如此害怕中國的聲音?為了保護我們的自由,我們不能自由聽見來自中國的聲音?我們不能諒解這個邏輯。
我在台大對面喝著劣酒聽著張懸唱歌,在台北永康街巷弄的法式餐廳大啖豬排與張大春橫空隔世的涵養,在香港太古享受張鐵志介紹的潮州菜與同樣溫潤的犀利觀點。
如果這些是我想要的生活,這些是我們想要的生活。那這不是政治,什麼才是政治?
- 延伸閱讀:
只談張懸,不談政治(張鐵志)
(圖片來源:Dave_B_,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