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編按:當許多政府為了 Bitcoin 吵得沸沸揚揚,甚至還有不少政府訂下政策反對時,卻有許多類似的電子貨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是 Litecoin、Peercoin、Namecoin、Primecoin、Feathercoin … … 等。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可能沒有理由,那麼電子貨幣又是為什麼會這樣盛行?
你有聽過「佔領華爾街(Occupy the Wall Street)」嗎?對於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想必大家仍記憶猶新吧!
自從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後,改革美國金融體系的聲音一度高漲,美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 40%,找不到工作、怨聲載道的年輕人滿街跑,但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在瀕臨倒閉危機的同時,政府卻仍將人民的納稅錢一股腦兒的大量投入,只為了拯救支撐美國經濟的大企業,而這些華爾街大佬卻能繼續領高薪。那人民的生活該怎麼辦?持續失業的狀況該怎麼改善?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民不滿不公平的金融體系早已不是一兩天的事,金融危機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線。
- 佔領華爾街:目標是佔領本身,也就是直接民主
加拿大組織《 Adbusters 》(又稱為廣告剋星,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聞名)認為此時是對於美國金融體系抗議的最佳時機,呼籲大批美國人佔領華爾街,舉行和平的集會活動。
特別的是,此次的運動並沒有一個領袖人物,《Adbusters》認為,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本身,而「佔領」正意味著直接民主。以直接民主來討論、訂定目標與策略,進行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沒有一個人能夠代表所有的抗議者,畢竟每個抗議者的的訴求不一,但普遍的訴求就是不滿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最富有的 1% 和大企業家有權力影響政府的政策制訂導向,套用當時抗議者的話來說,「我們是美國 99% 的民眾,但國家卻被那 1% 的人所控制」,美國的政經問題暴露無遺。
- 「直接民主」的訴求,同時反映在 Bitcoin 的誕生
無庸置疑地,美國為世界第一強國,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的崇尚者,自從各國於二次大戰後對幣制與匯率進行協調並達成共識以來,從金本位、以美元為本位,至今已不再有法定以哪國貨幣為標竿,但身為超級強國,美元仍是各國貨幣持續關注的幣別。
然而,佔領華爾街的訴求「直接民主」,這樣的精神也落實到貨幣本身,2008 年第一個加密電子貨幣 Bitcoin 誕生,2011 年 Bitcoin 轟動了華爾街金融區,至今甚至有 Bitcoin 可能取代實體貨幣成為支付工具的主流這樣的說法。
姑且不論這是否真會成真,Bitcoin 有什麼神奇的魔力,能夠持續不斷地上漲?除了直接民主的精神,可以不受政府操作影響,其幣值的上漲下跌都和買賣投資者的操控有關,主要原因可能為過度強調以比特幣支付的好處,並未針對現有貨幣系統做改革地探討。為什麼不能讓以貨幣導向的支付系統變得更好?而不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貨幣為解決方法。
除了 Bitcoin 以外,從 2013 年始,Dogecoin 開始流行了起來,同樣為虛擬加密電子貨幣,Dogecoin 是世界上交易量第二多的加密電子貨幣,在過去的 24 小時內,其交易量高達 14,830,106 美元,僅次於交易量 20,499,372 美元的 Bitcoin,
不像 Bitcoin,Dogecoin 是為了跨越地域疆界,聯合所有人而設計的虛擬貨幣,同時 Dogecoin 擁有自己的名字「Doge」,而柴犬(Doge Meme)就是它的象徵物。
- Dogecoin 為什麼會以柴犬為象徵呢?
於 2013 下半年,美國網路的草根文化中流行著一則笑話:「柴犬笑話」,這笑話在各大搜尋引擎的搜尋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原本這只是一張普通的柴犬圖片,但被惡搞加上奇怪的詞如 wow、so scared … … 後,就無厘頭的戳中美式幽默的笑點,而被冠以專有名詞「Doge」。
近來蔚為風潮的 Dogecoin 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派對,更確切的來說,是龐大的 Doge 粉絲所舉辦的。
粉絲們牽著柴犬上街、DJ 音樂工作室的窗外掛著 Doge 的吊飾、開始販售 Doge 的 T-shirt 並補助 Reddit 社區 … … 等等,其中最有看頭的是,在華爾街的地標華爾街銅牛(Lamborghini Bulls)上套上柴犬的頭!從這場盛會中不難看出,未來將可能出現以 Dogecoin 為基礎的金融體系。
從近幾年歷史的軌跡來看,當時佔領華爾街的是如此憤恨不平;相對現今大眾對於 Bitcoin 及 Dogecoin 的樂見其成。
這兩種衝突的情緒代表著什麼意義?
就如同直接民主的精神訴求,沒有政府的施壓、也沒有華爾街的特權,也許人民很期待未來將用這兩種電子貨幣作為支付工具。
延伸閱讀:
如果你以為 Bitcoin 只是電子貨幣,那你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
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 比特幣是重要的
【彭博商業周刊每週精選】比特幣持續升溫, 背後有大批信眾追隨
(資料來源:Bloomberg, BusinessInsider;圖片來源:wikipedia、BusinessInsider,Michael Fleshman、dilettantiquity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