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推出《Sol Cresta》:PlatinumGames 時隔 36 年製作太空射擊續集遊戲   開箱《Returnal》美術設計:首重遊戲性的使用者介面、「工業懷舊風」科技,以及玩家輔助功能等   在《暗影火炬城》中探索街機式的戰鬥體驗   【不是你所想的】SEGA發表超高速PC!最高時速達100km!?   《小魔女諾貝塔》的最新情報公開了!hololive所属VTuber被任命為配音員!   《原神》將於4月28日登陸PS5,開啟次世代開放世界體驗   電競毛毯與電競椅等特價發售!Bauhutte的2022年新年首賣預告!   Dead by Daylight × Resident Evil合作內容公開!追跡者、里昂、吉兒登場! 

AppWorks Network 成形,要助台灣成為東南亞新創據點--專訪 AppWorks 林之晨

商業

AppWorks Accelerator(育成計畫)在農曆年後第一週迎接了他們 AW#8(第八屆)的團隊。2014,AppWorks 的經營即將進入第四年,歷任七屆已經畢業累積 150 個團隊,成為亞洲最大、全球前四大的創業加速器校友網路。

經過三年,從 AppWorks 畢業的團隊數量已經形成一個 “AppWorks Network” 新創網路,北美、中國、香港、東南亞,都有 AppWorks 團隊的蹤影。這些團隊也陸續躍上國際媒體:插畫家社群 Fandora旅遊服務 iBeengo 相繼被《BBC》報導、餐廳訂位服務 EZTABLE遊戲發行商 Pubgame 則分別登上《TechCrunch》,比賽資訊平台 Bounty Hunter 日前也登上《TechRepublic》

上週四(2/13)AW#7(第七屆)新創團隊 Qbit 開發的智慧腳環 FlyFit 也登上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才不過半天時間就排上最受歡迎項目榜單,也獲得《TechCrunch》報導;AppWorks 新創網路的力量在其中展露無疑,AppWorks 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說,Flyfit 在 Kickstarter 募資開始當天,AppWorks Network 的 350 位創業者用力幫他們分享,幫助很大。

而 FlyFit 這個原生於 Mobile 的軟硬整合產品,正好和林之晨分享的 2014 產業趨勢不謀而合。根據他的觀察以及 AppWorks 團隊的創業類型,除了軟硬整合持續火熱外,林之晨也提出「行動優先」(Mobile First) 將是未來一年非常重要的趨勢,「 消費者大部分花的時間都在 App 上;美國成人在 Web 和 Mobile 的使用時間已經一樣了,台灣應該也類似,但很多媒體、網路人還沒意識到這件事情。」但是那些還沒或者正在趕上行動趨勢的產業,該怎麼做?

《TechOrange》年後專訪林之晨,除了分享他看到的 Mobile 趨勢與做法,也請他談談台灣創業環境的現況、AppWorks 三年來建立的 AppWorks Network 新創網絡,以及 AppWorks 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募集 Fund II,畢業團隊數量規模漸增,AppWorks 的經營也跟著進入下一個階段,林之晨特別指出 Fund II 將規劃一筆種子基金,並將投資比重愈加放在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團隊。以下為專訪重點整理。

採訪:張育寧、鄒家彥 撰稿:鄒家彥

  • 150 個團隊、350 位創業者,AppWorks Network 從台灣放眼東南亞

《TechOrange》(以下簡稱「問」):AppWorks 第七屆團隊 Qbit 開發的 Flyfit 登上 Kickstarter 了,目前成績很不錯,很快就衝上熱門項目。你覺得他們抓到什麼市場需求和趨勢?

林之晨(以下簡稱「林」):我認為是 FlyFit 的產品訴求打中腳踏車、游泳族群的需求,專位腳部動作設計的感應裝置,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的追蹤這些運動的成果。它的外型簡潔大方,推廣影片也拍得很有質感。在 Kickstarter 募資開始當天,AppWorks Network 的 350 位創業者很多都用力的幫他們分享,也有幫助。

問:對,他們的影片拍得很有質感。關於他們的產品和登上群眾募資平台這件事,你怎麼看?會有更多 AppWorks 的團隊也循類似模式嗎?

林:登上群眾募資平台是測試市場很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傳統上亞洲創業者比較難捉摸的北美市場。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非常鼓勵 AppWorks 團隊去 Kickstarter 與 Indiegogo 嘗試,看看他們產品在美國的接受度。

FlyFit 的主要創辦人 Jimmy 是一個非常有決心的工程師,他本來是嬰兒車的機構工程師,為了實現自己做一個適合飛輪的穿戴裝置這樣的 Vision,過去這幾個月硬是去把電子電路、軟體設計,通通都學了起來。我想 FlyFit 如果能成功募資,那 Jimmy 過去這段時間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了。

當然 FlyFit 的募資還沒有結束,但依現在的狀況看來,台灣團隊還是很有能力設計出讓北美顧客喜歡的產品的。後面還有好幾個 AppWorks 團隊在準備要登上 Kickstarter,FlyFit 這次過程中的學習,都會成為其他 AppWorks 團隊的養分。

問:AppWorks 即將進入第四年,這些年來育成的團隊將近 150 個,這是很大的 Network 了;我知道你們私下戲稱自己 “AppWorks Mafia”,這個 Mafia 的現況怎麼樣?

林:這名字是從矽谷 PayPal Mafia 來的,不過講 “Mafia” 很容易讓人以為是惡勢力耶,我用 Nertwork 解釋比較清楚。

AppWorks 成立三年已經有近 150 個團隊畢業,加上這星期剛加入的 AW#8 有 170 多個團隊了。對內,這個 AppWorks Network 已經形成一種患難與共的密切關係,任何一個學弟妹找畢業的學長姊幫忙,絕對不會有人不理會;這種連結在商業上是很重要的,但這又是外面比較難看到的創業者網路,因為自己創業時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你找人但沒人理你。

問:這樣的成長規模,應該跟你三年前從美國回來創 AppWorks 很不一樣了吧?你能不能歸納一下當時與現在的主要差異?

林:三年前剛回來的時候,台灣電子產業還很好,宏達電、聯發科等等大廠的聲勢都很好,所以大家不會覺得「發展軟體」很重要,但同時間,Marc Andreessen(按:美國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共同創辦人)已經在矽谷喊「軟體業正在吃掉全世界」;台灣的思維還停在「硬體製造」,於是三年後的現在,這些大廠開始面臨挑戰,台灣大環境也開始思考「軟硬並重」的發展方向,不論是政府、創投都開始重視這件事。

這從我們輔導的團隊中也可以看到一樣的端倪。過去幾屆已經有不少台灣大廠的人出來創業,AW#8 更是:有電子大廠協理、國際知名 IC 設計公司與一流網路公司的工程師、還有知名外商的銀行人員都出來創業;沒有技術背景的就去找技術夥伴,軟硬整合的團隊裡也都把工程師和設計師找齊了一起創業。就我自己觀察,經過這些年,願意出來創業的人,量跟質都提昇了。

問:AppWorks 現在比較少初次創業者了?

林:前幾屆的確比較多初次創業者,不過我們從 AW#5(第五屆)開始在報名表上訴求「老鳥」這件事。

這麼說吧,我覺得台灣的創業環境並不能說是「早期」,應該說是「土地貧瘠,十年沒有人開墾」,在這種狀況下創業的人,必須是很能吸收養分的創業者,才會有比較大的存活機會。老鳥是已經有社會歷練的人,在台灣這種荒蕪的創業土壤理,就需要有這種生存力的人;雖然他們的框架可能比較多,但唯有活著,有資源的人才會願意支持。不過,大方向來說,AppWorks 沒有只找哪種人,我們還是綜合評估團隊的特質、評估他們創業成功的潛力。

問:依照 AppWorks 現在的團隊數量,在亞洲地區甚至跟北美的 Y Combinator 等大型創業孵化器相比,規模差異是?

林:根據我手上的資料,跟全世界比較的話,AppWorks Network 現在是北美以外最大的創業加速器校友網路,大概是全球第四大,快追上 Techstars;不過,確切一點來說,我們比較的對象是「加速器」,也就是育成時間有限制,一般來說是 3-6 個月,並且一批團隊是同進同出這樣的育成計畫。

問:台灣也有愈來愈多創業育成中心了,有些就是提供工作空間和行政資源,沒有育成的「時間限制」,更像房東;有些則是幾個在業界累積資源和經驗的老手一起成立育成中心,由他們主導有商業價值的專案,然後 Recruit 新人來執行。AppWorks 跟這些育成中心的差異是?

林:Top-Down 先有創業點子再找合適的人組成團隊,這通常稱作 “Business Incubator”,AppWorks 走的則是 Bottom-Up 的 Accelerator 模式,講求團隊自己的 “Idea Ownership”。

我們想要釋放的是創業者對實現自己 Vision 的堅持所創造的能量,那種「我想要實現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會改變這個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創業總會經歷很多轉折,但因為是「自己的」Vision,更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辦法克服。

問:AppWorks 現在團隊的量已經有一定規模,那質呢?

林:Network 的量起來後,我們也逐漸能就能吸引國際的好創業者。去年我們就陸續收到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是北美創業者的申請。AW#8 錄取的團隊也有從香港、加拿大、澳洲等前來的團隊。我覺得這種感覺就很像學校開始招收僑生,會帶動區域性的影響力。

問:但這些國家的創業者,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為什麼會想來台灣發展?

林:在相關法規上,台灣可能比不上香港和新加坡,但就整個東南亞區域來說是好的,市場也相對大。而且網路業的特性是消費族群所得較高;台灣 GDP 在全球排第 27 名,是東南亞相當大的經濟體,當然對香港等國家來說很有吸引力(按:新加坡 GDP 排名第 38,香港排名第 40)。

  • 持續服務創業者需求,AppWorks 2014 目標: Fund II

問:聽起來台灣的創業環境還蠻吸引人的,但很多人批評台灣沒有 “Seed Round” 資金,這你怎麼看?

林:我覺得現實是很多人不需要。有些人問過我們為什麼不學 Y Combinator,從團隊加入 Accelerator 開始就提供一筆種子基金,但我覺得 Y Combinator 會這麼做,有一部分是生活環境差異使然。

美國人成年後是不可以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輕人又沒有存錢的習慣,再加上矽谷的物價是台北的兩到三倍,創業者一方面要養活自己又要兼顧創業成本,所以會有 Y Combinator 那樣以投資種子基金為主的加速器,維持創辦人生活所需、提供商業模式實驗成本,這也有點像 Y Combinator 給創業者的薪水。可是就我們的觀察,台灣創業族群目前集中在台北,住家裡是可以被允許的,基本生活開銷也比矽谷低,創業所需的資本事實上遠小於矽谷。

再者,Y Combinator 的型式其實是要創業者在拿了資金後,也釋出手上 5-10% 的股權;換做台灣,在生活開銷本來就沒有美國那麼高壓的情況下,要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就拋出自己公司的股權,也有些人覺得「為了拿這 50 萬放棄 5-10% 股權,有點冤枉」。

AppWorks 目前的方式是先實際提供工作空間、網路頻寬,而且我們和 AWS、Google、Facebook、Kii Cloud、Softlayer 等平台都有合作,由他們來提供數千元美金的免費主機和廣告預算給 AppWorks 新創團隊,省去創業者許多實驗成本。所以我覺得說「台灣沒有 Seed Round」,很多時候是創業者也不太需要,至少來 AppWorks 的創業者大多是不需要的。

當然我並不否認在台灣這個環境下,一定有創業者需要種子資金,可能他們真的手頭不寬裕、可能他們的創業規模初始就比較大等等。我們當然有必要照顧這樣的創業者需求,所以 AppWorks 今年打算再募第二支基金,其中部分規劃用做種子基金;而且,我們希望跟資本市場的接軌可以更順,協助創業團隊順利找到 A、B 輪的資金。所以,今年最大的目標是 AppWorks 自己也要募 Fund II。

問:你們在 2012 年成立本善創投基金,當時募得台幣 3.2 億,這筆資金的目前的運用狀況與投資標的是什麼?

林:AppWorks 創辦第二年時成立本善創投基金成立,募資的過程真的很辛苦,我覺得我們是真的非常幸運。本善這 3.2 億的投資概況,已經投了 20 個團隊、投出大約兩億。其中,電子商務佔一半、行動開發 5 家、遊戲產業 3 間、網路廣告相關有 2 家;而已經投資的 20 個團隊中,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有 10 家。

問:電子商務佔比最多,是因為他們回收最快嗎?

林:AppWorks 內部把「加速器」和「投資」分開。加速器用來吸引一流團隊、經營一流的創業者網路,提昇每個團隊創業成功的機會;創投的存在目的就是投資,投資那些對投資人來說報酬率好的團隊。台灣的資本市場對網路產業的信心不夠高,我們好不容易募到這筆錢,要好好利用未來才能有更多投資人進來。因為時間差的關係,目前只要對投資來說報酬率是高的團隊,就會優先考慮。

我們對自己團隊的理解比較高,所以本善有不少投資是給自己的團隊。未來,投資比重會愈來愈多放在內部。

  • 產業再不跟上 Mobile 浪潮擬定行動策略,準備下崗吧

問:那你們會特別關注哪些產業的創新?又,你認為接下來的創業趨勢會是?

林:Mobile!

以 AppWorks 自己的團隊來說,之前大家不會太強調 “Mobile First”,比較多還是 Desktop 和 Mobile 一起。但 AW#8 大概八成都是 Mobile 原生服務的團隊。

而且,我覺得大家忽略了 Mobile 的浪有多大。美國成人在 Web 和 Mobile 的使用時間已經一樣了,台灣應該也是,但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件事情。Web、Mobile 兩者的本質有很大的不一樣,多數人以為 Mobile 就是 Desktop Web 的延伸,像平台電商把 100 萬種商品塞到 App 就不是最好的消費體驗。未來消費者大部分花的時間在 App 上,Mobile Web 最適化只是短期。

況且,App 的世界不只是 UI 設計,還得考量要怎麼把資訊餵給用戶。Web 只要推廣 URL,但是 App 是一個 Packaged Software,推廣難度更高。而且,就算用戶這次看某個網站內容不高興,下次看到 URL 照樣點進去看的機會還很高,但 App 只要一次被「卸載」,以後就很難請他再下載了

很多公司還沒有開始做 App,不知道做 App 很難、推廣很難、適當地推播訊息、要用戶更新 App 很難……,可是再不做浪潮已經跑很遠了。遊戲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2013 年時 Web Game 和 Mobile Game 的發生黃金交叉,今年春節時前者已經明顯遠遠被甩開了;我覺得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 EC、媒體等產業,等到這些公司想到要擬定行動策略的時候,市場上的 Mobile 原生服務早就已經做起來。

創業家兄弟、EZTABLE 都是符合行動商務時代的好例子,前者的「生活市集」、「好魚網」、「好吃宅配網」等服務都是衝動性消費,適合發展行動商務,後者也已經開發出多種 App, 不只提供訂位也加入依地點推薦餐廳的服務。「5945 呼叫師傅」的 App 也區分消費者使用、師傅使用的版本。消費者不想在一個 App 功能太多太繁雜,所以要有多種選擇給消費者,讓他們下載自己想要的。

在 Mobile First 這個發展趨勢下,未來一年值得關注的產業,我認為是電子商務、遊戲產業還有網路廣告,這三者的行動化會是比較快發展的。

AppWorks 正在招募一位 Associate,歡迎跟他們一樣熱愛台灣、熱愛幫助創業者的你加入,詳情請見:We Are Hiring!

  • 延伸閱讀

AppWorks 共同創辦人林之晨:台灣政府不需要扶植創業,趕快撤除路障就好
在台灣創業有什麼困難?台灣創投、台灣創業者、外國創業者是這樣看的……
為什麼林之晨要回台灣創 AppWorks?「軟體越來越重要,可是台灣沒人談!」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