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 2000 年代初那場嚴重的網路泡沫破滅引發的後果,在技術界泡沫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麼現在究竟有沒有泡沫?
LinkedIn 創始人 Reid Hoffman認為,從 2013 年一筆筆驚人的估值和紛紛湧入的資本來看,你完全可以說這是個泡沫。但是他認為那只是少數公司如此,很多初創企業甚至連下一輪融資在哪裡都不知道。
也就是說,他認為泡沫只是局部的。CB Insights 的數據也支持他的看法:
巨額退出只是一小部分,2013 年退出規模超過 10 億美元的交易僅占 1%。,在所有的併購及 IPO 中,有 45% 的交易額不到 5000 萬美元。
而 Netscape 網路公司創辦人、創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聯合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則更加樂觀。儘管現階段有很大一部分資本都流入到軟體公司,他也並不認為這是泡沫。
所謂泡沫,是指到了連計程車司機、修鞋匠以及每一位媽媽都在追捧自己並不知情的該領域股票時才算泡沫。
Andreessen 認為現在遠未到那個地步。Andreessen 批駁了將目前處境與 90 年代相提並論的說法,其理由是「現在的創業成本要比那時候低得多、局限性小得多、市場規模大得多,所以成長空間要大得多」。
的確,雲端計算令創業的基礎設施成本大為降低,初創企業無需購買昂貴的伺服器、網路及存儲資源即可擁有 web 規模級的能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路的普及減少了其局限性;而社交網路的普及則可讓初創企業直接面對數十億規模的客戶群。
- 美國創投家從「利率」來分析網路是否泡沫了?
美國創投家 Fred Wilson 則從經濟和全球環境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其分析基礎是利率。
利率或收益率 = 年收入 / 收購價
自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為了渡過危機、刺激投資,基本上維持了接近於 0 的利率,這種做法雖然不是特別有效但還是起到一點作用。而後果就是低息貸款湧入市場,令錢不值錢。
Wilson 用 40 年間 30 年期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圖來說明目前的環境:
從圖中可以看出,最近幾年一直在 5% 以下,這是一個非常低的利率。
把利率接近 0 套用到上面的公式就意味著收購價近乎無窮,雖然實際情況並未發生,但是很多公司的估值的確非常的高,Wilson 認為這是因為投資者的錢投到其他地方都拿不到得體的回報。如果利率恢復到 1990 年代的 6-8% 左右,情況就會很不一樣。
低利率還會導致資產價值 / 收入的非線性。
一般來說這個比是線性的。比方說如果收入年增長率為 20% 的資產價值 / 收入比為 X,那麼收入年增長率為 40% 是資產價值 / 收入比則一般會是 2X。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收入增長率能更高,如到 50%-100% ,且能持續數年的話,資產價值 / 收入之比就會高很多,更多呈現出一種指數式的增長,甚至高得令人大跌眼鏡,比方說 Facebook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Wilson 認為那是因為投資者對回報太充滿渴望了,以至於願意為收入能夠快速增長的公司付更多的錢。
而這種高估值的結束取決於何時全球經濟恢復快速增長,因為那會吸收掉過剩的流動性,並讓政策制定者緊縮銀根。
但在此之前,他相信高科技企業仍然會創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 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這些企業反過來又會利用其高價股票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價格去收購其他高增長的技術公司;就像 Facebook 幹的事情一樣。
Wilson 最後說,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走弱、利率不高的話,對於 VC 和初創企業來說好日子就還在。
至於這是不是泡沫?顯然作為投資人的他不會承認。
- 延伸閱讀
《Wired》新任總編輯程九如:另一種網路泡沫正在發生
TIEA 公布「台灣網路產業行動綱領」:2014 年,網路業要催動台灣經濟再發展
Marc Andreessen:這是科技業的蕭條時代!科技公司別急著 IPO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36 氪》;參考資料來源:avc.com;圖片來源:Smaku,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