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 Y Combinator 創辦人,大名鼎鼎的孵化器教父 Paul Graham 鼓勵 startup 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一兩篇。
其實他的短文題材涉獵甚廣,遠遠不止宣傳矽谷創業,尤其早期有些哲學社會學與互聯網技術的思考啟發性很強,反覆咀嚼往往能順藤摸瓜悟出一些道理。可惜網上有中譯版的往往只限於他的創業雞湯篇,以後有機會考慮陸續抽時間翻譯一些名篇與各位分享。
在今天社會流動性越見低下的社會,正好借他的「After Credentials」一文探討一些道理。
- 社會流動性越來越低,是大政府、大企業體系下為支撐經濟與競爭力的代價?
乍看這篇文章的主旨不在討論社會流動性,而是透過探究人類社會為何發展出人才選拔考選機制,以及選拔機制的精確程度怎麼影響和限制社會上各種組織的規模效益。
Paul Graham 認為大部分父母出於愛心 / 私心都會儘量幫自己的孩子爭取資源,掌握社會資源的就更會挖空心思去幫助子女發掘各種「捷徑」(選拔制度的各種漏洞)往上爬。而父母本身越接近社會階級的頂層,會越瞭解各種捷徑漏洞的所在,於是上一輩的愛心同時也是壓抑公平社會流動性的一大力場。這種漏洞往往在越大的企業就越多。但社會上偏偏越成熟的行業寡頭集中就越厲害。
從經濟學上行業整合,大企業冒起等是中小企在經濟規模效益下敗陣的無奈結果。也就是說大政府、大企業和隨之而來的官僚主義雖然會增加了體制內向上流動的不公,讓各種 insider 為他們自己的下一代保有更多捷徑,但這是為了撐起整個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在現有機制下不得不付出的一種代價。
- Startup 經濟:促進社會流動性的解放
Paul Graham 進而提出如果人才選拔機制,能夠在科技推動下脫離從來的看分數講履歷的舊習,發展出一套精準客觀量度個人能力系統的話,市場力量便會推動經濟,在不犧牲現有整體經濟效益前提下走向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社會。
因為隨著能力性價比極端透明化,能力高的人群再也不需要憑大企業、權威等組織的金漆招牌餘蔭去凸顯自己的能力。市場裡所有人都能清楚透明地看到每個個體價值的話,什麼時候也是勁人自己直接帶領成本結構精簡的中小企更能發揮效益。
到時候名牌大公司自然吸引力減低,先前被論資排輩,或其他無關個人實力的體制遊戲剝削的中層員工,迅速流失給規模更小、但活力更強的 startup 經濟,促進一次社會流動性的大解放。
- 打破既得利益桎梏,除了流血抗爭其實也能從顛覆經濟入手
當然相對於 Paul Graham 的理論,我認為事實顯然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但是對於經濟流動性停滯、社會壓力爆燈、世代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方來講,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玩味。
想要打破既得利益桎梏改善社會遊戲規則,抗爭自然是一種方法,但推動互聯網經濟也是一種辦法。
金融海嘯後美國的貧富懸殊情況其實也不比亞洲好太多,因此才有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爆發;他們要求改變所謂 1% 控制 99% 財富的社會不公局面。同一時候也有一大批青年離棄金融業湧向矽谷掘金,但是你會發現這些極客和讀商學院的還真不一樣,矽谷人掘金的同時講究自己做的產品怎麼去「Change The World」,可以看出這批人夢想致富的同時,也同樣和佔領派一樣對舊勢力壟斷遊戲規則懷有相當的敵意。
但是兩者對世代戰爭的取向截然不同,後者其實在走憑技術和市場需求迅速拉動而強行改變現有遊戲規則。這些改變比較潛移默化式,毫無革命大聯盟的味道,反而混雜大量個人利益、充滿銅臭。但如果問你法國大革命對後世的社會經濟影響大,還是英國工業革命影響大,你又該怎麼回答呢?
- 跳出框架,改變世界不一定要流血
社會變革就像化學作用一樣,實驗室裡要加快物質產生化學作用而變化,通常有兩種方法: 1)改變溫度和 2)改變氣壓。
前者就是人類最傳統的加熱法,不行就放把火試試。表面最直截了當,萬眾矚目但其實最難控制。而且由於人性使然,革命高溫冷卻後新物質往往恢復沈澱的本質。
另一個比較「先進」的方法就是試圖研製精確的儀器去調氣壓;特點是局部、無色無味,隨時搞了都沒有人看到。
明白了這層道理後,不論是資訊科技 startup 改變社會傳播結構的密度,或是搞 O2O 順帶把服務的量度標準化也好,除非你自問產品除了賺錢以外毫無動機,否則搞網絡 startup 的朋友同樣應該為自己正在參與推動社會變革而感到自豪。
改變,本來自然界從來沒有限定只有用火才能促成!但人們腦海裡認定什麼才是正統手法,卻往往受到本身的科學知識和成本技術等條件所限。
(圖片來源:V31S70,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