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黑馬》編按:我依稀記得某年某月某個主流媒體的歌手大賽,在一道文化知識問答題時,某個歌手連最基本的文化常識都答錯了的狼狽情形。而如今當流行音樂歌手胡彥斌,在福布斯中國舉辦的創業者演講活動上侃侃而談,談音樂、談產業、談創業、談互聯網思維、談用戶體驗的時候,我想,這個時代的變化真的令人興奮,不是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胡彥斌的另一面,一個活的很透徹的音樂人 + 青年創業者。
以下為胡彥斌演講,一邊聽他的作品一邊看文章吧。
- 唱片行業不需要救贖,音樂產業才需要
如果把我歌手的身份脫掉,我跟你們一樣,都是一個剛剛開始創業的年輕人。我們都有自己內心的夢想,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交流的事情--為什麼我會從一個歌手,變成自己創業,做音樂公司?我用我自己的經歷,慢慢地來告訴你。
2000 年,我 16 歲,很榮幸從幾百位侯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音樂題材動畫片《我為歌狂》中大部分歌曲演唱的機會。《我為歌狂》的原聲大碟,銷量七百萬張,數字當中還包括有卡帶的部分。2002 年我 18 歲,發行了第一張專輯《文武雙全》,專輯銷量一百四十萬張;還有一張唱片必須要提,1998 年,大家哭得稀里嘩啦地去電影院看的電影《泰坦尼克號》(《BO》按:台譯《鐵達尼號》),它的原聲大碟,中國銷量超過一千萬張。
在那個時代,我經歷過唱片行業最鼎盛的時期。在那個時代,一張唱片賣出去,它可以賺十塊,所謂的十塊錢等於什麼?就是《我為歌狂》賺了七千多萬,我的第一張專輯賺了一千四百多萬,而《泰坦尼克號》原聲大碟,它的實體銷量,就上億了!
對於現在的音樂市場來講,一張實體要做上億,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切都在改變。
那時候,上海聲像、上海音像,中唱上海,他們都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可能他們一個月所發行的唱片,就有十幾種、幾十種。扳指算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可是今天,唱片行業落寞了。因為一切都變了。
今天我講的題目,本來叫「唱片行業的救贖」,我需要更正一下,我講的應該不是唱片行業,而是音樂行業的救贖,或者說是音樂產業。
音樂的東西,重要的永遠是它的本質跟內容。
它只是不停地切換著載體,從最初的黑膠、卡帶、CD,到後來的 MP3,到現在的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現在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免費地聽音樂,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但是唯一沒變的是什麼?是音樂的本質。
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人再願意去付錢買唱片、聽音樂了。所有一切都是免費的,那些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等,他們現在開始慢慢地有了收費機制。因為前幾年百度被各大唱片公司告上法庭,說它的版權機制不完善。
後來慢慢地,互聯網開始有了收費機制,但他們的收費機制是基於音樂的高音質跟低音質的區別;低音質免費,高音質才要付錢。我覺得這件事情我沒有辦法去接受。因為聽眾沒人會關心,也無法從耳機裡面分辨出什麼是高音質,什麼是低音質。我覺得是這些大的互聯網公司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有點掩耳盜鈴跟自欺欺人。
我去韓國做母帶 Mastering,發現他們已經將製作母帶的對應內容載體標準,從 CD 改變到了 MP3。母帶是在唱片生產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它可以保證聽眾最終聽到的音質。當它改到 MP3,你就可想而知--這時代一切都在改變,所有的東西都在被顛覆著。
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講,我覺得用戶體驗,可能就是第一位。所謂的用戶體驗,我覺得並不是說你要做什麼,關鍵是他們要什麼?
我覺得現在很多音樂愛好者,還是習慣有一個信息完整、界面整潔的曲庫:可以聽到高品質的音樂,看到正確的專輯圖片和歌詞,輔助專輯文案等等需要傳達的信息。這一切也是我們那個時候聽音樂跟現在聽音樂一個很大的區別。這些東西因為數位音樂的方便,全部被忽略掉,但這些東西是我們不想要的嗎?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他們都還是想要的。
我把它想成為我的 CD 架,就是我們音樂愛好者在家裡擁有的那個 CD 架,我們自己喜歡的音樂,羅列在上面。這個部分,如果把它全部打包整理好,裝進你的手機帶走,我每天到哪裡都可以聽到看到,加上合理的收費,很多愛音樂的人他願意去付這個錢!
- 胡彥斌: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永遠不要小看自己
再從我自己講起。《我為歌狂》到現在已經有十四年了。我出道起的前十年,都是跟著一個老闆,從一家六個人的小公司,那個時候叫上海藝風,一直到上海步升,到環球,到 EMI,到最後的金牌大風。
非常非常的榮幸,我可以參與到其中。而且我覺得這所有的經歷,對我現在所想要做的事情起了巨大的影響。
我可以這樣講,在華語樂壇的 80 後歌手中,應該沒有一個人,經歷過一家公司,從只有六個人,一直發展到最後,變成在華語樂壇起決定性地位。這個經歷,我現在想起來非常非常地感恩。而且我覺得,在整個內地樂壇裡,80 後靠出傳統唱片出道的歌手好像也只有我了。
有過這些經歷,我才會做今天所有這些事情。
講一些故事給大家聽,我 19 歲去香港發展,在一個演出後台,身邊有個工作人員,他身高 1.9 米,突然在我面前俯下身,幫我繫鞋帶;我說「不要不要」,我從小教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跌倒了要自己來爬起。但他還是幫我把鞋帶繫完了。站起來的時候,他對我講,「斌斌你放心,下了班以後,我一定不會這樣做。」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讓我知道什麼是專業,專業可以讓一個人的身段非常的柔軟。
還有一次我在香港,那個時候我廣東話非常不好,也聽不懂。我去買東西,講完之後,店員一臉茫然。我就說,「你能不能講普通話?」買單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台灣人。跟我一樣交流非常不順暢,但是他跟店員講,「不好意思,我的廣東話不好。」同樣一句話,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從這件事情,也讓我懂了一個道理: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從自身找問題,從改變自己做起。
那一年在香港,我拿了所有頒獎典禮的新人獎。香港歌手都虎視眈眈地看著我,我心裡想,不是猛龍我就不過江。但內地的媒體就寫我:「胡彥斌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就是一個現實的矛盾。
2004 年我去北京發展,那一年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我發了一張專輯叫《Music 混合體》,那張專輯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我。專輯裡收錄了《紅顏》、翻唱的《我的未來不是夢》、《Waiting For You》,包括亞洲杯的主題曲《宣言》等等;算是我去北京的一個開門紅。但是那張專輯,銷量只有 40 萬張,整個唱片行業,它在萎縮。
當年憑那張專輯我獲得了很多的獎項,我第一次拿最佳男歌手,拿最佳創作歌手,包括在北京的頒獎典禮上我連最佳搖滾歌手都沒放過。我拿最佳搖滾歌手的時候,汪峰坐在台下,他目瞪口呆。看他表情我知道,他心里肯定很不爽,但是我那天我非常的開心。我特別激動,覺得今天晚上,公司一定會幫我辦一個巨大的慶功宴吧!我要在慶功宴上好好地感謝感謝大家。
然後呢?頒獎禮一結束,一切回歸到平淡,工作人員把我送回了家,好像一切成為了泡影,什麼都沒有,連我感謝大家的機會都沒有。這件事情,告訴我說,其實理想跟現實是有差距的。當你在獲得成功的時候,請你一定要低調。
2006 年,我和「廣州本田」合作了全國八場巡迴演唱會。歌手開演唱會沒什麼稀奇,但是那個演唱會,對我有不一樣的意義,從演唱會策劃、談贊助到團隊組建以及執行,包括最後演唱會的導演都是由我自己。這個事情我沒有在任何場合講過,但是我來福布斯,透露一些這樣的信息給大家。
那年我 24 歲,我的合約即將到期,合約結束前的那段時間很難熬。我的新聞曝光率幾乎為 0。唱片公司沒有預算讓你去開演唱會;我想沒關係,你不撥我就自己來開,我想辦法開。當然了,這一切我覺得也算是挑戰了唱片公司的權威。但我做到了,我們的演唱會非常圓滿地結束,我希望告訴大家的是:
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永遠不要小看自己。我覺得這是我想要傳達給大家的精神。
- 人生遇到挫折就轉個彎吧,轉去「學習」絕對不會錯!
2007 年,算是我一個人生的轉折點。我和金牌大風在香港重新又續約了。續約的一個條件之一,就是我跟老闆說,我要創建自己的唱片 LABLE。我創建了「風風火火」,然後還簽了藝人「青鳥飛魚」。我當初的想法是,背靠大樹好乘涼,但一切都事與願違,我不懂管理,只顧做音樂,公司就漸漸地銷聲匿跡了。
做一家公司真的沒那麼簡單,公司關門那一刻,我跟自己講:我再也不要開什麼唱片公司了,這個不是人幹的事。其實做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有獨立的運營能力,重點其實還是管理。親力親為的管理,在開始的那一刻是必須的。
2010 年,我放下了所有的一切,去了美國讀書。那個時刻,我需要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需要一個新鮮的思維,去讓我自己清醒一下,去整理我自己。很多朋友都說,你這樣走可能會被遺忘,也可能會被替代。
其實我心裡已經有一個答案:我相信敢於挑戰的人,才能創造奇蹟。
所以我就走了,去了紐約電影學院學導演。那時候我的英文特別爛,生活上的交流沒有關係,靠肢體語言我可以跟他們比手劃腳。但去上課這件事情,你要怎麼聽得懂?我請了翻譯,一開始學校不同意,我就整理了一份我的個人資料,用我是中國著名歌手的身份去跟他們談判。美國人好像蠻吃這一套的,他們就被我忽悠了。
我帶著翻譯去上學。老師跟同學說這個人怎麼這麼屌,還帶翻譯上課?我給自己洗腦,我說我不管,我就是要學到東西,因為我知道我的時間有限。就這樣學完了電影導演這個科目。人生中,學習會讓我有安全感。
回國後,讀導演有點上癮了,去了北京電影學院又進修了一年。在北電我結識了一個我的同學,現在也是我的一個合夥人。在畢業的那一刻,我入股了他創辦已有十年的影視製作公司。現在我們已經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團隊,我們擁有三個導演、四個編劇,以及二十五個人的前期跟後期的製作團隊。
- 沒有了製作部門的唱片公司,做音樂的方式格調太低
講到今天重點,就是為什麼我要去創建「太歌文化」?
因為我覺得全球的音樂行業,現在全部都在萎縮,很多的公司都在裁員;那是一個大環境,大現狀。我聽到現在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已經沒有製作部門了。製作部門被砍掉,讓我覺得非常的心痛。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很多唱片公司的老闆,都是金融或者 IT 出身,他們有的是對資金的敏感度,關心投資的回報率。但是他們聊的那些商業模式,其實在我看來,理念跟他們背道而馳。
比如一張專輯,投資花十塊,互聯網下載賺兩塊,移動運營商賺兩塊,商業植入賺兩塊,實體現在幾乎不賺錢,藝人經紀賺四塊,商業代言、自媒體營銷等等賺三塊;一筆帳算下來,去掉成本十塊,還賺三塊。我覺得這就是他們,算了一筆很清楚的帳,感覺好像是賺到錢了。
但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它只能賺小錢,而且也只適用於有知名度、大家熟知的藝人。這樣做音樂,格調實在太低了。所謂商業,其實對於我而言,我覺得就是要把產品即音樂本身做好。比如說,我覺得樂視的電視機做得很好,聽說銷量突破 65 萬了。其實你只要把東西做好,你的銷量就會上去。回歸到音樂,就是要把音樂的本質做好,品質優先,所有人都會心甘情願地來為它買單。
傳統的唱片公司和藝人,我覺得就是一個僱傭跟被雇傭的關係。當音樂的理念跟思維,一切都截然不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我在想,如果遇到一個懂音樂,跟我聊得來,又知道怎麼樣去運作的老闆,可能現在也沒有太歌文化這件事情,我也不會創業。
就像很多的唱片公司,他們現在來找我寫歌的時候,都會跟我說:「胡彥斌,你能不能幫我們寫一首像《紅顏》這樣的歌,能不能寫一首像《男人 KTV》這樣的歌?」這是大部分人的思維,我了解他們。其實音樂這個產業,如果所有的公司它都把產品趨於一致,做一樣的東西,它就成了糕餅模子,按下去一個出來一個,全部都是一樣的東西。
在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需要不同的東西,我們需要饅頭、餃子、麵條,需要不同樣式的東西來滿足我們。如果全都一樣,食物就變成了飼料。
其實說到最後,我就是想說,做音樂這個行業的人,內心他要有一點骨氣。
音樂這個行業,作品的水準,它會去影響這個市場,它會提升聽眾的整體欣賞水準等等。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取決於做音樂的這一刻,太歌文化現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搭建一個音樂產業的整合平台。
- 選秀節目下的造星機制,選手一夜爆紅,然後呢?
講了這麼多,最後再給我 5 分鐘時間。我用 5 分鐘來講清楚,太歌文化到底要做什麼--我覺得,如果一個公司的運營模式 5 分鐘講不清楚,它的運營模式一定是有問題的。
我首先要定位太歌文化是一個音樂整體性的服務公司。它服務於所有的唱片公司,服務於所有的藝人,哪怕你是素人,我覺得都沒有關係。
從我們音樂圈講,現在藝人,大部分都是單幹。很多很多藝人,單獨出來幹。前陣子,我在江蘇衛視參加《全能星戰》,其中的陶喆、孫楠、龔林娜、吳克群、張韶涵,包括我,這些歌手都沒有歸屬一家唱片公司,都是單幹。他們現在的運營,在我看來,好像並沒有那麼的輕鬆。
脫離了傳統唱片公司的體制,他們的經紀團隊沒有辦法那麼的專業跟細化。身邊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一人兼數職,超級厲害,但我覺得這樣的形態它長久不了。
再講另外一個電視節目《我是歌手》,很多的藝人都是在這樣的大型的電視節目當中獲得了無比的知名度。但是電視節目結束以後,回歸到自己來做唱片這件事情,他們就開始煩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是歌手》裡面你們喜歡的歌手,節目結束以後,他們自己的個人作品你們有沒有聽過,有沒有讓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真的很少。
再講到《中國好聲音》,現在做了兩屆,它的造星機制很厲害,讓很多人一夜之間爆紅。但問題是,你有聽過他們的歌嗎,他們將來要怎麼走?我覺得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在的一個行業問題。
太歌文化從 1 月份到現在為止,發了兩張專輯,一張專輯,一張 EP。我們發了這些專輯沒多久,我已經結到了無數的電話,唱片公司、經紀人,知名的藝人,選秀藝人,打電話來諮詢我們,問可不可以包製作、可不可以包企劃、移動互聯網推廣怎麼做之類。當我聽到這些反饋的時候,想說原來我曾經煩惱過的問題,這些人都在煩惱。
那在這個當下,我就想說,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考方式給他們呢?
- 這個時代不需要唱片公司,但需要一個行業整合者
我們在自己的公司,包含有獨立的音樂製作團隊,有獨立的視頻製作團隊,以及獨立的宣傳推廣團隊,可以幫你完成從歌曲製作、專輯企劃、MV 拍攝,到最後線上、線下發行,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營收。讓你從左邊進來,幫你把所有東西包裝好,右邊帶著產品和錢讓你走。這當中我只提取服務的費用。這就是我現在想要去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才是可以幫到現在音樂行業的一件事情。
要去改變騰訊、百度的收費模式,我覺得那個對我來說太難了,不是我可以改變的。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歌手,要去跟這些通路談判,我相信你夠不成一個足夠有力的砝碼,他根本不會跟你談。所以這就是我現在要做這個公司,整合出一個平台,最大的一個作用。
那有人說,我愛音樂,但我不是知名的歌手,可以跟你合作嗎?我雙手歡迎,因為我們太歌文化有一個新人計劃,我們有自己的機制,可以評判你有沒有成為明星的一個潛質。如果你來找我們,我們看好你,你一分錢都不用出,我們投錢給你,幫你實現音樂的夢想。當然我們會提取應該有的分成比例。音樂產業,任何一個環節,你遇到任何問題,其實都可以來找太歌文化,我們都會幫你解決。
那剛剛講到了音樂行業那麼的慘,唱片實體在往下掉。我也給大家打一支強心針:如果用 2013 年的報表來看,中國的電影行業,它的總票房收入是 288 億,但是 2009 年中國的音樂無線音樂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 300 億。所以可想而知,音樂的產業是有巨大提升空間的。
謝謝大家。
(原文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
–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