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智能家居成員 Nest、專業攝影配備 GoPro、美國聲樂設備品牌 Beats、智能手環 Jawbone、虛擬實境遊戲頭盔 Oculus,這幾家硬體公司不論是在私人投資交易還是被科技界大老併購,每每投資便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價值。
比如說,Google 就花了 32 億美元完成 Nest 的收購案、Apple 將於今年九月以 30 億美金完成 Beats 的併購案,Facebook 收購 Oculus VR 的金額比起前兩者還少了些,但仍然是天價 20 億美元。為什麼這三家科技界龍頭要爭先恐後的花大筆錢收購呢?
當交易資訊公開後,越來越多人感到疑惑:硬體不是在十幾年前最吸引人的嗎?現在可不是軟體的天下嗎?怎麼一堆軟體公司跑去買硬體呢?
去年以前,創投、科技人才每個都是受到軟體公司的阿諛奉承,2013 年,將近 110 億的創投資金投入、1523 件成交案,而消費電子製造商互動又是如何呢?相較於剛剛的 110 億、1523 件交易案,不過是不足掛齒的 8 億 4 千 8 百萬以及 31 件交易案。
軟體和硬體有多大的差距,從創投金額和交易案就顯而易見了,大家看好軟體而非硬體,但那是在 2013 年。
- 軟體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硬體
那是因為軟體先前一度高價與難以產出,但到了現在,軟體已經變得相對簡單許多了。
開源服務的可使用性增加,再加上雲端的演進,在車庫裡可以用最便宜的方式創造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透過 iOS 和 Android 的 App 商店,一夕之間你就能進入廣大的全球市場,不需要廣大的通路網絡,不需要供應鏈,簡單來說,就是兼具低開銷與高利潤。說到這裡,能賺到很多錢又成本很低,這可不是最棒的商業模式嗎?
然而,只顧著軟體能帶來多高報酬的同時,還忽略了一件事:在任何人想要接觸到位元之前,必須要先經過原子,這代表著,軟體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硬體。
就算軟體帶來相當吸引人的商業提案,但它缺乏硬體最吸引人的地方:硬體點燃了人們強烈的熱情-追求品牌和最新的設備、配件與裝置的熱情。
Marc Andreessen :硬體很難
那為什麼每家科技公司不用硬體的魅力來吸引所有人們的目光呢?就如鼎鼎大名的創投家 Marc Andreessen 所說的:硬體很難。
首先,就時間成本而言,硬體比軟體要花得更多,它的開發時間至少要一年(《TO》編按:不同意,必須看什麼樣的硬體。);除此之外,不只有兩個人在車庫裡討論著要如何研發,而是一群專業的團隊 —— 機械工程師、電子工程師、工業設計師、無線通訊工程師等等,這個名單是列不完的。
不像軟體,硬體很難迭代(也就是重複反饋過程的動作)。
一旦你進行到了某個點,你必須去找工具、找材料繼續進行。當你做出了一個模具,從一個模具製造成千上萬個。然而單單只是要找工具這件事情,可能就會花上好一筆錢,如果不是百萬,好歹也有好幾十萬;不像軟體,當你犯了一個錯誤,你還有機會可以迭代。
直白地說,要是你一開始的設計出了問題,就和幸運這回事無緣了,更別說賺錢了。
而這只是開始,下一步你必須要知道一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多少單位、總共要生產多少單位等等這些問題;接下來,你已經到了可以把你嘔心瀝血的產品傳遞給全世界,開始建立全世界的通路,然而,辛辛苦苦的走到了這一步,你還必須著手軟體這回事,噢天哪!
所以說,硬體真的很難很難。
但別因此絕望了,其實硬體和軟體也有相似的一部分,就像是軟體,硬體也能變得更簡單些。
- 什麼可以讓硬體變得不那麼難?取決於使用者經驗的變革
傳統的硬體公司像是 Dell 和 HP,藉由外包製造過程給承包商,像是鴻海和廣達,已經走出了一條路。現在我們也看到多功能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縮寫為 SoC,是一個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系統集成到單一晶片的積體電路,可以處理數位、類比、混合訊號,甚至是更高頻的訊號)的興起,這代表著我們能夠跳脫電腦主機,來跑更複雜的指令。
當然,供應鏈也有一大進步,現在已經是供應鏈商的新時代,它能挑出你的產品、包裝它,並把它裝到一個箱子內,最終將其運到消費者手中。就物流業來說,有 Amazon 和其他電子商務通路,都能減少對零售承包商的需求,並且能直接接觸到消費者,將商品直接運給終端消費者。
近來我們可以看到Kickstarter、Indiegogo 的興起,為硬體、自造者提供了一個資金來源的管道,透過群眾幫你募集資金,智慧型手錶的製造商Pebble,從他們的使用者本身,就募資到整整 1000 萬美金。
能夠影響硬體,使其變得更簡單,驅動力在於使用者經驗的變革。
省去製造硬體某些太過平凡又耗時的部分,新的硬體種類即將成形。車子、工業設備、眼鏡-所有類型的硬體能很快的迎合目的與需求,將外部的機器與智能軟體結合,把硬體智慧化了。
- 現在的硬體,就是新的軟體 —— 硬體 2.0
不像是傳統的硬體公司專注於運送一個又一個的箱子,硬體 2.0 公司已經打破硬體與軟體間的藩籬,硬體不再只是為體現軟體的表面,而是與使用者經驗毫無縫隙的相連接著。硬體 2.0 的破壞性創新影響是相當深遠的,從近來的併購案可見其端倪,科技巨人們已經砸了數十億,保證不會在這時代的鉅變下被淘汰。
Apple 很早之前就明白,最棒的設計,加上結合驚人軟體的硬體,能創造奇蹟。而後伴隨著 Google 併購 Motorola 和 Nest、Amazon 與 Kindle 的合併 —— Fire TV 和現在的 Fire Phone,也加入了這場大戰。
要建立一家無與倫比的硬體公司非常困難,同樣地,要建立一家無敵的軟體公司亦是如此。然而,要建立一家硬體與軟體整合的公司比登天還要難,但這是現在,不惜花了數十億美金的投資與併購,創投資本家和世界上科技界龍頭正在瘋狂追求的聖盃。
延伸閱讀:
【Crowdfunding 專欄】從 HTC 、Acer、Asus 離職,這群台灣工程師打造出蘋果式的 Smart Home 設計
(資料來源:TechCrunch;圖片來源:雷鋒網)
台灣擁有最頂尖的軟體人才、最有經驗的硬體工作者,在這樣的組合下,我們能蹦出什麼樣的火花?
這次,2014 Mixer X TICA 將告訴你,如何從設計高度找到品牌價值,打造出走向全球的競爭力品牌;如何運用台灣軟硬整合技術優勢,藉由全球募資平台讓全世界認識你。
8/3(日),創下台灣人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最快、最多記錄的 Sentri 共同創辦人董彥良(Yen Tung),就在 2014 Mixer X TICA 與你分享硬體創新的寶貴經驗:http://goo.gl/Z5GAv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