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客」,在此譯為 Maker。不過有另外一種說法「創客」為 Maker 與 Hacker 的綜合釋義。本文為第一人稱撰寫。
6 月 13 號,我參加了一個 Maker 活動,是由雷鋒網組織的 Maker 馬拉活動,一個類似於 startup weekend 的公益創業活動。 starup weekend 偏重於互聯網產品,而 Maker 偏重於硬件產品。這次活動更多的是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產品。
Maker 現像已有有幾千年的歷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具的高科技化和數位技術,Maker 們能製造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並呈智能化發展。有了 3D 打印機,可以打印出絕大多數 DIY 所需的配件;有了互聯網,可以讓小產品降低邊際化成本並獲得引爆市場的機會。
《連線》主編 Chris Anderson 說,人人都可以成為「Maker」:在桌面計算平台上玩 DIY,設計自己喜歡的產品;在開源社區共享設計數據;用 3D 打印機這樣的桌面製造工具自己生產,或者是委託給製造商生產。
什麼樣的產品才是有機會能讓 Maker 們從小工作室生產到工廠批量生產,以獲得高額的經濟回報呢?Maker 們需要思考從 business to geek 到 business to customer 的問題。從眾籌起步到 Pebble,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道路。
- Maker 需要思考的問題
1. 提煉創意
從大眾市場中尋找細分需求。觀察生活,思考智能穿戴設備如何更好的服務於生活。所謂智能穿戴設備指的是能穿、戴在人體上的智能硬件設備,它具備聯網和雲計算功能,並具有心智能力。在此次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鍛煉計時器、智能家居一卡通、體態調整器等有創意的產品,它們都是從生活中來,為用戶更好的生活而設計。
但它們用起來真的是能滿足用戶需要而不影響用戶體驗嗎?假設你在鍛煉的時候,有一塊東西貼在腹部肌肉上是怎麼樣的感覺?它應該需要思考,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工作能力,游泳時、跑步出汗時、打籃球對抗撞擊時等。智能穿戴應該是在原有用戶日常接觸或非常容易接觸到的物件去下文章。 haxlr8r 孵化器中有一個項目挺有啟發意義,把自行車的車把手進行簡單地加工,加入了 GPS 模塊,加了 LED 燈之類的一些配件,以達到定位和照明功能。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有一天,拖鞋可以測量心率、體重、腳氣病菌類別等等是多麼自然而又不會多餘的東西,因為拖鞋是必需品,延伸的功能是讓用戶驚喜的體驗。比如說在椅子中加入體態調整器的智能硬件;比如說在鑰匙裡加入智能硬件,當用戶把鑰匙入鑰匙孔的時候,鑰匙的一個硬件被啟動了,它觸發了屋內燈光、風扇和電視等用戶下一個需要打開的設備;比如說在鼠標加入智能硬件測量用戶的心率、手汗成分從而分析健康情況;比如說手機殼具也具有測量用戶心率、空調可以監測室內空氣質量等等。那這樣的智能產品在長尾市場中是大眾市場中的細分需求,它應該是物聯網的方向之一。
2. 了解產品設計
從更好的人性化出發而設計產品。
產品的功能設計,功能架構應該如何符合人性化的使用習慣、有良好的體驗過程、並可以在用戶使用後讓用戶記住這一產品的良好體驗。產品的工業設計,應當盡可能的美觀,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需求。設計面向的是華人市場,那麼它應該是滿足華人的審美需求的,設計面向的是歐美市場,那麼它滿足的應該是歐美人的審美需求。
3. 運用互聯網思維開發產品和銷售
這一塊的能力,或是一些創客的軟肋,從現場的路演介紹來看,上台演講的大多是工程師或開發人員,對於技術非常了解,但在即時演講營銷推廣項目的能力並不出眾,以至於台下許多人反應都沒有聽懂有些項目到底是做什麼的。互聯網思維,要求的是不光需要大量學習關於互聯網產品開發和運營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會炒作會推廣。
人人都是 Maker,互聯網時代給知識的普及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句話說一個小白可以通過運用搜索引擎搜查資料,在 15 分鐘內快速學習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你如果有興趣,do it now。
下面我從《創客》歸納瞭如何成為 Maker 的方法,同時也增加了一點個人的思考以供大家批評指教: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雷鋒網;圖片來源:livepine,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專訪《自造世代》紀錄片製作團隊:自造者運動是把創新能量 empower 給所有人
自爽經濟學:當 Maker 只是好玩!—— 專訪 OpenLab.Taipei 共同創辦人鄭鴻旗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