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就業市場情況進一步改善。上周公布最新7至9月的失業率為4.5%,較上一期的4.7%低0.2個百分點,回落到一年半低位。今年來失業率已回落近三個百分點。不過,近月失業率回落速度放緩,某程度反映改善動力稍為減弱。而15至24歲的組群,雖然已從去年20.3%的水平回落,但目前仍高企在15%的水平,遠遠高於整體的平均數。上星期我到香港都會大學出席講座後,與學生們交流時,也感受到他們對香港前景、就業出路等切身問題的關注。
本港經濟持續發展,惟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綜合來看,經濟結構不平衡的狀況一直持續。過去20年間,金融服務業佔本港生產總值比例由12.8%增加到逾21%,但其聘用本港僱員人數佔就業人口比例,則僅由5.3%增加到7.1%,從業員人數約27萬人。反觀貿易及物流業,同期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由23.6%降至不足20%,聘用人數佔比即使由23.8%降至17.5%,但仍聘用了逾67萬人。至於旅遊業,在疫情前佔本地生產總值雖只有4.5%,卻僱用了6.6%的打工仔,從業員近26萬人。這樣的就業結構意味着,即使金融服務業發展暢旺,並帶動零售、餐飲、旅遊及運輸等行業的需求,但不同行業打工仔所能分享到的經濟成果,仍存在較顯著的不平衡問題。
另一邊廂,歐美量化寬鬆及游資過剩,導致全球資產格價持續上升,加上本港的土地供應長年不足,令住宅樓價嚴重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也引致生活成本偏高,蠶食了打工仔辛勞賺取的工資的實際購買力。
可以說,經濟結構令增長成果的分配嚴重不均、收入差距及資產差距加劇、生活成本(支出)上升與勞動所得(收入)增長的差距顯著擴大,成為了香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矛盾,大大削弱了不少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甚至對社會的歸屬感。
我們期盼的未來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小孩子會希望有更多活動遊樂的空間和家人的陪伴;年輕人可能是希望有多元廣闊的發展平台、成家立業;父母會希望為家人和下一代提供安居舒適的生活;長者會希望能安享晚年。香港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市民不同的期望呢?
如果把香港比喻為一棵榕樹,它現在正朝着根深葉茂的方向生長中,需要大家一起發揮力量和貢獻。
泥裏的根深:穩定的環境是繁榮的基礎,「一國兩制」必須全面準確貫徹的實行,香港需要抓緊國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14條基本治國方略之一,是推進祖國統一的特別安排,也是國家的制度優勢。香港的治理已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我們需要更全面和充分地認識《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和部署,抓準香港的定位,從而更深入掌握香港在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以及與灣區內兄弟城市之間的協作。我們要用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其實這也是香港向前發展所需。
氣根的繁衍:香港經濟發展有如一棵茁壯成長中的榕樹,強的產業要發展得更強,例如金融服務業,讓傳統支柱產業變成更強壯的主幹。創新科技等的新興產業就如新長的氣根,要夠多和夠健康,只要接着了地面的土壤,就如接通了內地的生產要素和市場需求,便能迅速茁壯成長,為榕樹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支撐。憑藉香港自身的發展和槓桿內地,尤其大灣區市場的需求與機遇,加上政府的推動,香港的其他產業及行業,例如專業服務、物業、餐飲、零售、藝術文化以至演藝事業等,可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將為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營造更多就業的機會和發展事業的空間。特別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主導的體制運作重回正軌,進入新階段香港的各方面建設將以新速度開創新面貌。
樹大根深、茁壯繁衍,就如坊間有人說的樹大好遮蔭,葉茂好乘涼。但無論經濟發展多好,最重要是市民能更大程度的分享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和成果。無論經濟抑或社會發展,都應以市民為一切發展的核心。當中離不開兩大關鍵,一是營造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和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和擴大收入的空間;二是透過大量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實現以置業為主導的目標,讓市民能有安居之所,並減低生活成本的負擔。朝着這兩大方向力拼,可逐步改善市民的生活,邁向真正的安居樂業。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