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ic viagrahttp://cialis24pharmacy-online.com/http://viagra24pharmacy-canada.com/http://pharmacy-online-canada24d.com/buy-kamagra-oral-jelly-strawberry.phpzetiapharmacyhttp://cialis24pharmacy-online.com
僱主曾登入社交網站查詢求職者資料,11% 僱主表示會以這些內容作為選擇求職者和決定僱用與否的參考,35% 表示曾因求職者相關的網上內容而決定不聘請。幸好也有 18% 僱主因看了網上資料,而決定聘請相關人士。 甚麼類型的內容最常被視為負 面?調查指包括「挑釁性或不當的照片和資料」,或有關酗酒和嗑藥,臭罵前僱主、同事或客戶、歧視性言語、學歷經驗不實等,甚至洩露前僱主公司的機密資料 等。平心而論,這種做法很難算是侵犯個人私隱,畢竟這些內容是「公開」的,僱主有意查看,多了解求職者,也是人之常情。 老實說,不止在求職過程中,就是你現在的老闆,也大有可能對你的網上資料感到「好奇」。外國已有多宗個案報道,有人在告病假時被發現上 Facebook,或在網上發洩地說工作很悶、老闆很衰,結果被解僱了。所以也有人戲言,不要加上司做「朋友」! 用戶應怎樣做?把某些內容隱藏,設定私隱保障,只把內容與「真的好友」分享,或使用別名不露真身份?但始終這些做法也非萬無一失,用戶必須慎言,網上行為要先想清楚,因為最終自己也必要負責。像 LinkedIn 和 Plaxo 這些比較標榜專業關係的網站,問題沒那麼大,但尤其像 Facebook 這些,用戶不知不覺間會「得意忘形」,或者加入一些群組表達一些立場,也可能會有後果。筆者並非鼓勵「自我審查」,但的確每個人也要某程度上把自己當作 「公眾人物」,決定透露自己的程度,並須懂得處理自己的「公關」。 刊載於《Hitech》 2009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