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禮拜前,我在電腦玩物撰寫的「來自 TIME 的快樂科學秘密:投入時間當下 」一文,獲得很多讀者的迴響,有位讀者還留言說到:「我以前很容易焦慮未來的事情,有時連出國旅游都還在擔心旅游後得要面對的事實。實踐了這個想法兩個禮拜,現在我連苦悶的上班時間都懂得享受。」
原來光是實踐這個「投入當下」的想法本身就有收穫。
但是如果要「養成快樂並投入當下的習慣」,讓自己大多數事情、大多數時間上都能投入並享受,那麼可能還需要更近一步的具體實踐技巧。尤其是要克制各種讓我們不投入的影響因子,有沒有哪些不是想想,而是可以操作演練的技術呢?這篇文章,就要跟大家分享我的實踐方法。
所謂「投入時間當下」是比「活在當下」更進一步的想法。
「投入」表示投入到某件事情上,這件事情可能是放空感受大自然,關注眼前的家人與活動,也可能是完成一篇文章。不只是活著,而且是「積極的選擇」、「充分的執行」一個可以讓自己滿足的行動,不留遺憾。
我對「投入」的解讀就是「積極的選擇」、「充分的執行」。
但是即使「我知道」今天早上要跟老婆一起好好照顧我們新生的小 Baby ,但是明天有一個挑戰難度很高的課程講座,今天這個早上,我如何能充分地投入當下,選擇享受照顧孩子的時光,而心中不會覺得焦慮(或者說完全不焦慮不可能,但不會太過焦慮)呢?(這是我的真實案例,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閱讀「我的新手爸媽時間管裡心得」。)
知道要「投入時間當下」,如何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真正做到呢?並非用想的就可以做到,因為有太多「讓人不投入」的誘因充斥在我們的四周,因此只依靠感性沒有用,還要搭配「理性的技術」來提升自己做到的成功機率。
下面就是我對如何「快樂並投入當下」的實踐技巧。
1. 克制不投入的技巧:練習「拿起再放下」不投入的想法
要完全屏除對未來的焦慮與雜念,我覺得是很難做到的,除非是修行者,要不然一般人很難心無雜念。我自己也是這樣,即使跟著老婆旅行途中,知道要享受眼前美景,可是腦袋總是不聽話的想到各種未來的擔心想法,而如果這時候鑽著牛角尖思索下去,就會失去專注。
但強迫自己不想也不行,反而愈是強迫自己不想,想的可能愈多!
所以我的方法很簡單,既然沒辦法不想,那就想吧!但是要這樣想:「輕輕拿起,立刻放下。」
不是不想,而是一有讓我無法投入當下的雜念出現,我就拿起筆記錄他,不要讓雜念在腦袋裡轉圈圈,而是將它「寫下來」,寫下來的同時也就是從大腦內拿起,在紙上放下。(我最近練習中的「轉換心情筆記法」也是同樣的概念。)
很有效的,當我不是想著他,而是「看著他」時,就相對不會繼續亂想,這是我自己克服不投入雜念常常使用的方法。
2. 克制不投入的執行:避免認知負擔,事先列出具體而當下可行的行動
什麼是「認知負擔」?我到了一個情境,但是對這個情境要做些什麼行動,腦袋裡沒有想法。我準備做一件事,但是對於這件事的步驟我還需要理清自己的想法,我還沒有計劃。這時候,就產生了「認知負擔」,產生了我還要想一想的疑慮,而一想下去,就會想東想西,無法投入當下的執行。
所以我的方法很簡單,為每個情境找出這個當下具體可行的行動,為每件事列出他可以立即執行不用再想一想的步驟。然後,立刻投入去做。
例如今天早上我在去辦事情的火車上打這篇文章,我給自己一開始的行動很簡單:「一上火車打開筆電開始延伸前一篇文章最後列好的實踐步驟」,不是寫完一篇文章,也不是從頭開始慢慢寫,就是找一個當下立即可做的行動開始。
但是最棒的一點是,一個行動會引發後續的連鎖行動。延伸了具體步驟後我又想到幾個案例,想了幾個案例後我又想到標題,想到標題後發現可以開啟寫第一段了。
只是如果沒有「一開始那個具體而當下可行的行動」,我們就無法打開投入的鑰匙!因為有認知負擔的行動會阻礙我們的投入。(這也就是我的「克服拖延方法」裡最關鍵的技巧!)
3. 克制不投入的前提:事先做好計劃,把會讓你焦慮的未來事情排入計畫
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人生中有一些責任重大且挑戰很高的專案,這些專案需要長時間完成,可是現在做不完,就會累積著面對未來的壓力。但問題是現在就是不可能完成啊?而這樣的焦慮如果不排除,很難安心地投入當下的其他行動,總會想著「哎!那件事情要怎麼辦?」
這時候要怎麼做呢?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知道要怎麼辦,不就好了嗎?」
什麼是「讓自己知道要怎麼辦?」這時候我會搭配自己的第一個技巧「拿起再放下」,然後把那些放下的未來焦慮與雜念,排入未來逐步要去執行的計畫中,這時候「我的焦慮已經有了計劃」,我便可以大幅度地減輕焦慮。
之前之所以對未來焦慮,那是因為焦慮歸焦慮,我們卻毫無計畫,只是讓焦慮自己在腦袋蔓延。但是如果我知道一個月後那個很難的專案,我就是下個禮拜要做A,下下禮拜要做B,係下下禮拜再做C,那我現在還要焦慮什麼呢?因為已經知道要怎麼辦,也就照計劃做而已。
相反的,如果沒有計劃,那就更容易隨時隨地對不確定的未來,產生無法投入當下的焦慮。
所以,我自己還有一個方法是,每個週末投入一個小時,做好下一週的計畫,這就讓我下一週的每一天更投入:「只要週末一小時的計畫,完全改變你的未來一週 」。
4. 克制不投入的輔助:不同時讓大腦接受不必要第三方資訊
但是焦慮會「不斷新生」,放下與計畫了之前的焦慮,但每一個當下還有新的雜念會誕生。這時候怎麼讓自己不要投入新的雜念,而是投入當下行動呢?
我的方法也很簡單,或許斷絕不了大腦自己誕生的雜念,但是可以斷絕其他會產生雜念的管道。
什麼管道會讓你產生雜念?臉書、郵件、即時通訊息等等,都是會產生更多雜念的管道。
但不是不需要處理雜念,雜念需要處理。
更好的做法是,我們可以在需要投入當下時,把這些可能誕生更多雜念的管理斷絕。然後「另外選一個時間,投入到處理雜念的管道中」,處理雜念也要投入,這樣雜念才會處理得好!(所以我現在「選擇不稍後閱讀」也是同樣方法)。
如果又要做當下的事又要處理雜念,就會亂七八糟。(這也就是近兩年我在電腦玩物常常提到的「停止殺時間:用「優質時間」取代「虛無時間」」方法)。
5. 克制不投入的練習:享受熟練的感覺
投入有個對象,放空時投入的是眼前風景,冥想時投入的是自己內在,做事情時是投入那件事情。但是如果風景很無聊,事情很乏味怎麼辦?風景可以轉頭不看,工作上的事情卻不得不做。
我自己的方法是,即使是乏味工作,也用「享受熟練他的感覺」來投入他。
很枯燥的行政事務流程,我就一邊做一邊分析那可以怎麼做比較快?哪些步驟可以節省?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做法?這樣的思考練習,可以幫助我用更有興趣的眼光投入到眼前的工作。(我的「 KPT 筆記法」正是這樣的練習。)
而且「享受熟練他的感覺」還有附加好處,這一次我用投入的眼光找出讓他更快的方法,那下一次我不就可以更快完成這個乏味工作,讓枯燥工作時間縮短,我也就能容易保持投入了!
6. 克制不投入的補充:享受完成一點點的感覺
最後,我自己最後一個克制不投入想法的補充技巧,那就是學會「享受每次完成一點點」。
如果每次都想要完成很多,甚至想要一次全部完成,但老實說這通常很難實現,而因為我們心裡也知道當下很難全部完成,這種心態就導致我們無法投入,因為知道完成不了啊!
所以我會練習分割任務,把任務分割成每次完成一點點的步驟清單,這樣每次只要投入去完成那一點點就好,因為知道一定可以完成,於是就能享受投入了!
像是我之前常在電腦玩物介紹的「番茄鐘工作法」,就是這樣的概念,每次完成 25 分鐘可以做到的那一點點,時間不長,我更容易完全投入,享受投入。
以上,就是從我自己長久練習的方法中,抽鍊出來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可以投入時間當下的技巧。所以我在高鐵上可以完全投入把一篇文章寫完,但我在旅行途中比絕大多數人都更少拿起手機而更用心在眼前風景。
其實這也就是我長期在電腦玩物中撰寫的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你對此有興趣,可以進一步查看「關於「時間管理」不是什麼?我的七條反思 」、「加班不一定壞,但不要因為這 9 種壞習慣加班 」兩篇文章,看看投入的反思,以及投入帶來的好處,也歡迎你來電腦玩物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運用簡單可實踐的技巧,享受投入的感覺,你會發現可以完成更多有價值的事情,並且又更快樂的享受人生。
(轉貼本文禁止修改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如何做到快樂並投入當下?我們需要的簡單可實踐技巧)
Source:: playpce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