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每年 10 月,一群人戴上面具、穿上嬌嬈的華衣,在國家機器前自信地戲謔和妖舞,用屬於他們的方式爭取權益,訕笑著主流社會的偽善,霎時間,凱達格蘭大道宛若一座廣袤的彩虹戰場。這群人是誰?是鐵 T、娘砲、還是甲甲?
「是鱷魚、孽子,也是荒人。」
他們現身、走出來、聚在一起,那些無法言說的,化為直白坦蕩,告訴隱身四處的荒人我輩:「你不孤獨」。
同志在現代社會早已不再是禁忌的話題,同志可以是電影票房的保證、是明星拿來炒作的話題,也會是某些商品的消費主力,同志當然更是一門好生意。正因為如此,我們就錯以為,這個世界安全、美好。
當代恐同/反同的論述不再是透過直接汙名的方式,而是一方面強調不歧視同志、重視人權,一方面又巧妙地利用人性的恐懼,在少子化的社會脈絡下,召喚所有父母的集體焦慮,在保護兒女、捍衛下一代、保護家庭價值作為前提下,任何不正常的、反常的、怪胎的、變態的、悖離主流價值的,都是社會的亂源。這更讓人恐懼。
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個世界仍充滿無所不在的歧視,無人知曉。
- 在網路上,不需噤聲
幸好,晚近新傳播媒介的興起,讓這些平日在主流社會裏閃躲、佯裝為「直」的「同」,有了一處轉圜餘地。社群媒體提供 LGBT 族群(女同志 Lesbians、男同志 Gays、雙性戀 Bisexuals、跨性別 Transgender)擁有一處不受地域空間限制的管道,公開分享他們「出櫃」的故事。
然而,將如此私人的生命經驗放在聚光燈下,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這些勇敢分享自己出櫃經驗的同志們常會受到網路霸凌、語言挑釁等等;因此,屢獲殊榮的記者 Sarah Kramer 和「同志維權組織」All Out 共同創辦人 Andre Banks,對於這樣的現象進行一番討論。
2011 年 5 月,Kramer 在紐約時報曾發表名為〈出櫃〉(Coming Out)的影像和圖文作品,它傳達了美國年輕人在出櫃時的痛苦、現實與掙扎;這份作品進而再去推動其他 LGBT 族群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經驗。
「每個人可以在推特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去告訴大眾自己是如何向家人、朋友出櫃,然後其他人又會透過閱讀這些文字,對外引起漣漪。」兩年後,〈出櫃〉仍然被廣泛傳閱,Kramaer 認為是社群媒體主導這一切。
「全世界,在 76 個國家,同志身分是違法的;在 10 個國家,同志身分將會讓你失去性命;而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LGBT 族群擁有和異性戀者一樣的權力」Bank 這麼說道。
在同志平權的議題上,整個世界越來越趨向兩個極端,一半的世界逐漸朝向平等與開放,但另一半的世界卻開始箝制 LGBT 的人權。Bank 說:「每個人都應該享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去愛他們所愛的人」
一位居於西非喀麥隆的同運人士告訴 Bank,走出來/現身是必須的!在他的國家,同性戀會被逮捕,他亦說道:「我已經奉上我的生命來做這件事!我讓我自己的身分公開於世,而唯一能保護我的就是,讓大家知道,有幾百萬人支持我,這樣才能讓我不會輕易消失!」
幸好,數位媒體讓許多人因為特定的目標或信仰而連結在一塊,像 All Out 這樣的同志運動團體,一開始會員只有 100 人,目前已經有 180 萬來自世界的 LGBT 成員加入,致力爭取同志平權。
看著越來越多的網路社群的連結和動員,或許到了 2030 年,我們將會活在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世界,因為「越來越多人能夠去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讓他們的故事對外發酵,並推動民主化的發生。」Kramaer 如此認為。
是的,在網上,荒人不需噤聲。
(資料來源:Mashable;圖片來源:Robyn Ramsay,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