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共舞之美:在《Operation: Tango》中體驗非對稱世界建構   戴上這個你也是阿邦的徒弟!JAM HOME MADE的「阿邦之證」等《達伊的大冒險》聯名飾品登場!   《Horizon Forbidden West》14 分鐘全新實機遊玩畫面   MAD CATZ無線電競滑鼠R.A.T. DWS 反應時間0.2ms以内   CPT Online 2021開幕戰「日本大賽1」LIVE播出詳情發表!   《Ratchet & Clank: Rift Apart》15分鐘最新實機遊玩畫面   手袋品牌FURLA推出動森聯乘商品「FURLA ANIMAL CROSSING」系列   年中優惠進駐PlayStation Store 

聆聽 TED 講座的真諦是什麼?跳脫講者思維,做自己的 Innovation 才是真的創新

商業

不知道現在是創新匱乏的年代,還是創新層出不窮的年代,總之現在是必提創新的年代。蘋果為啥好,創新;三星為啥好,創新;微軟為何好,創新。一個公司,一個人的優點,其它的都可以不看,但一定要提「創新」,否則格調就低了許多。然而,那些分享「創新方法論」的人,他們真的創意無限嗎?

美國《Harper's》雜誌 ​​記者 Thomas Frank 不認可「分享創意方法論的人就一定創意無限」的邏輯,他諷刺現在人們三句不離「創新」的現狀:

如果作者要表現得好像創意專家,那麼他們會講關於愛因斯坦、甘地、畢加索、鮑勃·迪倫、安迪·沃霍爾,還有披頭四的故事。

去年,美國出版業發生了一件事。暢銷書作家、演講家、《紐約客》的專職作者喬納·萊勒(Jonah Lehrer)因為在暢銷書《想像:創造力的工作原理》(Imagine: How Creativity Works)裡編造了鮑勃·迪倫(Bob Dylan,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所說的話而離職。年僅 31 歲的他因為兜售虛假的「創新方法論」而葬送前程。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揭發者邁克爾·C. 莫伊尼漢(Michael C. Moynihan)是研究鮑勃·迪倫的權威。他在文章中指出,萊勒將迪倫在各處發表的訪談拼在一起,當迪倫不符合他的理論,他就斷章取義。《紐約時報》毫不客氣地諷刺,「眾所周知,出版業是無法杜絕欺騙的行業。」

Frank 仔細剖析了《想像》一書所使用的例子,發現一切皆有來源。比如書中引用鮑勃·迪倫的《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為例子所引發的討論,其實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出版的《The Fundamentals of Marketing》;至於作者所提到的 3M 公司,裡面的討論則可以追溯到 1982 年出版​​的《追求卓越》—— 但實際上,3M 公司偶然間發明便利貼的故事,其實是 1997 年電影《阿珠與阿花》裡的一個玩笑。

和流行歌曲裡的「愛情」一樣,「創新」也是一種可以永保青春的話題資源,無論如何翻炒,讀者都不會感到煩膩。隨意在亞馬遜上搜「創新」的圖書,一共接近 3 萬個搜索結果。然而,科學家眼裡的創新,與這些暢銷書作家眼裡的創新到底有何不同?

長期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的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創造力:發明與創新的流動與心理學》一書中解釋,我們所說的創新是一種簡單的統一表達。而實際上的創新,以梵谷為例,「當許多藝術專家開始感受到,他的畫作中對藝術做出了某種重要的貢獻,才被認為創新。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反映,梵谷仍然只是梵谷,一個拿起畫筆,畫出怪畫的怪人。」Csikszentmihalyi 認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創新是一個反叛者派系,用以對抗已然確立的知識。

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再多的 TED Talks 都不會令自​​己變得創意非凡。而無從辨別何謂正確、錯誤的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收到萊納這樣的騙子所哄騙——信息不對稱造成悲劇。然而,當下的流言卻未必能止於智者。

  • 延伸閱讀:

你覺得 TED 是個怎麼樣的服務?他們在鼓勵你分享影片,還是鼓勵你實踐影片中的思想?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 《ifanr》;圖片來源:opensourceway,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Addi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