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電腦硬體堪為科技市場的王者,軟體當時還只是繞著硬體的規格而設計的。直到 1990 年,隨著 Microsoft Window 3.0 的冒起,大多的軟體已開始獨當一面了。而硬體到後來淪落到為了符合軟體規格而產生,就如你身旁的電腦蓋著標籤「Design for Windows」。
現在呢?很多的軟體卻是綜合了硬體商品一同出產了,如 iPod 和 iTunes。眼下的科技日異月新,硬體和軟體設計延續的互相追趕,令用戶體驗設計也要跟隨著這股科技洪流而不斷作出改變。
對用戶體驗設計來說,這樣的延續變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哪樣的設計方案才能帶給使用者們最佳的用戶體驗呢?軟體和硬體又在現今的用戶體驗設計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以下是 3 名產品設計師在 Code and Theory 會議的談話摘錄,來看看他們對軟體和硬體在用戶體驗設計的看法吧!
- 與談人介紹:
Dan Gardner – UX 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創意總監 (Co-Founder &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UX)
Mike Treff -Product Design Group 管理合夥人 (Managing Partner of the Product Design Group)
Geoff Baldwin – 產業領導設計師 (Lead Industrial Designer)
- 硬體設計 VS. 軟體設計
Gardner:那麼,硬體設計和軟體設計,我想,雖然兩者看似代表著不同的主流,但其實它們的設計都能夠牽引著使用者的感覺和情緒。
Treff:我同意。我亦覺得我們不是要辯論硬體重要或軟體重要,這甚至不是個要點。
Gardner:就如今天的電視機,隨了能看電視節目外還有其他很多的互動程式!所以,我們今天是主要討論如何令一件由硬體和軟體融合而成的產品,進化成更為互動和深刻的用戶體驗呢?
Baldwin:談起數位設計,多數人只會想起螢幕上會閃的東西,如智慧型手機。但相比之下,電視機本身的軟體互動卻是毫無設計可言,因為它的屏幕實在太大了!所以問題現在就變成了「為什麼電視機的互動設計和硬體設計都那麼的遜色?」
Treff:從歷史上看,電視機的操作就是要你上上下下過不停的直到你終於找到你想要的選項,這真是累死人的事啊。特別是當電視機有更多的功能了,例如 On Demand(隨選隨看)、Pay Per View(計次付費)。但它的操作設計上卻沒有起了太大變化,因為產業界太單獨專注在硬體性能的開發了,所以用戶體驗設計上根本追不上這些新穎的互動功能。這正正說明了為什麼硬體和軟體設計欠缺了協調的一致性。
Baldwin:就是嘛,當有一個新的功能出現時,你的電視遙控器就多一個按鈕啦。就算你不需要這些功能,你的電視遙控器到時候卻已有成千上萬的按鈕了。幸好,現在的設計者們終於發現了這點,所以互動軟體設計也在近期慢慢的趕上了。
Gardner:我覺得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有太多不同的螢幕,而每一個螢幕也是為了在不同的環境情況下使用而設計的。可是使用者往往只希望每一個螢幕的操作都是一模一樣。所以,要設計一件人人都適用和喜歡的互動屏幕產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Gardner:其實,好的設計是一個有宗旨的設計,而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產品的應用問題。要達成這點就必須融合硬體和軟體的雙方面設計了。兩者要是能一起互動和互相刺激,它們就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新功能和產品體驗。
- 如何把硬體設計和軟體設計放在同一陣線
Treff:硬體和數碼位體設計,要怎麼樣才能令他們的設計過程達到一致呢?
Gardner: 在最理想的設計裏,他們應該是共同進行的。雖然這沒有完美的答案,但硬體不應該和數位螢幕設計分開,而軟體設計也不應該和硬體工程分開;再者,硬體實體也是不能和機械工程分開的。
Baldwin:對啊,這樣的設計過程是夠混亂的。你將會花很多時間不斷摸索和反覆試驗,至最後也不能保證會有一條流暢的直路過程啊。畢竟,硬體和軟體設計是在不同的時間線上前進。
Gardner:我想,在所有的設計方案裏你都應該嘗試為對方讓步。如果你因為害怕而不退後和落後的一方同步,那麼你們的前路一定會遇到障礙的。
- 好的設計俱有的要點
Treff:硬體和軟體設計都應以使用者經驗為出發點。只有將焦點放在用途簡易化上,你的產品設計才會變得更有意義和實用價值。
Gardner:這就對了,答案就是我們常說的綜合性理念。「簡單化」是很難定義的詞語,因為整個產品設計過程都是非常複雜的。你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方法才能讓你的設計達到用途目的。
Baldwin:很多人都誤以為綜合性是指將所有的作業在同一時間內混在一起進行。其實,綜合性的真正意思是去建立一個共同的焦點。產品的實體本身和互動性能都應是為了互補長短而設計出來的。
而結論就是, 一件成功的設計產品,不論是它的硬體或數碼軟體設計,都應有以下的基礎:
1. 設計目的明晰
2. 功能用途明確簡潔
3. 多重功能可輕易融合
(資料來源:Fast Co.Lab;內文圖片來源:Fast Co.Lab;封面圖片來源:rdecom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