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Technologyreview.com網站上,一篇關於維基百科陷入危機的特寫文章。這個全球最大的「百科全書」,當前正在面臨詞條編輯人員的流失、新人編輯遭到排擠、制度愈加嚴苛官僚化、內容多樣性難以補足和脫離潮流等一系列問題。這家致力於知識協作分享的平台,真不行了嗎?
維基百科是世界上排名第六的網站,與其他任何排名前十的網站都不同。它沒有複雜的組織架構,而是由一群義務的志願者鬆散甚至匿名地工作,有時他們還會習慣性地鬥嘴。它很少會嘗試新的東西來吸引訪問量,事實上,十年間它也幾乎沒有變化。然而,僅維基百科英文版,平均每個月就有穩定的 100 億頁面瀏覽量。
當重要的事件發生時,如最近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渠道廣泛的資訊信息、各種出處的內容,在幾小時內就匯聚到一個頁面上,並實時會有網友去更新。因為沒有其他類似的免費的信息源像維基百科一樣,可以合作共享。甚至許多在線服務都依賴它,比如 Google 搜索或者你身邊的 Siri 助手,你會經常從中了解到擷取自維基百科的信息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聞異事。
然而,維基百科和其既定的目標,「匯聚全人類的所有知識」要開始有麻煩了。
- 活躍編輯人數縮水逾 1/3,沒有編輯,就沒有與時俱進的維基百科
志願者建造的旗艦項目——英語維基百科,必須保衛它不受破壞和惡意篡改。除此之外,詞條的活躍編輯人數,自 2007 年起,已經縮水超過 1/3,並且仍在萎縮。因為項目自身的缺陷,離開的參與者似乎無法有效修訂詞條,致力於成為高品質的百科全書的維基百科,似乎在失去它的源頭活水。
另一個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偏頗的詞條,比如維基百科在關於寵物小精靈和女艷星的條目是綜合全面的,而關於女性小說家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條目,則是粗略的。一些條目甚至仍然是難理解的、簡略甚至是過期的。其中的 1000 條志願者編纂的詞條,組成了維基百科的核心,而其他大多數的詞條,甚至沒有達到維基百科自己要求的合格標準。
這個問題的產生並不複雜。運營網站的鬆散的集體,其中估計有 90% 為男性。他們經營一個破碎的官僚結構,以及時而「擦槍走火」的氛圍,阻礙了新的用戶參與詞條編纂的積極性,也讓詞條的覆蓋範圍變得狹隘。
這個鬆散的組織,在取得一個個令人矚目的壯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設置了參與的障礙,它也成為一直困擾著他們自己的問題。
作為反饋,為維基百科提供資金、法律、技術和基礎設施支持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的 187 位成員,正在籌劃一場救援計劃。基金會不能違背維基百科遠離商業的宗旨,但他們想要調整維基百科的頁面和插件,讓維基百科進入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上來。
基金會的努力將帶來的第一個重大變化,現在的維基百科就像塵封在時間膠囊裡的頁面,他遠離現在商業化網站易用性和分享性的特點。「這樣的設計,在 2001 年,是完全恰當的。但現在,它看起來越來越過時了。」基金會執行理事 Sue Gardner 說到。「這是我們努力要追趕的方向。 」她和維基百科創始人 Jimmy Wales 都認為,這個項目需要吸引新的人群加入進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編輯者的混雜性」,Jimmy Wales 希望「正在擴招的主題編輯能夠起到一些作用。」
結果能否奏效,這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人,仍然相信透過在線協作,創造更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自維基百科誕生起,就推動它前進的理想。不過,現在開始必要的嘗試是至關重要的。
維基百科將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不只是它的編輯者和沒空閱讀專業書籍的學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用到這些信息,包括直接或間接從維基百科受益的服務。與此同時,維基百科已經取代了許多 Google 的檢索結果和它的替代品。2009 年,微軟關閉了它的百科全書服務 Encarta。而大英百科全書在線服務,只有 12 萬個詞條,用戶每年還要繳納 70 美元的費用。而一小撮能免費訪問的百科網站,則貼滿了令人討厭的橫幅和彈出式廣告。
- 但即使編纂者那麼重要,但維基百科是個新人不受歡迎的環境
維基百科在 2001 年推出時,它的目的並不是憑藉自身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源。創始人 Wales 從金融投機者投身互聯網事業。另一位創始人 Larry Sanger 也一樣,剛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開始了新百科事業的征程。一個免費的在線協作百科全書由 Wales 倡導,早期依靠專家的貢獻的維基百科,有了它的雛形 Nupedia。一年後, Nupedia 提供了 13 個有趣的詞條,包括維吉爾和多尼戈爾小提琴等主題。Sanger 和 Wales 希望通過維基百科,任何人都可以發起並製定條目,並迅速產生專業的詞條。
當 Sanger 和 Wales 看到人們如何熱情地擁抱這部開放百科的概念時,他們很快就把這作為主要項目。第一年年底,就有包含 18 種語言在內的 2 萬多個詞條,並且增長勢頭很快。2003 年,Wales 創建了維基媒體基金會,籌集資金,以維持維基百科的服務器和軟件的運轉。但網站的內容的主導,還是通過「維基人」所建立的社區的參與。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們編撰了比以往百科全書都更龐雜的工程。沒有其他任何傳統的權力結構,他們僅開發了用於生產和維護項目的複雜的工作流程和指引。唯一的管理層,是擁有刪除條目和禁止他人參與編輯的管理員。(目前有 635 成員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中。)
該項目似乎是可笑又令人震驚的。維基百科的繼承和擁抱文化百科全書本應該是權威的、全面的、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支撐的那樣。在傳統百科所建立的模型裡,顧問委員會、編輯、從知識精英中選出的代表志願者,他們制定了一系列必要的知識,並建立相應的條目。維基百科拋棄了幾個世紀都公認的被奉為圭臬的方法,避開了事先的詞條規劃,也沒有請求常規專家指導。事實上,它的規則並不會強調專家的貢獻,就像它的五大支柱之一「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一樣,任何人都能上去寫一寫。維基百科的迅速發展,源自知識的快速積累,希望有一天,它的詞條集合能覆蓋世界上知識的總和。
維基百科發展進程很快。在 2005 年底,英文版的維基百科就有約 75 萬個詞條。在 2005 年年底,它迎來了媒體報導和用戶參與編纂的高峰。大約在那個時候,零散的「維基人」組織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然而現在,用戶參與活躍度衰弱變為困擾他們的難題。
2006 年的一段時間,形形色色的人們參與詞條編輯創建,負責監管詞條質量的團隊變得漸漸力不從心了。由於維基百科知名度提升,並承諾任何人匿名編輯,許多詞條更新開始出現純粹的人為破壞。比較高調的事件,諸如誹謗和騙局,也因此遭到記者 John Seigenthaler 的質疑,維基百科是否能夠有所作為。
這很快引起了反饋,其中最活躍的志願者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編輯工具和官僚程序,旨在打擊違規的編輯操作。他們創造的插件允許會員編輯快速查找詞條的變化,通過鼠標點擊撤銷或警告一些編輯行為。他們設定自動化的程序,自動撤銷格式不正確的修訂,並對一些可疑的編輯行為提出警告。
嚴厲的新措施開始奏效,蓄意破壞被控制住,騙局和醜聞變得不太常見。維基百科重新穩定下來,詞條不斷增長,詞條的範圍和質量也相應提高。今天,英文維基百科擁有 440 萬個詞條,並且擁有 2310 萬條以上的,用其他 286 種語言編纂的詞條。
(活躍詞條編輯的數量變化趨勢)
但是,伴隨著更嚴格的規則,更嚴重的質疑氣氛,也帶來一個意外的後果。維基百科的新用戶,他們的第一次、或者嘗試性的編輯,不可避免會出現許多錯誤,不停遇到挫折的他們很難有興致積極地投身編輯。被高效、客觀的審查機器壓制的新用戶,會讓編輯行為本身索然無味。活躍於英文詞條編輯的人數,從 2007 年的 51000 人,縮減至今年夏天的 31000 人。
「我注意到從 2007 年到現在為止的跌幅狀態」。一位曾為維基媒體基金會承包商的 Aaron Halfaker 說道,「維基百科像是在用這套新的編輯器,扼殺自己的資源。」Halfaker 和他在明尼蘇達州大學的同事,以及華盛頓大學、伯克利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維基百科的公共活動日誌,繪製了一系列圖片,證明了這一點。
自 2007 年以來,新的編輯控件開始生效,詞條編輯新手的修訂內容即刻被刪除的可能性逐漸上升。在同一時期,機器人刪詞條的行為增長要遠遠高於人工干預。不出所料,數據還表明,即便是善良耐心的新人,從他們第一次嘗試編輯算起,兩個月之後,還能堅持下來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 新人存留度不完善
根據他們的報告,研究人員建議維基百科更新它的宣傳語,從「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百科全書」,改為「任何理解詞條規範,適應社交方式,能接受半自動化的系統警告和拒絕通知,依舊願意貢獻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人可以編輯詞條。」
由於維基百科尚不能補充足夠均等的編輯團隊,所以它的詞條傾向於西方的科學技術,以男性感興趣的內容為主要的題材。2011 年,明尼蘇達大學和其他三個學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由女性編輯的詞條和或者女性更感興趣的詞條,要遠遠小於男性和中性詞條。另一項 2011 年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發現,顯示 84% 的詞條的標籤來自北美和歐洲,南極洲的詞條數,甚至高於在非洲或南美任意國家的詞條數。
- 升級維基百科的網站、編輯器?但固有維基社群並不支持
當被問及參與編輯的數量的下降問題,基金會負責人 Sue Gardner 仔細解釋道,這只是作為一種防範措施,因為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損害了維基百科。經過幾分鐘對問題的爭執,她也認為維基百科需要幫助。
作為曾在加拿大廣播公司的一名職業記者,Gardner 要用編輯部作為類比說明這個問題。「維基百科讓我意識到,那群執拗的值班記者並沒有意識到,原來時新的趨勢在衰退。 」她說, 「但是好奇的記者在哪呢?你不能指望這批老伙計在凌晨三點去報導一場火災。這只能交給新來的傢伙,他們擁有了很多的能量和潛力,然而,在維基百科中,我們沒有湧入足夠多的新記者。 」
在 2012 年,Gardner 組建了兩個團隊,一隊負責增長,一隊負責核心功能。他們將通過對於網站的改造扭轉頹勢。一個新的想法從這群人中冒出來,維基百科要添加「謝謝」按鈕,像 Facebook 中無所不在的「點讚」一樣。五月以來,用戶能夠單擊謝謝,對編輯的貢獻表示認可與謝意,這也是維基百科第一次為個人編輯,開發純粹旨在獲得積極反饋的工具。負責增長團隊的產品經理 Steven Walling 說,「我們有對消極編輯行為的一鍵反饋,但是從來沒有一種方式,能夠為優質的修訂表達不錯,謝謝的意思。 」 Walling 的研究小組正致力於讓新的編輯感覺更友好。
目前,他們正在測試一個想法,為新人提供編輯引導,通過一些小任務,諸如修訂詞條等簡單的操作。希望這能在新人違規或編輯遇到困難前,給他們帶來信心。
這些可能看起來像很小的變化,但更大膽的調整想法,將很難得到社區的支持。最好的例證,就是文字編輯的方法。由於維基百科的編輯需要使用「wikitext」(維基百科的文字專用格式),未經「磨練」的眼睛,看起來一定會很痛苦。這使得維基百科的條目編輯很複雜,比如美國的詞條的第一句是這個樣子的。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or ”'USA”'),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United States”' (”'US”' or ”'US”') and ”' America”', is a [[federal republic]]{{cite book |title=The New York Times Guide to Essential Knowledge, Second Edition: A Desk Reference for the Curious Mind |year=2007 |publisher=St. Martin's Press |isbn=978-0312376598 |page=632}}{{cite book|last=Onuf|first=Peter S.|title=The Origin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Jurisdictional Controvers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775–1787|year=1983|publish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ocation= Philadelphia |isbn=978-0812211672}} consisting of 50 [[US state|states]] and a [[Federal district ( United States)|federal district]].
經過多年的規劃,基金會終於推出了可視化編輯器,新的接口隱藏 wikitext,並提供「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它於 7 月在部分站點範圍提供試驗,並有望很快就成為正式的功能。
但在紛雜的維基世界裡,可視化編輯卻變成一個邊緣意見,許多編輯更主觀地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位資深的志願編輯認為 Gardner「挑剔」、「小氣」甚至「自負」,這些人很難接受一些善意的變化,比如可視化編輯器。
在官方把默認方式改為可視化編輯器後,許多維基人開始反抗,並抱怨該軟件中存在的種種錯誤。9 月徵求意見時,調查顯示,新的編輯器應該默認隱藏,但該基金會最初拒絕這個請求。之後,新選出的社區管理員發布了修改後維基百科的代碼,允許隱藏可視化編輯器,雖然基金會投降了,但仍讓可視化編輯器成為可選項,以幫助新人,除非他們自己去切換界面。
可視化編輯器爭端,會幫助維基百科?「我不認為這是基金會要尋找的良藥」,愛爾蘭的軟件工程師——自 2004 年以來,經歷上萬次編輯的頂級管理員 Oliver Moran 說到。與許多維基人的心聲一樣,wikitext 確實阻擋了一些人,「但看看 Twitter」他說,「人們能夠毫不廢勁地學會標籤 」 和回覆 @ 操作。可視化編輯器的許多批評出於一種感覺,它證明了基金會樂意為了這個協作項目,去做一些一廂情願的努力。可視化編輯的鋪開,正是給那些還沒為維基作出足夠義務勞動的人準備的。
(維基百科中的官僚結構圖)
當問及維基百科遇到的現實問題時,Moran 列舉了維基的官僚文化。這些編輯規範和指導方案,已經成為困住維基自己的迷宮。頁面內一項解釋的政策——中立的觀點,作為維基百科的五大支柱之一,就有長達 5000 單詞的解釋說明。「這才是真正的障礙:政策桎梏」。
- 維基百科革除不了官僚體制,新人就一直進不來、創新也一直無法發生
但如果要維基百科在陣痛中,扮演革除官僚體制的角色,是很難想像的。是否引用中立的觀點,或者威脅將問題提交至紛爭仲裁委員會(ARBCOM)。用戶已經陷入理解那些「繁冗晦澀」的規則,而讓實質的討論內容變得更難。
這並不是說所有的維基人都不認同維基媒體基金會評估的網站問題,和他們所做的努力。但是,即便志願者願意主動地提供幫助,最終也很難逃脫維基社區的傾向,而陷入紙上談兵的無休止的爭吵中去。
2012 年 7 月開始,一些編輯建立了一個名為維基項目編輯庇護地(Wiki Project Editor Retention)的頁面,旨在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去幫助新用戶,並促進彼此間友好交流的地方。最近最具活躍的討論頁的主題,是關於「被管理員欺凌的事情」,以及「維基百科是否是一個血腥的精神病院」,或者一些抱怨,「你新註冊一個帳戶,是不是僅僅為了找我的碴」。
- 維基百科的困境,某方面也代表公益事業和使用者生產內容的困境
儘管維基百科編輯活躍度相比它的鼎盛時期要少很多,但詞條的總數量和長度還在持續增長。這意味著志願者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Gardner 說她能感覺到:「有趣的是,編輯社區每天都有點焦頭爛額的疲憊感。」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1 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任何一個活躍的編輯,現在都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保證。
在 5200 位使用不同語言的維基人中,50% 的編輯貢獻的時間每天都超過一小時,還有 20% 的編輯每天貢獻 3 個小時或更長時間。維基百科的反破壞系統是有效的,它讓違規行為得到審查與製止。Halfaker 還說到,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去修訂和跟進詞條。「工作的人少了,每天能完成的工作量也就少了。 」
當提及詞條質量的話題時,任何人都會認為,維基百科詞條往往都是「需要完善的」。但這樣的告誡並不是非常有意義,特別是要用到這些內容的時候。當 Google 搜索引擎,用維基百科的內容應答用戶的問題,這個信息就會認作是權威的。也許他們會發現問題,然後單擊一個容易錯過鏈接到「反饋 / 更多」。這個反饋最終還是去了 Google,而不是維基百科自己。
創始人 Jimmy Wales,現在變成一個普通的維基人,但在編輯團隊和維基媒體基金會中仍有一定影響力。他會駁回那些讓項目變得更糟的建議。但他認為,離開那些擁有不同興趣和關注點的新用戶湧入,並不會有什麼好處。「當你去看 USB 標準的詞條,你會為那些技術極客吃驚,但再看看著名社會學家或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你會覺得這些內容很有限,亟待編輯們去補充。這不應該發生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Wales 希望可視化編輯器,能夠吸引人們去編輯那些「雄性味道」和技術範很重的詞條之外的內容,讓更多不是極客的人也能去參與進來。
事實上,宏觀的文化趨勢,對於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也是一個挑戰。隨著商業網站將在線生活變得開放和個性,維基百科這樣一個眾包社區在線網站已經變得有些非主流。紐約大學的互動電信項目教授 Clay Shirky 認為,在過去的十年裡,流行的趨勢要將陌生人聚集在一起,這是傳統組織難以實現的。維基百科的存在也變得合情合理。
但是,當下主流的網站,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那裡的人們更傾向保持自我。除了大型多人遊戲之外,相對稀少的人會在共享的虛擬空間打成一片。相反,他們使用移動設備,不適合複雜的創造性工作,更傾向簡潔的私人應用,零散地接入各自的網絡。他建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顧問說,人們沉浸這樣的模型中,就很難理解如何以及為什麼他們應該參與到維基百科的項目中來。「Facebook 是如今參與度最高的活躍社區,但兩者的參與模式不同,」他說,「它是聚集,而不是協作。」
Gardner 表示認同,當今的網絡對於自發組織的集體存在戒心。它就好像一座失去公園的城市。「我們的時間都花在越來越少,又越來越大的協作網站」她說,「我們需要更多的網上公共空間。」事實上,Gardner 將在今年年底離開基金會,去尋找新的項目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即便和困難如影隨形,她也認為維基百科是網絡上的公園,不會消失。
她肯定是正確的,維基百科是不會消失的。在 Gardner 手頭,維基媒體基金會募集的資金,已經從每年的 400 萬元增長至 4500 萬美元。因為只要百科全書還擁有競爭力,網絡開發人員將繼續完善服務,回饋那些依賴於維基百科的汲取信息的人。
然而,它可能與它「匯聚全人類的所有知識」的崇高目標漸行漸遠。維基百科為人類文明史建立了一個獨特的系統和資源,它是值得尊敬的,但它也阻止了許多願意來完成這項工程的新人。這是一個難以照顧周全的殷切期望——一大群陌生的網友一起創造真正民主化的知識。即使目下的維基百科存在質量差強人意、詞條陳舊簡陋、文化多樣性代表性不足等問題。但誰也不能否認,它仍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用的百科全書。
-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大家都不寫維基百科了?
新聞如何做得又快又準?參考維基百科的社群編輯制吧
只有 15% 女性編輯的維基百科,導致女性條目沒人寫?補齊這五位被遺忘的女性科學家!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PingWest》;封面圖片來源:nojhan,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