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虛擬海灘祭!遊戲音訊製作公司AZSTOKE於8月14日(六)舉辦由兩位正妹DJ主持的新形態派對!   在《決勝時刻:太平洋戰區》第一季即將推出的內容   PlayStation與Firewalk Studios宣布兩者的發行合作關係,攜手共創新原創多人遊戲IP   「TGS2021 東京電玩展2021 Online」終於開始了!將一連四天發表最新遊戲資訊!   收服昆蟲!寶可夢昆蟲箱第2彈「大師球」登場!   多功能輕量級MMO遊戲滑鼠「Razer Naga X」將於日本上市   「魔物獵人崛起:破曉」先行預告影像2公開!新魔物&新角色登場!   日本任天堂推出「Nintendo Switch黃金週特惠」!快來撿便宜吧! 

在台灣創業有什麼困難?台灣創投、台灣創業者、外國創業者是這樣看的……

商業

上週(11/14),HP 與台灣經濟部主辦了「HP 國際創投高峰會(HP Horizons Startups Summit)」,會中邀請許多知名創投,包括 Intel Capital、Microsoft Venture、500 Startups、之初創投(AppWorks Ventures)、玉山創投、中經合集團等。台灣網路產業人士也齊聚,除了與國際創投、新創公司交流,也討論台灣的創業環境。

高峰會中的其中一場座談主題就訂為「台灣新創公司的現今挑戰是什麼?」《TechInAsia》特別逐字整理座談內容。文章前言提到台灣新創生態系缺少了解網路產業的創投、政府的支持也乏善可陳。文章也說,雖然台灣天生帶著的硬體製造產業基因,讓我們擁有他國無法比擬的技術 Know-How,但我們卻缺乏創新該擁有的直覺和靈活度。而且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TechInAsia》特別引了近期台甘斷交的新聞說明台灣的外交困境),容易讓他國小看我們的經濟實力。

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或者,台灣創業者在這種無法短期解決的內外困境下,該如何堅強面對?「台灣新創公司的現今挑戰是什麼」座談邀請四位台灣創業者、創投,以及一位在台灣創業的英國人,談談他們看到的台灣問題以及可能改善的方向。

與談人介紹(按登場順序排序):

1. Tyrone Lee (以下簡稱「李」):座談主持人,目前在 Artis Ventures 擔任分析師。

2. 陳泰谷(TK Chen)(以下簡稱「陳」):台灣創業者,創立線上購物社群 Gumhoo、私人照片分享應用 SweetShot。

3. 林之晨(Jamie Lin)(以下簡稱「林」):AppWorks 共同創辦人,曾先後參與創辦四家網路公司。自 2009 年以來,透過 AppWorks 致力推動 Consumer Internet 與 Mobile Internet 在台灣的發展。

4. James Hill(以下簡稱 “Hill”):Taipei Startup Digest 策劃人、Taipei Startup Weekend 組織者,現為行動即時通訊應用 Cubie 的國外業務發展經理。

5. Allan Huong(以下簡稱 “Huong”):夢想分享平台 Drimmit 創辦人。

座談內容重點中譯如下。

  • 李:先請大家自我介紹一下吧。

陳:我第一個創業主題是一個 P2P 的線上借款平台,不過礙於銀行法規,這個平台完全失敗,因為我不可能在不違反現行法規的情況下推展這個服務。於是我轉作類似 Pinterest 的社群分享導購平台 Gumhoo,但因為台灣網購習慣和其他國家不一樣,這個商業模式沒有成功,所以我們又轉作了一個情侶自拍照片分享的應用程式 SweetShot

林:我是台灣 AppWorks 之初創投的共同創辦人。AppWorks 是亞洲地區最早的幾個創業育成中心之一;我們成立於 2010 年,已經育成了超過 150 個創業團隊,美國不算的話,AppWorks 可能是育成團隊數量最多的育成中心了。

成立 AppWorks 之前,我在美國住了六年,那段時間我在美國看到、聽到的都是「軟體會吃掉這個世界!」但台灣產業卻還一直在硬體思維裡;所以我決定回來台灣,把「軟體創新思維」的觀念傳遞出去。

Hill:我是英國倫敦人,但我已經在台灣住了八年。我目前在一個可能比 Line 更好用的行動即時通訊應用 Cubie 負責業務發展工作(笑)。進入 Cubie 之前我在資策會工作,主要關注台灣創業相關事務;在資策會工作的期間,我發現很多台灣建立創業生態系的機會與可能,所以也一邊籌組、負責 Taipei Startup Digest 和 Taipei Startup Weekend。

Huong:我在台灣求學、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在空閒時間裡創了兩次業,我覺得這些經驗是我截至目前的人生一半歲月中很好的經歷(《TechInAsia》按:Huong 才 20 幾歲)。我的第一個創業主題是 T-Shirt 眾包設計平台,有點像國外知名的 Threadless.com,但失敗了。後來我轉作夢想分享平台 Drimmit,讓社群分享那些他們一輩子裡一定要完成的夢想,還有實際進度等;但,還是失敗了。

經歷這些創業經驗,我覺得我應該做一些改變,所以我去參加了 Draper University、矽谷創業學校開設的創業學程;也是因為參加了創業學程,我發想出了 Loopd 的點子,一個具社交管理功能的應用程式。我們目前已經在矽谷募到前種子資金。

  • 李:關於「台灣政府應該如何幫助創業者」的建議,我們都聽過很多,能不能請你們談談你們看見的問題?

陳:我覺得我在創業這條路還蠻幸運的。去年,Startup Weekend 的創辦人 Andrew Hyde 和玉山創投總經理 Volker Heistermann 剛好推了一個專門協助台灣創業者的計畫,我們很幸運地入選了。但是,因為事前完全沒想過會獲得國外創投的青睞,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接受國外資金會遇到什麼法規問題;實際上,關於國外投資人投資台灣公司的法律規範,還真的是很多。為了避免法規問題,我們在美國德拉瓦州設立另一間公司,讓資金可以直接進到那裡。

林:其實在台灣設立公司很簡單,你就算只有 10 萬元新台幣的資本都可以成立公司(《TO》編按:在台灣成立公司已無最低資本額限制),只要 3 到 7 天內就能辦妥所有公司成立的事情;你也可以花大約新台幣 6,000 元找人代辦。

Hill:我是外國人,所以可以和大家分享台灣的國外人才聘僱問題。台灣政府審查國外人才時會看你有沒有拿到「他們聽過的」大學的 MBA,看你有沒有兩年相關工作經驗等等,很多限制其實都影響公司召募國外人才的機會;像我自己就因為這些法規限制,差點無法加入 Cubie。我也聽過很多在台灣創業的外國人,因為法規限制,比如銀行帳戶存款的問題而無法聘請台灣本地的人才。

Huong:我也有身為「國外員工」的經驗,外國人要找工作真的好難。我當時才剛從大學畢業、沒有碩士學歷,更沒有兩年相關工作經驗,資格都不符;除此之外,薪資門檻也是問題,除非公司願意支付國外員工法律所規範最低薪水標準(《TO》編按:國內企業聘僱外國人才,其月薪不得低於 47,971 元)。我也有很多在台灣求學畢業的國外朋友在台灣找不到工作。

林:就我所知,這些大概是三到五年前的情況了,過去兩年,台灣政府也很努力地在調整這些相關法規,希望企業都能聘到所需要的人才。

  • 李:在這個「害怕風險」的社會氛圍底下,你們如何鼓勵組織、新創公司勇於冒險?

林:所有來找 AppWorks 的創業者們,是台灣最勇於冒險的一群人;這樣一來,我的角色就必須轉變一下,不是那個一直鼓勵冒險的人,而是指導他們「聰明地冒險」。

許多第一次創業的人,他們的點子都有點空泛、距離市場太遙遠,如果不加以修正,一意孤行往那目標走很容易白費心血。所以我經常鼓勵創業者,多實驗、多跟人討論,並且從中獲取市場資訊,一邊修正自己的服務、產品。

Hill:我們公司現在只有十個人,所以對於產品的開發和行銷方式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全數參與討論;不過有時候,我也會遇到團隊對我提出的建議有抗拒的傾向、害怕風險,這時候我就會說,「出事算我的!」

舉例來說,愚人節的時候,我建議我們可以用名人的名義和用戶開開小玩笑,團隊中有人擔心這樣那些名人們會不會覺得我們在利用他,我說,「如果名人因此生氣,那這樣正好呀!如果我們還被告,更好!」事實證明,這個行銷手法的確奏效。也因為這樣的內部溝通與討論,我可以更知道什麼是團隊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底線。

Huong:台灣的社會氛圍是害怕冒險的,而且這點很難改變;我認為這跟文化還有教育有關係。很多成功的創業型態是,創業者除了保有本來就有的全職工作,還有餘裕做自己想發展的東西,但這點在台灣很難實踐,因為在台灣科技廠工作的人,一天少說要奉獻 12 個小時給公司。

台灣那些沒有尋求 AppWorks 等育成中心協助的新創公司,創業資源得全由自己扛或其他創投單位;你很難在一邊有全職工作的同時還進行自己的創意項目,被公司老闆知道了,他只會要你「不准在工作時間做其他事情!」

  • 李:如果要你們給創業者一些建議,你們會說什麼?

林:很多外資都不曉得在與其他國家比較之下,台灣是很適合 IPO 的。如果你是網路新創公司,但你資本額小,那麼你想在美國上市會非常困難;如果你來台灣,你那對美國市場來說是「小」的公司資本,對台灣市場卻是足夠大的了。而且,如果外資在台灣上市,國內對你的評價不會低,會獲得不少注目。所以,來台灣上市吧。

Huong:身為一個創業者,我希望創投可以多讓創業社群了解他們的投資考量。我認為讓投資人和創業者多一點交流是很重要的,投資人也可以更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會吸引創投目光。

陳:台灣有很多出色的優勢,尤其是人才!我們的軟體和硬體人才都很棒,而且薪資便宜,是很好的人才庫!但,我們不懂「行銷」,不曉得怎麼讓自己的產品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其實資策會每年都會太很多團隊到矽谷去參加 Demo Show,可是很少台灣團隊參加,頂多一兩個投資人會去,所以台灣團隊一直不在創投的「搜索範圍」內;我覺得這就是因為我們不懂行銷自己,而這需要一點時間學。

  • 李:如果你們有台幣 500 萬,你們會如何協助建立台灣的創投、創業生態?

Huong:投到「教育」去。就我的例子來說,我開發過一款以手勢作為辨識的系統,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讓它變成一個「產品」、讓它商品化、讓它可以進入製造流程;所以,如果要鼓動這個創業社群,我覺得應該要讓那些開發者在學校做論文的時候,通通學著把理論轉成實際的成品。

Hill:我會砸錢蓋一個可以讓創業者群聚的空間,讓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分享。

林:如果要健全台灣現在的創業生態,我覺得需要的不只是錢。過去幾年來,我們的政府已經花了不知道多少錢在「健全」這個生態,但幾乎無效。當我們談到「矽谷」的時候,我們不會去講那裡有多少「錢」,那裡的人、指導和文化才是重點。

如果我有 500 萬,我會拿去「修補」我們的教育系統。我認為台灣目前的教育系統,根本沒把正確、實用的能力與價值觀教給學生;所以我說台灣的問題不是「錢」。

陳:我現在在富士康內部參與建設「共同工作空間」與「創業育成」的計畫。那裡有很多因為對自己、對外在充滿不確定所以不曉得該怎麼踏出「創業第一步」的人,所以我們透過教育協助、工作空間,還有薪水制度,讓他們對創業這件事多一點安全感,勇敢創業。

(資料來源:TechInAsia;圖片來源:MindSpigot,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