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編按:這篇是中國新生代觀察中國創業的環境狀況,雖然其中有些觀點不太恰當,但《TO》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呈現中國新生代如何看待創投。
互聯網業界從 2013 年至今發生了十數起千萬美元至數億美元級別的融資與併購案,除了大型互聯網公司之間的交易外,不少新創公司也嚐到了甜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急著拿到一筆投資。
我最近遇到了一位剛剛拒絕數百萬元 Pre-A 的創業者,問其原因,對方不作思索地說,現在創投要麼喜愛一窩蜂地搶案子,要麼過於保守,例如他有一位朋友的項目,原本是個不錯的概念,但風投認為風險過大,加上目前沒有現金流,所以想讓創業者自生自滅一段時間,看看能做出什麼成績來再進入。
但問題在於,創投的意思不就是共同承擔風險,在項目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市場潛力?如果這是一盤已被驗證的,有穩定現金流的生意,創業者還需要創投做什麼,難道被稀釋的股份不是錢嗎?
有人認為,引入創投的錢對項目早期搶占市場規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實際上,如果現金流健康,融資金額又無法引發量變。那麼過急的引入投資,除了給自己的股份一筆可能並不划算的價碼外,只能讓公司的銀行賬戶多一點點利息。其實,有很多沒有融資或者後期才引入投資的公司,依然十分健康:順豐速運(中國大型的民間快遞公司)營運了 20 年才引入戰略投資,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供應商華為至今也沒有同意讓公司上市,據其副總裁李楠透露,魅族(被譽為中國的蘋果手機)每月有 30 至 40 萬台的銷售量,十多年來從未引入資本,直到現階段為了能啟動股權激勵、海外擴張和產品線擴張時,才考慮引入資本。
- 靠龍頭公司開闊市場是正確的嗎
若要說以資本搶奪市場與時間差,莫過於半年來,一再登上頭條的叫車 App ,根據數據顯示,靠著背後巨頭的支持,截至 2013 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國內市場為 41.8%,而「嘀嘀打車」為 39.2%,業績是否很可觀?現實是這並非一個恰當的例子。叫車 App 之爭背後是阿里巴巴與騰訊在搶奪行動支付手段的市場,它們碰巧站在阿里巴巴與騰訊的需求的服務上,想必,一旦巨頭的市場佔有率完成了,補貼結束,這些創業公司還能獨自承受得起做無收入的訊息平台多久?
《TO》編按:阿里巴巴投資快的打車;騰訊則投資滴滴打車,兩邊分別從補助的方式拉攏用戶,像是如果你搭計程車帳戶可以獲得 10 元的回饋,計程車司機同樣也會獲得補助 10 元。
要說新創公司資源缺乏,需要各種支持,剛被 Facebook 以 190 億美元收購的 WhatsApp 或許又是一個反例了,公司被透露成立以來沒有市場行銷人員,從不做推廣,一般人也不大能想像,每個月活躍用戶 4.5 億的成績是怎麼在而即時通訊應用程式中的國外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同類產品有 KakaoTalk、 Kik 、 MessageMe 、 Line 、 Hike 、 Hangouts ,又有人說這是 WhatsApp 起步早,佔了先機,不過回頭看國內的人人網 (中國 Facebook),如今只能依靠陳一舟的高超炒股能力生存了。
- 下面談點實際面的問題
如果早期不引入創投,創業者如何起步,如何保障現金流來面對穩定的市場?麥開創辦人李曉亮,在 2013 年便推出 Cuptime 智慧水杯,便在群眾募資網站籌得 135 萬人民幣的資金,麥開自力更生的基因很早便顯現出來。
李曉亮說,要募資可以透過很多方式,近在眼前的群眾募資是一種,通過群眾募資,能解決很多資金以外的問題:
1. 創業者可以通過群眾募資了解用戶對產品的反饋,進而在產品正式上市前繼續完善產品
2. 可以獲得用戶的意見
3. 可以通過群眾募資的表現以及數據,擬定貨品數量與計畫
4. 眾籌平台目前的金融相對開放,對於創業者的 Pre-A 階段融資,應當是足夠啟動一個產品了,即便是堅持想找風投融資,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展現平台
以麥開的健康秤為例,首批群眾募資僅預訂 2000 多台,雖然數目少,但是以調查市場的目的為主。雖然有些許虧損,但後續通路就預訂有 1 萬多台,並開始營利產生現金流,目前麥開向廠商下 4 萬台訂單,相比之前降低了 15% 的成本。
- 我們再談現金流的問題
這 4 萬台的訂單,源於李曉亮對群眾募資平台數據的分析,經計算,平台的平均轉換率是群眾募資上產品的三倍,後續根據實際銷售狀況決定是否需要擴充產能,如果銷售理想,下一步便是 10-20 萬台的出貨量,這裡考驗的是團隊對於數據分析、挖掘產品商業價值並總結出合理商業策略的能力。
接下來便是估算現金流,現有資金,每階段的支出,各個平台的轉化率雖然有波動性,但依然能測出平均值來,遇到數據不夠詳盡的狀況,麥開的做法是在社交媒體中找不同時間段、不同文案分別組合投放,最後總結出最理想的廣告方案,單是運動追蹤器這一款產品, 8 萬人民幣元的推廣換回了 100 多萬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而供應鏈方面,若能保障健康的現金流,有清晰的規劃及穩定的產量後,有實力的工廠還可以提供賬單分期,進入到傳統生意的範圍了。
李曉亮認為,對於新創團隊,一定不要把公司的未來寄託在融資上,把自己的產品,當成一個企業來運作,維持自身的現金流,靠自己養活自己,現在的環境下,通過電子商務、群眾募資平台實現早期的銷售收入並不難,這些反而是吸引風投重要因素。
用一句流行的話總結: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必須經得起小範圍的市場檢驗。以上的例子雖不適用在所有場景,但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思路——不去否認融資對一個創業團隊的發展起到關鍵的引爆作用,但它並不是創業公司的救世主。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Pingwest》)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