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國政府而言,國內的創業環境是否健康十分重要,攸關包括稅收等許多面向;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政府理應幫助新創企業發展茁壯。
在創投基礎建設發展完整的國家中,天使投資人或是私人創投基金就足以讓新創企業成長,但在新興市場中,政府的角色就非常關鍵;東歐各國政府如何與企業家合作?為了成為企業投資目的地,又下了哪些功夫?
- 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創業氛圍比較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為全球知名的「新創國度」,孕育許多知名科技公司諸如 Skype、TransferWise、及GrabCad,愛沙尼亞似乎採用頗複雜的方法經營其創業結構,培養出適合新創企業成長的肥沃土壤。
目前愛沙尼亞的政府基金只有Arengufond一種,最近從直接投資轉變成「基金中的基金 (fund of funds)」,將與私人創投基金合作,而愛沙尼亞政府於去年 12 月承諾將投入 8 千 2 百萬美元於Arengufond。
除此之外,愛沙尼亞的官僚效率高又簡便,當地人申請註冊一家公司只要幾分鐘,外籍人士則只需短短幾天;另外,其優良賦稅系統也是吸引新創企業的因素。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設有拉脫維亞投資發展局(The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Agency of Latvia,簡稱 LIAA ),其設立目的為支持小型企業與確保富有潛力的計畫能成長茁壯。整體而言,拉脫維亞政府力挺小型企業,並不獨厚任一產業領域。
拉脫維亞政府也提供不少資助,新創企業的支出中,有關保護智慧財產、市場行銷、研發活動等花費,有高達一半都是政府所資助。
另外,還有補貼貸款、貸款擔保,以及創投基金等,也大多有政府聯合資助,波羅地海國之中,就屬拉脫維亞提供最大量直接資助,其餘國家則偏好間接協助新創企業。
立陶宛
立陶宛雖然沒有太多直接資助,但有歐洲中型與微型企業聯合資源 (Joint European Resources for Micro to medium Enterprises,簡稱 JEREMIE),除此之外,還有Baltic Innovation Fund,兩者各控有約 1 億 3700 萬美元的資金。
在立陶宛創業的申請過程也很簡便,最近該國開始向遊戲開發領域的新創企業招手。
- 中歐各國的創業氛圍
捷克共和國
捷克有許多知名新創企業與大公司,例如 Socialbakers、AVG、及 Avast。雖然捷克政府曾聯合資助 Technopark Pardubice (去年宣告破產),但整體來說,捷克政府並沒有提供太多資助計畫或基金來協助企業家。
匈牙利
匈牙利國內的新創企業也受惠於 JEREMIE 資助計畫,JEREMIE 已經資助 1 億 7500 萬美元予當地中小企業,而 JEREMIE 的第二波資助計畫將以 1 億 9800 萬美元扶植國內優秀的企業家。
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當地政府也發起Runway Budapest – Start-up Credo 2.0.2.0計畫,將提供新創企業不同種類的直接與間接協助。布達佩斯當地政府的目標遠大,希望在十年後成為中東歐首屈一指的新創之都。
波蘭
波蘭的科技企業家主要由波蘭企業發展署 ( The Polish Agency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簡稱PARP) 支持,該組織 2007 年至 2013 年間的預算為 90 億美元。這筆錢來自歐盟基金 (EU funds),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協助企業家,像是提供資助或是創立超過 40 個企業孵化器 (business incubators)。
也有研究證實,波蘭的新創企業大多獲得歐盟計畫資助,而非當地政府協助,從 2008 到 2013 年間,歐洲區域發展基金 (the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投資 10 億美元予 5,938 個波蘭企畫。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政府近年來也致力於提升新創產業環境,包括成立國有創投基金 (創新及科技基金,the Fund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es),還有兩筆由 JEREMIE 計畫所資助的基金。
除此之外,斯洛伐克新創企業發展計畫 (Slovak Start-up Development Program) 每六個月就會選出 4 個最佳新創企業,並由國家出資送往矽谷加速發展。
斯洛維尼亞
斯洛維尼亞國內只有 2 百萬人,又是世界上稅賦最重的國家之一,但在過去幾年內培植出不少新創企業。當地企業家認為這並非政府的功勞,然而,政府有提供 9 萬 9 千美元與創投配對計畫,其中創投配對計畫在 2011 年花費 4 千 8 百萬美元。
雖然該國新創企業大多是自力創業 (bootstrap),且整體環境似乎是由熱衷份子與企業家自己建立,但該國內也是有些歐盟計畫可運用。
獨立國協
獨立國協中,歐洲國家政府大多表示意願支持小型企業與新創企業,有些政府也確實致力與此,但其提供之協助未必充足。
白俄羅斯
在白俄羅斯,新創企業需要向白俄羅斯的銀行借貸,才可獲得政府的基金資助,不過,而政府資助的資金通常是拿來支付銀行貸款;當地媒體表示,資助金額通常達幾千美元。
白俄羅斯還有政府支持的高科技園區 (High Tech Park),園區內的企業不須繳企業稅,只要繳 1% 營業額維持園區運作,而員工的收入稅也一律降至 9% (白俄羅斯之收入稅為 12%),鼓勵人民進入科技新創企業工作。
園區內有知名白俄羅斯遊戲發展公司,像是 World of Tanks 的公司Wargaming.Net 或 Prime World 及 Blitzkrieg 的公司Nival。
除此之外,白俄羅斯政府近來考慮付還 50% 的新創活動組織費用予籌辦者。
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政府目前只有一份 2013 年初之聲明,承諾將發展資訊科技產業、設立 4 個企業孵化器、還有三個創新中心,不過至今仍未見動作。
俄羅斯
在獨立國協中,俄羅斯是十分積極培育新創企業的國家,俄羅斯投資公司 (RVC) 為其中重要角色。RVC 創立於 2006 年,為國有之基金中的基金 (fund of funds),目的為鼓勵俄羅斯的創投產業與強化創投基金的資本。RVC 控有 8 億 3200 萬美元 (國有財產),且只投資私人創投。
而 2013 年發起的網路計畫發展基金 (Internet Initiatives Development Fund,簡稱IIDF或 FRII) 應該也是政府支持之計畫,其目標為創造加速器網絡 (a network of accelerators) 以及在三年間投資共 1 億 8400 萬予俄羅斯新創企業。此基金的資本來源為私人企業,有當地媒體指出,可能是現任俄國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親自說服企業參與此基金,另外,發起 IIDF 的計畫是由普丁於 2012 年時宣布。
俄國內許多州政府也提供新創企業站穩腳步,還有許多高科技園區,像是有「俄國矽谷」之稱的Skolkovo 為最有名的例子。
烏克蘭
烏克蘭的新創基礎建設 (startup infrastructure) 主要是由熱衷份子予私營創投基金所建立,政府曾經計畫在 2012 年時投入 1 千萬,但至今未實現承諾。
另一個計畫則是科技城 (Technopolis),目標為「創造創新與高科技的基礎建設」,目前唯一可見的進展是基輔市郊的科技園區Bionic Hill technopark。但很不幸的是,現今烏克蘭政府得處理其他緊要事務,所以短期內新創企業與基金大概得像過往一樣靠自己努力。
- 至於東南歐?
東南歐各國的新創基礎建設參差不齊,像是西巴爾幹八國中,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科索沃、馬其頓及蒙特內哥羅 (Albania, Bosnia and Hercegovina, Kosovo, Macedonia, Montenegro) 都沒有政府計畫支持,不過倒是有西巴爾幹半島投資組織 (Western Balkans Investment Framework,簡稱WBIF),將成為該區之創投基金,投入 5 千 5 百萬美元於當地新創企劃中。
最後兩個西巴爾幹國家克羅埃西亞 (Croatia) 及塞爾維亞 (Serbia)的情況較佳,因為前者已成為歐盟會員國,後者最近正啟動入盟談判,且兩國皆表明有意願支持新創企業,尤其是科技領域。
克羅埃西亞從 2012 年起就開始創業推動計畫 (Entrepreneurial Impulse program),簡化創業程序、讓小型企業免徵增值稅、還有一基金計畫。
塞爾維亞政府則提供資訊科技產業支持計畫 (Program of Support to the IT Industry),此計畫包含與私營部門聯合之種子基金 (最高達 3 萬 4 千美元),還有國家資助的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以及稅收抵免。
- 從外包目的地蛻變成創業國度
概括而言,大多數東歐國家已逐漸從外包目的地,蛻變成新創企業的國度,更躋身新創中心的行列。
雖然東歐各國政府對於這波浪潮的支持程度不一,但基本上都表示出發展新創精神的意願,至少可以確定是,這是個好的開始。
台灣一向以美國為馬首是瞻。但不論人口、經濟規模,台灣都與美國相距甚遠。或許,台灣可以參考東歐政府作法,會比參考美國還有益。
延伸閱讀:
【點矽成章:鄭志凱專欄】台灣創業要加點馬力,我們已落後中國許多
(資料來源:The Next Web;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