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內容匯集平台 Kollect 資深副總李文宏在接受《TO》專訪時曾說:現代人因沒有時間讀書,因此大多只看兩本「書」:Notebook(筆電)和 Facebook。
看似說笑卻再真實不過。出版社和雜誌社的實體發行量和銷售量都在下滑,消費者看實體書的時間不短減少,卻愈來愈覺得資訊爆炸,光是 Notebook 和 Facebook 兩本「書」,所乘載的龐大資訊就足以讓人難以消化。
如何「抓住讀者的目光」,幾乎變成出版業創新的最大挑戰。以 Kollect 為例,李文宏認為,很多出版業者都在想要做「電子書」,把印刷文字變成數位文字,但實際上,出版業的創新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網路上龐大的文字內容,變成 read friendly(讀者友善)的閱聽形式。Kollect 目前採取偏向 Pinterest 的瀑布流格子形式,也是內容匯集的一種嘗試。
歐美電子出版和新媒體的發展歷史比亞洲早了幾年,從電子書的技術格式開始,進幾年的創新焦點轉移到「內容匯集」的設計形式。特別是隨著獨立作家的人數不斷成長,出版社、新媒體與這些獨立作家之間的關係也愈來愈脫離傳統形式,愈來愈多數位內容平台上的讀者與作者角色愈見模糊,當讀者愈來愈習慣在 Facebook 上讀文章、分享文章寫下短評時,讀者本身也成為作者。於是,數位出版的問題,逐漸變成未來內容編輯工具的演化問題。
本文作者 Robin Good--註冊、測試、使用了超過 400 個內容編輯工具的獨立作家,也將根據自身的使用經驗,分享他所期待的未來內容編輯工具樣貌。內容編輯工具隨著愈來愈多軟體新創公司的參與,幾乎每幾個月就有新形式出現,但 Robin Good 認為,進步空間還相當大 ,出版業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想要在出版形式快速變化的大環境中維持競爭優勢,對於這些數位內容匯集的形式,以及未來可能的演化方向,就要有相當清楚的掌握。
在這篇文章中, Robin Good 將目前可見的數位內容呈現形式、編輯工具的 UI 設計與演化建議,做了一次相當完整的匯集整理,從呈現形式、所有權、私人收藏、註記捕捉等範疇等都做了討論,對所有關心數位出版和新媒體的人來說,都是相當值得一讀的入門文章。
- 1. 資訊呈現樣式
第一個方向,Robin 希望有創新和進步的是內容呈現 layout。這大概是內容編輯工具大家比較忽視的方向,以下是現有的幾個樣本:報紙、雜誌垂直式呈現(Scoop.it、Paper.li、Spundge)、標準內容條列(List.ly、Listal)、Pinterest 格子樣式(Keeb、Learnist、Liiist)。
有些有更大膽的運用,加入一些修飾:網頁導覽(Mentormob、Roojoom)、幻燈片(Google Presentations)、小冊子(Simplebooklet)、可操縱式地圖(Pearltrees、Mindomo、Mindmeister)、視覺層次翻頁效果(Flipboard、Noowit)、播放列表(Zeeik、Huzzaz)、時間動態列(Dipity、Tiki-toki)。
還有一些其他選擇像是:矩形式樹狀結構(Newsmap project)、結構性排版(Zeef、Startme)、故事(Google experiment)、資料動態列(Sparkwise)、書、電子書(Pressjack)。
- 2. 切片再切丁,有效整理資訊
如果你正在探討某個主題,想要全面性概括所有資訊、深入探討,讓讀者能夠輕易閱讀、吸收資訊,你就要讓讀者能夠把一大堆資訊分成小部分,整理資料、慢慢吸收。
而現在有些內容編輯工具提供 Tag 和過濾內容的功能,像是 Scoop.it、Spundge 等,它能製造出子集,讓相同性質的項目聚集在一起。
Robin 期待看到更多這方面的功能,讓內容編輯管理能夠有效歸類、組織內容,從現有的種類中,再分出更多種類。
- 3. 宏觀-微觀
另一個讓人非常渴望的功能就是,希望未來有個工具能夠以宏觀的方式看某個主題,之後可以任意轉換為微觀的方式,看到某主題下的細節資訊。
通常當你在看一推作品,你只能一次看到幾個項目,你只會看到「所有」中的一小部分,不管你在 Pinterest、Youtube 還是其他地方,你只會看到你要找的主題中的一小部分、或列表。
如何讓大家能夠一次看到所有東西,但是又不需要把所有內容縮小到看不見呢?就是要有很好的分類功能,把物件歸類,讓大家可以看到高一個層次的種類,再根據總類去找他們想要的特定資訊。意思就是說,先提供一個全景圖,讓讀者可以放大看清楚他們想要看到的小點。
現在有很多矩形式樹狀結構有可拉近的效果,Robin 認為,內容編輯工具的開法者應該將這些功能列入考慮。如果你不是很懂這個概念,你可以參考以下幾種範本:Demo of a zoomable treemap、Newsmap、BBC – Visualizing the Internet、Obama Budget Proposal (static)、Treemap example。
如果內容編輯工具能有這樣的功能,對編輯者和讀者、觀眾來說都會非常方便,他們能夠一次總攬所有大方向的主題,再根據大主題去尋找更細節的資訊。
- 4. 重新內容編輯
另外一個方向也值得有更新的發展的功能就是:重新整理、編輯已經存在的內容。
舉例來說,需要的功能有:
1. 顯現你的網站上所有的內容,讓你可以輕易發現在資料庫中遺失的重要內容,然後把它們整理成新的種類。
2. 複製、在不同歸類中任意移動已編輯過的內容,不用再重新製造同一個物件。
3. 製造新的通路,可以藉由指標、通路、圖表找到原本存在的內容。
- 5. 搜尋相關新聞、資料
很多工具都宣稱能夠幫你找到一些你要的相關新聞、相關資訊,但是它們其實找到的都很沒有用,問題在於工具本身不了解你真正要的東西,而只是藉由關鍵字去搜尋。
但找尋相關資料、新聞不是只是關鍵字搜尋、過濾,而是要怎麼讓使用者有效又快速的瀏覽幾百則的故事、資訊。這種新聞搜尋的工具一次要過濾一大堆資料,所以這些資料怎麼呈現、規劃就變得相當重要,就連標題的字體、句子長度、新聞和新聞之間的空格,都很重要。
可惜這類的工具,都太專注於找到酷炫的用戶界面,但忽視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有效又快速的閱讀、瀏覽這一大堆相關資訊。
- 6. 內容所有權
現在的內容編輯工具讓大家都有機會編輯資訊,但是使用者沒有權利選擇如何去編輯。像是 Scoop. it、Pinterest 這些平台提供使用者編輯、出版他們的內容,但是必須使用這些平台所提供的系統、和呈現方式。
這個缺點就是,你如何編輯你的內容的權利和你的內容的實體擁有權不是由你來控制,Robin 希望看到的是這些內容編輯工具能夠擺脫這些線上平台,發展出自己的編輯出版系統。
編輯工具結合現在的內容管理系統和出版工具可以提供解決方式,現在也有很多現有的外掛程式像 WordPress 可以這樣做。
另外,輸入和輸出資料要能在不同格式下完成(像是 csv, xml, comma delimited 等等),如果你決定要轉換不同的編輯引擎,這樣的功能才能防止在轉換間資料不會遺失。
- 7.Credit、來源歸於誰
對於編輯者來說,整個編輯撰寫的過程會需要搜尋很多資料,如果工具能夠有系統的、適當的把編輯者在文章中引用的資料和參考資料主動的附上來源,會非常方便。
所以未來的內容編輯工具會是(可參考 Curator's Code):
1. 自動提供編輯者資料來源、影片或照片來源等等。
2. 結合現有的標準方法,方便讓使用者辨識資料來源、和資料作者。
- 8. 保存
你所知道的或許是網路上的內容會永遠留存,其實不然,網路上的內容是很容易流失的,每天每天網路上都有一堆內容、資訊被拿掉、刪除。
你回想一下,你所使用的網路工具中,有哪些網站已經不能用了?
就算出版者沒有做任何事,你發表的東西、你創的網址都可能會消失。這就是網路的性質,除非你把東西存入 Internet Archive,但是類似這樣的服務都只是將你丟進去的東西存起來,就想個博物館一樣。
所以這些工具應該要有的樣子是:完整的照片、資料庫、建立可搜尋的 index,讓編輯後的內容、網頁可以方便找尋。有些新的工具已經開始有這些功能:Permamarks.com、Perma.cc、Pearltrees.com、Diigo。
- 9. 私人收藏
對很多人來說,想要去找某一個主題的相關資訊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是如果這些資訊已經經過編輯和整理,大家就可以不這麼辛苦了。所以提供「私人收藏」資訊也是必要的,這讓大家能夠藉由訂閱、付錢下載 PDF 的方式接觸一些私人收藏。
現在有很多內容編輯工具讓使用者可以創作自己的私人作品,但是沒有工具能夠讓觀眾有機會接觸這些私人資訊,所以 Robin 希望未來有工具能夠給特定有付費的使用者管道能夠接觸這些私人收藏。
- 10. 捕捉功能
對很多記者、作家來說,他們可能希望在編輯內容時,能夠像是野外生物的探索家一樣,他們一定會希望可以馬上捕捉到值得注意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可能下一秒就不會存在了。
野外探索家仰賴他們的相機捕捉立即畫面,作家也一樣,當他們看到網路上想要截取的資料、影片、或畫面時,他們也需要有個立即的畫面截取工具。
很少有內容編輯工具提供可捕捉畫面的服務,或是提供一個收集所有頁面 screenshot 的網站(Gimmebar是目前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工具)。另外,最好的畫面擷取工具:Web Clipping Tools 1、Web Clipping Tools 2。
- 11. 將內容的價值轉為現金
現在的工具都太在乎推銷它們的編輯平台,而沒有呈現出它們擁有的很棒的作品。Robin 覺得,這些平台應該要去發掘它們擁有的很棒的編輯使用者,並支持他們,幫他們找到相關品牌的贊助(像是 Techmeme),或是找到願意付費的訂閱者。
- 12. 其他內容形式也需要有編輯工具
現在大部份的編輯內容都是新聞、圖片、產品。但是像是影音檔的編輯工具是非常少的。
Instagram 是大家都知道的工具,這讓很多作者可以分享他們的照片或讓別人使用他們的照片(用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所以不久後,一定會有很多新創公司為 Instagram 製作出內容編輯工具,讓使用者可以將他們的照片編輯製作成主題性質的作品,作品內容不只是自己的照片,也可以是別人願意分享給大家使用的照片。
- 13. 不再只是新聞、文章
在未來,Robin 覺得大部份新聞、資訊的呈現,不再只限於大家愛用的平台(如:Facebook、 Twitter ),而是會以以下這些方式呈現:
書、雜誌、教科書、影音播放、Shopping 指南、學習地圖、等等。
這意味著,經過有品質的內容編輯會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資訊,所以資訊就能夠賣給讀者。
如果你在學校想要深入學習某個主題,你會選擇買一本學校提供的教科書,還是你會願意付一些錢得知網路上的哪裏有免費的學習來源、影片、文章等等?
- 14. 專業領域的編輯工具
要編輯一本書的封面絕對和編輯一個學習地圖不一樣,不同的專業領域需要不同的編輯工具和技巧。
這就是為什麼 Robin 期待未來的內容編輯工具不再只為一般大家愛用的的功能設計。現有的工具通常都是以大部分用途為主的編輯工具,有些以文字主導,有些以圖片、影音。但是它們都不敢專業化,因為怕失去市場的佔有率。
Robin 期望未來的內容編輯工具能夠勇敢站出來,設計給特定的一些專業族群使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編輯工具給不同的領域像是學習、時尚、設計、或購物。
對新創公司來說,這對他們也會有相當大的好處,Robin 的建議是,如果這些工具開發商願意把目標鎖定在願意付錢的某一族群使用者會比較好。
- 結論
內容編輯工具會越來越好,也會慢慢地提供更多服務和功能給大家使用,Robin 相信不久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具會根據某特定族群使用者、和某特定 App 使用。
有越來越多的編輯平台漸漸意識到使用者的編輯權利,所以新的工具會為特定專業人士、族群設計,而不再只是設計成一般大眾的需求。
(資料、圖片來源:MasterNewMedia)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