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經濟問題,在台灣全都要淪落,或升級為政治問題。
撇開核四三二一、撇開核安、撇開政府信任,我想試著粗略檢視電力能源以及產業經濟的結構。為了讓輪廓容易分解,請容我用較為模糊但不失真的成數來描述。(圖表仍使用引用的詳細數字。)
用電需求面,居家用電佔整體用電兩成,其餘幾乎都是產業用電。而在產業用電中,製造業占七成。
我們繼續用這樣的產業結構維持經濟,問題便落在能源。大致來看,煤、天然氣、核能,分別占負擔電力的四成,三成,兩成。(石油只有 2.3%)
其中這兩成核能如果不延役,陸續會在十年後退役:
少掉的兩成核能可以讓居家用電承擔,剛好大家都不用生活,不建議。讓產業承擔,現行產業都要少四分之一的用電,或是每四家中有一家要關門。那麼決定哪些產業要關門,可以參考各產業的電力投資報酬率,包括與就業人口、與 GDP 貢獻度的關係:
以產值來看,製造業每度電產值是最後一名,只有 36.32 元/度。政府出錢補貼電力,拿全台灣人的納稅錢補貼製造業,用電量最高的製造業用起電來從產值來看是最沒效率的。製造業沒有便宜的電,是無法創造 GDP 的。那麼可以創造多少就業?
服務業、工業、和農業的就業人口數比重,近 5 年來的就業結構並無太大變化,都以服務業為最大宗,產值與用電量最高的工業,在就業人口比重上佔約 36%。
服務業用電兩成卻僱用了六成的就業人口。少了兩成電,剛好也可以讓服務業整個關門,我們失業率再加 60%。全部讓工業(看那些製造業或礦石採取業)來承擔,失業率會增加一到兩成之間。
如果從 GDP 組成來看,少掉的兩成電給製造業扛,製造業整體 GDP 會少大約一成。全讓服務業扛,GDP 會少六成以上。
(這裡還有一個非常可議的隱藏性因素,叫做 GDP 成長貢獻度。每年的經濟成長大家過度簡化到只看 GDP,又看短期的成長,透過製造業來創造出口及 GDP 的成長,相較於是較為容易的。)
單純從總發電能力來看,台灣就算把所有核能都關掉,能力上也足夠支應。只是長期電價可能會貴三成到三倍(台電的核能每度電成本 0.69 元,天然氣是 4.7 倍,燃油是 8.6 倍)。如果沒有核四或其他廉價能源方案,經濟成長不可能由現行的製造業來達成,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停止電力補貼製造業,把電力釋放給更高電力產值的服務業。但我們不是才正要拒絕中國的服務業市場?
如果我們不要核能,又不要服貿。不要不安全的家園,不要對岸的蜜糖。不要這個,不要那個,滿滿的情緒確幸不起來。所有看得到的路全都不要,眼前又沒有清晰明確的道路。看得到的都不要,意味著我們只能開創一條新的。
做好心理準備吧,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必須重新發明台灣。
(圖片來源:coolloud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