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作者 Brenden Mulligan 是網路行動應用程式 Cluster 的共同創辦人。Cluster 讓使用者可以依據經歷與興趣創造私密的社交網路。Brenden 之前也創辦了 ArtistData 與 Onesheet,而後賣出。
近日傳出 Vic Gundotra 將離開 Google 的新聞。很多人於是認為,Google Plus 鐵定完蛋了,而且這是一樣 Google 無法挽回的失敗。我認為 Google 應該將這事件當作重新開始的契機,並利用這個機會提供使用者喜愛的隱私服務。
最初 Google 開始發展 Google Plus 時,很明顯的只是想把客人從 Facebook 那裏搶過來。Google Plus 並沒有提供給使用者嶄新的互動方式,它只是複製了另一個社群網站的模式。因此,Google 的這個社群網站從來沒有達成它的目標。極少數的人真的在上面活躍,也根本沒人查看它,一般來說幾乎是無視它。
這項失敗被歸咎於 Google 向來不擅長製造社群產品(蘋果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再看得深入一點,我相信 Google 非但可以建造社群產品,而且針對下一代社群網站使用者的需求,Google 比 Facebook 有更好的機會。
- 人們想要私下分享
在網路上分享事情要變得更加私密,而且熟人才能參與,這是我們去年在 Cluster 的工作與研究中發現的趨勢。人們越來越不想要把所有事情分享給所有人知道,而是將選擇性的內容發給選擇性的團體。人們不再只想廣播,因此他們將會尋找 Facebook 的替代方案。
「在這個人們被鼓勵收集幾百個 Facebook 朋友、上千個推特追蹤者的時代,某些社群媒體使用者,尤其是年輕族群,正在縮小規模。」--CNN。
新創公司們正在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在這塊領域中做嘗試。暫時性訊息與匿名分享是這波潮流上最大的需求,因為這些措施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如果問題是你不想要把照片放在 Facebook 供所有人永久取得,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讓照片在分享後幾秒鐘就消失。如果使用者不想被幾年前的貼文所局限、或不想讓特定人士看到他們正在分享什麼,讓貼文完全匿名就能快速解決這個需求。
「比起限時性,這其實與控制更有關。有了 Snapchat,我知道誰會看到這照片,而且我知道不會流出去。」 --創投資本家 Fred Wilson。
但這些並不是正確的長久解方。當我們問使用者為何他們要使用這些服務,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以只跟熟人分享。要在 Facebook 與 Snapchat 之間選擇的話,如果他們擔心隱私問題,就絕不會選擇 Facebook。
- Facebook 其實都知道
Facebook 是個不可思議的組織,他們有著比世界上任何公司都還要多的人類活動模式資料。他們可以看見這個趨勢的來臨,並且很明顯地正在努力試圖找出這種逐漸成長的熟人分享需求,將怎麼在 Facebook 中作用。
「我們現在即將看到的下一個(大潮流)就是『與較小的團體分享』。」--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面對這場戰役將有一連串瑣事得做:最新的 iOS 應用程式包含了微妙的「微分享」功能、也有 Facebook 未來將推出小團體 App 的暗示,以及他們最近決定要把私訊功能從 Facebook 主應用程式中移除,強迫用戶使用專用的 Messenger 程式。
這些策略性的行為是要把用戶在 Facebook 上的公開體驗與這些更加私密的互動脫鉤。他們正開始訓練用戶別再把 Facebook 視為一個公開的場域,而是一組情境體驗。
- Facebook 最大的問題:大眾觀感
Facebook 並不被認為是個私人空間,它身為公開分享場所的形象深植人心。TechCrunch 的駐站 Facebook 專家 Josh Constine 最近提到:
大眾對於 Facebook 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地停留在「分享那些可能會被你的老闆跟家人看到的東西,而且貼上去的所有東西都會烙印在你的個人檔案上」。
有鑑於 Facebook 一再更改隱私政策的波折過去,用戶傾向不再相信 Facebook,即便他們分享的內容被標為私人。
「我們也許只是無法逃脫潛在的恐懼,即便 Facebook 提供了匿名分享的選項,貼文還是會以某種方式陰魂不散。」--科技新聞網站 TechCrunch
為了更了解使用者真正對 Facebook 的觀感,底下是十二位用戶接受訪問的結果:
「當我想對更廣大的團體分享時,我會使用 Facebook,有點像是將這些回憶當作是我人生時間軸的一部份。」(西雅圖)
「我不太在 Facebook 上貼相片,因為我對不知道誰會看到照片感到緊張。」(34 歲家管,舊金山)
「除非你沒有把 Facebook 上的設定都設定好,那樣就會四處流傳。」(26 歲區域銷售代表,那什維爾)
「我每次在 Facebook 上貼照片的時候都在更改設定,像是『誰可以看到這個?』的選項。我總是從家人那得到悲傷,例如『你幹嘛貼這個?!』」(44 歲建設經理,舊金山)
「分享特定的照片給一小群朋友,不一定得在 Facebook 上大張旗鼓地分享給四百個朋友。」(37 歲教師,舊金山)
「(私人分享)的確有可能在 Facebook 上做到,但這對人們來說更為困難,而且更為困惑。大概就像你想要分享給所有人還是不跟任何人分享。」(25 歲醫院助理,舊金山)
「我朋友不在乎我家人會在乎的某些照片,反之亦然。」(24 歲社群媒體策略家,那什維爾)
「這看起來對 Facebook 很重要:整個隱私的事情都在吵,每個人可以看到的那麼多,無論你想不想讓他們看到。」(42 歲音樂家,那什維爾)
「你有時候就是不想讓特定的人看到你的照片,會去想『嗯…我該分享這個嗎?』」(24 歲學生,舊金山)
「我們會分享一些有趣的內容,也許是兄弟會成員的照片或是一些蠢事,那些你知道你不能放在 Facebook 上的內容。」(22 歲實習生,那什維爾)
「在 Facebook 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你在貼什麼。」(42 歲自雇者,舊金山)
「我認為 Facebook 的高峰在還只被大學生使用的時候。」(26 歲烹飪學校學生,舊金山)
無疑的,Facebook 為了讓用戶相信它們是一個可以私下分享的空間,還有龐雜的工作要做。
- Google 最大的優勢:大眾觀感
雖然提到社群產品時,Google 不被視為世界上最創新的公司,它還是有自信能夠處理橫跨各種產品的、敏感的使用者資訊。
電子郵件或許是網路分享中最為私密者,然而上億的人們每天還是透過 Gmail 聯絡。Google 文件被無數的個人及企業拿來分享與儲存私人文件,也讓小團體工作更加容易。GoogleTalk 是個被廣泛使用的私訊服務。Google Hangouts 是小團體工作的會議服務。Google 甚至有個叫做 Group 的服務,是 web 1.0 的一個幾乎被遺忘的網路論壇。
重點是,不只人們信任 Google 能保持個人資訊的隱私,Google 也有一大堆產品已經為使用者所信任。
- Google 永不起飛的好點子
雖然 Google+ 不是那麼出色,其中還是有不少智慧結晶。其中之一是我起先提到的,搭配 Google+ 發行的 Google Hangouts。但另一個是大部分人都聽過、卻沒人在用的 Google+ Circles。
驚人的是,在我們最近的使用者測試中,來自社會各界各地的人士都參考過 Google+ Circles。一般來說,他們欣賞這個概念,卻不使用這項產品。下面是兩個例子:
「團體空間的概念讓我想到 Google+,加入小圈圈諸如此類的東西。這是一個好的概念,但沒有人真的在用所以它不管用。」(26 歲烹飪學校學生,舊金山)
「(提到小團體時)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 Google 的圈圈,但我認為 Google+ 是被迫開發的而且有點蠢。」(29 歲管理人,那什維爾)
雖然 Circle 的概念如此堅固,它卻跟 Google+ 的執行攪在一起。除了某些潛在的未來利益,使用者被無來由地的期待要去建立這些團體。而這一切所牽涉的就只是一個不令人欣賞的社群網站。
雖然 Circles 現在失敗了,對使用者來說這個概念卻是非常有意義的,並且符合當前的社群網路潮流。
- Google 該做的事
Google 有許多有品質、被消費者所信任能夠進行熟人分享的產品能當作武器,下一步就是將它們放進適合的定位,讓使用者在尋找 Facebook 的替代方案時能覺得合理。我當然無法洞察 Google 內部現在發生什麼事,但我會開始聚焦 Google 的新產品,品名就簡單地叫做 Google Groups(重新命名 Google 論壇的 Groups)。
Google Groups 會成為鶴立雞群的行動與網路體驗。使用者能夠:
1. 傳送訊息(由 Google Talk 支援)
2. 視訊聊天(由 Google Hangouts 支援)
3. 分享檔案(由 Google Drive 支援)
4. 張貼相片與影片(Google Photo Party 與 Google+ 的簡化版)
小團體本身就會是 Google Circle 的進化。所有活動都會被記錄下來,而且只有在團體內的人可以存取。這將會完全保持隱私、並且只能經由邀請存取內容。
在 Cluster,我們認為我們正在就私人團體分享而努力,但我們的致命傷是我們沒有像是 Faceboook 或 Google 般大量的使用者基礎。Facebook 一開始可能因為過去在社群產品上的成功而居於優勢,它的公開形象卻使它處在一個脆弱的狀態。如果 Google 夠聰明,應該趁虛而入。
接下來幾年會非常有趣。
(資料來源:Medium;圖片來源:infocux Technologies,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Mark Zuckerberg,你就是不懂我們只是想要多一點隱私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