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為大家介紹地政總署審批非政府機構或社會企業申請短期租用政府土地的工作。為進一步促進善用土地,發展局2019年2月亦推出支援非政府機構善用空置政府用地資助計劃,支援成功申請的機構,展開基本的修復工程,以推行惠及社區的項目。今次,我邀請發展局的同事介紹計劃實施以來的情況,而成功申請資助的機構亦會分享他們的經驗。
推行逾兩年 20項目獲資助
資助計劃推出至今逾兩年,共有20個非政府機構項目獲得資助。發展局助理秘書長(規劃)洪建樂說,政府沒有計劃短期內就用完整筆撥款,如在批出的20個項目中,11項只批出了前期工地勘測及設計的款項,有關團體仍需於下一階段向發展局申請較大額的工程費用。局方一直嚴謹把關,確保批出的款項用得其所,而有興趣申請的團體,如在申請初期提交充分資料,將有助整個審批過程。
提供技術建議協助順利完工
此外,考慮到部分機構申請人未必熟悉項目規劃、工程管理或缺乏經驗,局方及政府專業部門會向申請人及其委聘的專業人士提供技術上的建議,以協助他們順利完成工程。洪建樂說,資助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果,當中兩個項目已順利完成並開始運作,另有六個項目預計今年至明年完成,餘下的項目亦陸續開展並進行詳細設計。
受惠項目多元化
為加強宣傳和推廣,發展局積極參與專業學會及非政府機構合辦的座談會,以提高社會各界對資助計劃的認識,令更多市民受惠。目前獲資助的項目十分多元化,包括藝術及文化、社區共融、社區園圃、動物權益、過渡性房屋、協助有特別教育需要兒童的非牟利學校等。
開放式社區農圃
其中,位於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旁政府用地的項目,工程已順利完成並開始運作。非政府機構「堅農圃」在該處約2,000平方米的範圍,建造全港首個結合水耕、魚菜共生和有機耕種的社區農圃。其顧問團成員麥嘉晉介紹,「堅農圃」也是亞洲首個集三大主要農業技術的臨海社區農圃,為社區帶來全新的體驗,讓公眾接觸農耕技術,他們亦會把這些耕作方式帶進學校、社區、老人院等,與不同人士互動。
麥嘉晉說,社區農圃在起動時遇到不少問題,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需要與不同部門和持份者溝通協作,幸好在資助計劃下,得到發展局的幫助,擔當協調角色,並提供專業意見,令項目得以落實和惠及大眾。他說,項目是很多部門同心協力的成果,令他相當感動和感謝。
東區海濱旁建多用途活動中心
另一個獲資助計劃支持的項目是位於東區鰂魚涌海濱的一幅政府用地,獲批租用的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介紹,該會計劃在用地上建造一幢一層高的多用途活動中心,旁邊有個大草坪,讓區內市民休憩和參與活動。他們會善用該片土地推動藝術文化發展、個人身心靈發展及創意理念,並向市民推廣東區的獨有特色,增加海濱的活力。
李玉芝說,整幅土地位於東區海底隧道上蓋,涉及許多技術問題,並需要與不同的政府部門溝通,故感謝發展局在他們提出申請及在建築設計上提供寶貴的意見,令他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現時,他們已成功取得前期和建築工程費用,項目正在施工階段,預計明年年底投入服務。
隨着越來越多已核准項目在今年年底及其後相繼落成,我們期望更多可供申請短期租約的政府用地化作新的空間,廣納民間智慧,推行惠及社區的項目。同時,我們會繼續按累積的經驗,適時檢討資助計劃的運作,令更多非政府機構受惠。
此外,在此順帶一提,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剛於周五(11月12日)結束。從已接獲的提名表格數目看來,與發展局相關的三個功能界別,即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以及工程界和地產及建造界,各有多於一名參選人,是具競爭性的選舉。經完善的選舉制度令議會更具廣泛代表性及均衡參與,符合整體社會利益。我期望大家關心、重視今次的選舉,積極了解候選人的政綱、理念和政策倡議,並履行公民責任,於12月19日踴躍投票,為香港未來選出賢能之士。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11月1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