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撰文表示,政府建議藉明年接收西區海底隧道的契機,配合不停車繳費系統技術,重新釐訂各過海隧道收費,推行擠塞徵費;徵費應以控制私家車使用過海隧道為重點,騰出有限道路資源供其他車輛使用。
當局6月17日向立法會相關委員會簡介擠塞徵費原則,展開第一階段諮詢,聽取公眾意見後制訂調整隧道費的具體方案,並計劃今年內再徵詢各界意見。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6月1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近日市面人流增加,交通流量亦回升。我們樂見市民生活逐步回復正常。但當車流暢旺起來,交通擠塞問題也逐漸浮現。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單靠興建道路不足以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我們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透過改善運輸基礎設施、擴展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以及管理道路的使用,紓緩道路交通擠塞。
政府在1993年把為期30年的建造、營運及移交專營權批予西區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而專營權將於2023年8月1日屆滿,屆時政府會接收西隧,負責營運、管理和維修該隧道。隨着西隧即將回歸為政府隧道,正好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對症下藥處理困擾市民多時的過海隧道擠塞問題。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致力推展智慧出行,透過更廣泛運用創新科技,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不停車繳費系統正是重點工作之一。運輸署計劃於2022年年底起逐步在各政府收費隧道(包括即將接收的西隧)及青沙管制區引入不停車繳費系統,透過讀取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配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繳費貼,偵測車輛通過並遙距收取隧道費,令繳費更快捷方便。
因應我們稍後接收西隧,以及實施不停車繳費的最新情況,讓我們可以因應整體過海交通的情況,全面考慮各過海隧道的收費,包括在不同時段收取不同費用。
擠塞徵費理念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過海隧道擠塞情況在上下班的高峰時間特別嚴重。秉持交通管理、科學為本的理念,運輸署於2019年7月展開擠塞徵費研究,檢討及重新制訂政府收費隧道及道路的收費水平。擠塞徵費以善用有限的道路空間為理念,因應隧道在不同時段的擠塞情況收取不同費用,並針對效率偏低的車輛,希望改變駕駛人士的出行習慣,鼓勵他們轉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於繁忙時段以外使用相關隧道和路段,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超額的交通需求,提高整體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
過海交通情況
現況一:整體過海交通持續增長
根據2021年9月底至12月的交通調查,在平日早上最繁忙的一小時,過海車輛數目超出過海隧道整體容量逾四分之一。單計紅隧和東隧的交通需求,早上南行方向及傍晚北行方向,車輛數目在最繁忙的一小時,更超過容量高達50%。駕駛人士在早上繁忙時間分別平均需約25分鐘及17分鐘,才可通過紅隧和東隧,行車時間約為交通暢順時的三倍。西隧整體交通現時雖未及紅隧和東隧般繁忙,但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西隧的使用量亦已達到其設計容車量,近年亦時有出現交通擠塞情況。
現況二:影響非過海交通及地區道路
即使出行時並非過海,相信不少市民亦試過受過海車龍影響,無辜辜塞埋一份。在繁忙時間,過海隧道擠塞的車龍延伸至多條連接道路,阻塞其他跨區或地區道路,例如九龍中、港島北,甚至香港仔的多條主要道路和地區道路,均受到紅隧車龍嚴重影響。而東隧車龍則影響觀塘、藍田及東區走廊一帶的交通。
此外,現時各過海隧道收費不同,相信不少司機,尤其是私家車司機,會選擇繞道行駛收費較低的隧道以節省隧道費。舉例來說,當一名駕駛人士要從西九龍前往上環,他未必會選擇最直接,但最昂貴的西隧,而是選擇繞路到收費最低的紅隧。繞道的車輛為九龍和港島個別繁忙路段(例如在這例子中的加士居道、告士打道及干諾道中)帶來額外車流,進一步加劇市區道路擠塞情況。
現況三:過海私家車數目和比例不斷上升
如果大家坐車塞過海時望出窗外數一數,可能會發現每七架私家車,才會見到一架巴士。2011年至2021年間,私家車在平日繁忙時間佔過海車輛的比例,由約五成不斷攀升至約六成,卻僅運載不足兩成的過海乘客。反觀運載近八成過海乘客的巴士,只佔過海車輛約8%。私家車佔用了大量路面空間,令巴士和貨車可用的路面空間減少,未完全善用過海隧道,影響公共交通和貨物運送效率,而且有持續惡化趨勢。
徵費原則
西隧目前再沒有剩餘容量分流紅隧和東隧的超額車流,倘若政府收回西隧時,維持所有過海隧道收費不變,擠塞情況將會持續。如果政府只調低西隧收費,則會進一步加劇現時過海隧道,以及周邊道路在繁忙時間的擠塞情況,並非解決過海擠塞的方法。
參考運輸署的顧問研究結果,政府建議藉着接收西隧的契機,配合不停車繳費系統的技術,在釐訂各過海隧道費時引入擠塞徵費概念以管理交通需求,從而適度調節整體過海交通流量。研究提出可用下列原則,作為釐訂各類車輛使用過海隧道收費的考慮:
i.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初步構思是按整體過海交通情況將平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收費時段,即(一)繁忙時段、(二)一般時段,以及(三)非繁忙時段。總體來說,一般時段將收取一般收費。早上或傍晚繁忙時段則需在一般收費之上,附加擠塞徵費,從而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超額的交通需求,改善過海隧道交通情況和減少相應行車時間。而在非繁忙時段則因應交通情況,收取較一般收費為低的非繁忙收費,讓使用該時段的人士受惠。
ii.減低車龍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並鼓勵減少繞道行駛
擠塞徵費的目的是令部分駕駛人士避免於繁忙時段出行,或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從而紓緩繁忙時段路面的擠塞情況,降低隧道車龍對非過海交通及附近地區道路的影響。此外,假如各過海隧道在同一時段的收費,調整至相若水平,甚至均一,可鼓勵駕駛人士減少因隧道費不同而繞道,節省衍生的額外行車時間,提高整體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
iii.效率優先
過海交通的增長主要來自私家車,而私家車載客量少,效率卻偏低。因此,擠塞徵費應以控制私家車使用過海隧道為重點,騰出有限的道路資源給其他車輛使用。載客效率高的如專營巴士,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服務,在運輸政策上應得到支持。貨車等商用車輛支援各種經濟活動,亦缺少替代運輸工具,故此現時普遍較私家車為高的收費水平應予檢討。如以效率優先為原則,根據各類別車輛的載客效率,以及對社會的經濟效益釐訂收費水平,應將能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路面空間。
務實理性 共謀獻策
過海車輛數目持續上升,但紅隧和東隧的隧道費,卻因種種原因,多年未有因應管理和紓緩交通的需要而作出調整。不斷惡化的過海隧道擠塞情況,令香港付出日益沉重的社會成本,當中包括行程延誤、浪費燃料和加劇污染等。我們期望藉着收回西隧,以及實施不停車繳費的契機,重新釐訂各過海隧道收費,推行擠塞徵費,協助減少整體過海車流。同時研究引入隧道費調整機制,定期檢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出行習慣改變、科技創新和應用等會影響過海交通的因素,維持擠塞徵費管理交通的效用。尤其當經濟活動包括跨境旅運全面復蘇後,交通需求將大幅上升,進一步加重過海隧道的壓力,我們認為有需要盡快採取措施,避免過海隧道及鄰近地區的擠塞情況更加惡化。
我們亦不會忽視整體處理擠塞問題,除了引進擠塞徵費外,亦要繼續推展交通基建、公共交通系統,以及優化道路管理和效率等方面的措施,包括擴展鐵路網絡、持續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我們亦會監察和適時採取不同方法,例如財政措施等,控制私家車增長,多管齊下,令整體社會得以受惠。
我們將於6月17日的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向議員簡介擠塞徵費的原則,展開擠塞徵費的第一階段諮詢。我們會在聽取公眾對擬議擠塞徵費各原則的意見後,利用交通模型評估不同隧道收費方案對交通的影響,制訂調整過海隧道費的具體方案,並計劃在今年內再就具體方案徵詢各界意見。若得到社會共識,我們會就調整過海隧道的收費方案,透過修訂法例予以落實。
我衷心希望社會可以好好把握這次機會,藉務實、客觀和理性的討論,共謀策略,同心處理過海隧道擠塞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落實有利交通管理以至整體民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