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大眾對天氣預報服務的期望不斷提高。天文台會持續引入新儀器、新技術,例如明年在大帽山設置更先進的新雷達儀器,並積極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中預報技術水平先進的成員交流,確保整體服務水平與時並進。
謝展寰今日在立法會會議回答陳振英議員提問時指,天文台近年應用人工智能,優化雨量臨近預報系統。該系統一般可在降雨量到達發出暴雨警告指標前十至數十分鐘發出提示。然而,暴雨發展極具隨機性,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大變化,因此預測暴雨是全球科學界的一大挑戰。
謝展寰指出,天文台獲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為全球三所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技術水平獲國際認同,但仍會繼續努力研究如何提升雨量臨近預報的成效。
至於颱風預警,謝展寰表示,天文台已於年中試行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提供風向、風速、氣溫和海平面氣壓預報,供製作九天天氣預報或熱帶氣旋路徑預測參考之用,並在10月於天文台網站推出盤古電腦模式天氣預測圖,讓用戶更加了解未來天氣變化。
他補充說,人工智能在颱風預警的應用仍處初步階段,需要累積更多數據,方可確認是否有助提升預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