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HYDE全面監製!個人活動20週年紀念遊戲「HYDE RUN」啟動!   《地平線 西域禁地》收藏版和數位豪華版內容搶先看   賦予《Kena: Bridge of Spirits》的主角生命   一番賞「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無憂無慮的海島生活每天都開心無比~」12月8日發售!   KOFXV公測!名古屋「コミュファ eSports Stadium NAGOYA」現場報導!   《Ratchet & Clank》在PlayStation的進化歷程   實況直播節目「本田翼直播!大家一起MonHan RISE」公開詳細內容!有機會與モンハン老師一起組隊狩獵!   使用程式操縱怪獸!KONAMI「ソロモンプログラム」於Nintendo Switch免費下載! 

成功的脈絡?成功或許沒有脈絡,只有挑戰才能看到成功的光芒

商業

(Photo by   Suraya_M @flickr)

看了前輩Tempo的文章「成功的脈絡」,非常有感觸。

前幾天Inside辦了Inside Salon活動,隨後Schee跟Tempo兩位前輩都各自發表了很不錯的文章:

新進來這個產業的,一直在摸索。待久的,最後又繞出去的比較多,成功退場的,少。二次成功退場的,又更少了。三次的應該很稀少,因為網絡產業不過十六七年之譜。這時候,類似Inside Salon型態的網絡聚會,價值就來了。有幾個商業競爭環境下讓心理防線卸去的溝通平台,是很有用的。信息的互通有無很重要,經驗的互相分享更是重要。有些時候,就只差在知不知道那個環節,有些則是聽了人家這樣講之後,才觸發了突破性的想法。from 第二次成功 via Schee

台灣能夠抓到脈絡的人太少,常常看到成功案例也比較像是個特例.所以我們聊天談著該怎樣追踪數據,談著行動市場的大小,回頭想想,其實或許都只是些旁枝末節,因為我們其實都沒有找到那條成功的小徑,只能繼續瞎子摸象from 成功的脈絡 via Tempofeng

隨後我又在Twitter上看到前輩Ingramchen講了一句也很有道理的話:

成功的脈絡,不就是一連串的失敗.

我應該是很少思考所謂成功的脈絡,但我知道我失敗過很多次,然後我學會簡單的事情每天都做就不簡單,如果能持之以恆把某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最好,或許就是一種成功?

能夠因為Inside Salon 這個小小的活動,讓我多認識了幾位很不錯的創業前輩,真的是很棒。而且,我身為Inside 的一份子,能夠在我們舉辦這個活動後,看到前輩們後續的討論,收穫也很大。

成功的脈絡一文,第一次閱讀時,我最有感觸的其實只有一個字: happyweb,因為我當年曾經參加過一次的happyweb,當時的主講人之一就是Tempo ,試著在網絡上搜尋一下那到底是哪一年發生的事情,結果才發現我自己當年有寫過一篇文章「HappyWeb 10感想(技術創業)」記錄當時的感觸,摘錄幾個重點:

Tempo的經驗分享讓我有許多省思。倘若未來走上技術創業這條路,必須事先認真問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若我自己本身是個很嫩的技術人,走這條路除了失敗的機率大增之外,也很難有能力去駕馭一個團隊或一間小公司

當時的我對於技術創業四個簡簡單單的字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對於會寫軟件的人來說,所謂的技術創業,基本上就是依賴計算機裡面那些程序代碼堆積出來的一種創業形式。一直以來,我對於信息技術的認知都是「信息技術是我實現想法的工具」,我們最終要成就的事情不會只是依賴信息技術就能打造出來的軟件那麼簡單;我常常會說,技術對我們來說是最不重要的,但另一方面,那是因為,技術對我們來說太基本了,就像要蓋廠房才能開生產線賺錢一樣,要網絡創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術也是很基本的。

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有可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失敗的機會降低

此外,Tempo講了一句讓我印像很深刻的話:「用成功解釋成功,是失敗的開始」,因此不妨看看那些失敗者有何共同之處,避開失敗因素或許能離成功更近一點

最後這個用成功解釋成功,明確一點說應該是「用別人的成功來解釋自己應該如何成功,是失敗的開始」。我很感謝Tempo 當初的演講分享了這句多年來我一直記在心裡的一句話,這句話對我來說有兩個影響:

  1. 我認為成功是沒有脈絡的,而且別人也沒辦法教會我怎麼成功。何況,這個時代變化這麼快,誰知道明天會怎樣呢?:p
  2. 我也沒有很想要追求所謂世俗定義的成功,我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成功是別人用來解釋騙人用的啊XD

此外,我還認為,對於創業的人來說,永遠沒有所謂的成功,永遠都會想要更好、永遠都會發現新的問題、永遠都不會滿足,所以,追求成功,也沒有意義。

不過,我想,儘管成功沒有脈絡,但從上面這些事情,我覺得「分享」這件事情是最寶貴的:

  • Happyweb 是網絡創業前輩們分享寶貴經驗的好活動
  • Inside Salon 是Richard Tsai 無私分享UCD、日本LINE app 團隊無私分享全球營銷經驗的好活動,還有所有網絡創業家交流、分享的活動
  • Inside Salon 結束後,Tempo、Schee 還有其他幾位前輩都各自分享了很多看法,啟發了我這樣的晚輩,讓我可以得到更多的看法,讓我可以修正,或是更加確信自己的做事方法、思維
  • Inside 本身就是從幾個宅男開始分享自己的看法、觀點開始的一個部落格,我們透過一些形式來引發更多的分享,例如我們的部落格留言經常是臥虎藏龍,很多網友都非常專業,讓我們經常能學習到新知
  • Inside引發更多分享的方式之一,就是我們最近剛推出的新服務Inside ASK,上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手出現來回答問題
  • 下禮拜有一個我在四年前也參加過的活動: Happy Designer,也是許多網絡人在台上分享一些經驗的好活動

我相信,透過這些分享,很多寶貴的經驗得以被透過某種形式流傳到更厲害的人身上,最終得以創造出某些人的成功(至於是世俗認定的成功,還是我們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相信,那些所謂成功的人,也不是出生就等著成功的:p

最後,還是引用一段這次NHN Japan 來Inside Salon 演講,其中一張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投影片的內容:

偉大的時代有我們的存在,即使不是矽谷製造也能鏖戰世界,碌碌無為地在這偉大的時代中度過,還是挑戰著前進呢?只有挑戰才能看到成功的光芒

即使不是矽谷製造也能鏖戰世界,只有挑戰才能看到成功的光芒

補充:

1.前輩Tempo隨後又發表了成功的脈絡(2),更進一步的表達了他的想法:

我心中的成功的脈絡基本上就是一條“ 某個類型公司的成長軌跡 “,而這個不是個模糊的故事轉折而已,而是一些“ 數據 ”堆積出來的路徑.如台灣的在線遊戲公司我覺得就有這條路徑,遊戲公司如果代理了一款遊戲有多少同上, ARPU多少,大概就可以推算自己可以賺多少錢,然後推一兩款以上的遊戲成功了,就可以看看準備找承銷商,我覺得這樣就是一個比較明確的路徑.

參加聚會的我們平常談的就只有像是“熱情”, “做你喜歡的”, “做用戶喜歡的產品”, “Pivot”, “Lean Startup”, 這類的想法, 而沒有甚麼背後的數字來支持著我們的產業, 做出了產品大家也多是鼓勵, 數據也只能交換PV, unique users 這類vanity matrics. 而說實在, 沒有benchmark 的數據, 就沒有辦法驗證我們到底跟別人比做的到底如何, 只能繼續在自我摸索, 只能等著某天暴紅.

很感謝Tempo 這篇文章更進一步的闡釋了他的想法,我想,如果是這樣的脈絡,我是非常認同、也正在追尋的,也就是Tempo 原文網址中的The Road to Success。

2. Schee也另外發表了「醞釀第二次成功」一文。

 本文轉載自Inside轉載網站
TechNow 當代科技

隨機商業新聞

Addi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