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2021年就以休閒鬼太郎打頭陣!新年限定的「新年扭蛋」「2021福袋」等新年活動一齊開跑!   深入一探《終極警探》的中富大樓,現於《現代戰域™》推出   在全新的《Sackboy: A Big Adventure》針織競速破關挑戰中試試自己的技能和反應能力   OLED版Nintendo Switch10月8日發售!可直連LAN線!也有新出白色!   歡迎來到《虹彩六號:撤離禁區》的世界   跟隨最新《Solar Ash》實機遊玩影片進入極空之旅探險   今日起登陸PS4的《經典回歸 魔界村》會怎麼呈現協力模式?   PS5 四月更新推出新的儲存空間選項和社交功能 

請教專家必須「私下請教」比較準,不要在公眾場合問?

商業
今日忙碌,引用一個有趣研究。這週在富比士網站上看到這一篇(另一篇請見此),刊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學術期刊,並不是講行銷也不是什麼心理學,它在講「專家的正確請教方法」 怎麼請教專家,才會得到最棒的指導? 這研究告訴我們,若要向「專家」請教,麻煩請想辦法私下和他「一對一」的請教,而不要在公眾場合請教。 為什麼? 一群學者做了實驗,竟然發現,專家在私下一對一請教時,所給你的建議是比較「真實」的,而當大庭廣眾之下的「大家一起請教」時,專家說的話,有時會是不真實的。 學者先讓實驗者看一張由900顆黑點與白點組成的紙張,實驗者看不到整張紙,只能猜猜看這張紙上900顆點中有幾顆是黑的,猜得愈靠近真正數字的就能拿獎品。這時候有另外一批人可以看到整張紙有幾顆黑點,他們被請來當「專家」,和實驗者暗示黑點總數,如果實驗者猜超過了(也就是猜「錯」了),「專家」可以拿獎金!我不確定這樣怪異的實驗真的有效嗎,不過,到最後,學者赫然得到了驚喜的結果── 當「專家」是對一群人指導,實驗者會因而超出很多。但如果專家是「一對一」,則實驗者猜得要「準」得多。 學者認為,當專家在大庭廣眾下,由於和任何人都沒有特別的關係,因此專家可能就會順著他/她自己最有益、或最方便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沒有辦法站在任何一個個人的角度「幫他想」,缺了「empathy」,於是專家所提出來的建議,可能不會是最好的。 反之,如果有機會和此專家「一對一」,則效果要好得多。此實驗還發現,如果專家還知道你的名字、認識你?那麼,效果會好更多!這是因為,該專家若能更深一層再更認識你,甚至還知道你的名字、你的背景、你的故事,那專家更容易自然而然的站在你的角度去想事情,比較容易跳出他的本位或他的利益關係,很認真的當一個專家好好的診斷你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老婆生小孩前都要一起去上「媽媽教室」,我們都問當場的醫師好多問題,當時就發現,那些在台上演講的醫師,回答我們的問題,可以將我們原本醫師診間講都「推翻」掉,好像什麼的答案都是:「他們講的『不一定』是那樣……。」醫師推翻醫師,我們當場傻眼,不知道該是什麼才好。 或許,以後若出現這情形,永遠都要相信那個「一對一」的專家,而不是那個大庭廣眾的專家! 不過,我可以理解到,這種專家公開讓人問問題,無論是「一對一」或是「大庭廣眾」的問答,都是非常辛苦的!看看信箱裡曾經有人寄來的信,大部份是沒辦法回的;有時很勉強的回了一封,對方繼續對話,但我沒辦法再回下一封。我了解到這種「不回」的動作一定讓人不悅,尤其是讓問問題的人不悅,但我剛好就是這種不喜歡回信型的;有趣的是我的文章範圍很廣,除了網路行銷、創業等等,甚至還曾經收到婚姻問題的信件,不知怎麼回! 應該是很願意設身處地的去為一個case好好的思考,但沒辦法去幫好多個、好多個來信來思考,儘管知道這些信件都是很重要的,就是沒辦法服務。我一度對這些積壓已久的「未回答問題」感到害怕,怕哪天會出問題,後來看開了,我將自己的生活框起來,拒絕當一個公眾人物,並沒有什麼錯,要罵我不回信的就罵吧。 年底前,打算進行一些個人多年經驗的收集,並沒有要出成一本書,希望是比書還要更有意義的作品,算是這段「Mr.6」體驗的紀錄歷程。到時候沒有什麼一對一或是大庭廣眾的問題,我將抱著最真實的堅持將所有你想知道、你想一起體驗的細節全部通通都帶給你,請期待! (圖片來源:Adrian Sevitz) 轉載網站
TechNow 當代科技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