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Jobs 生前曾經說過,他並不覺得現今 iOS 與 Android 的爭奪戰和 1980 年代 Apple 公司對抗比爾蓋茲領導的微軟性質相同。但可能只有 Jobs 本人才這樣想,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兩場 Apple 史上的重要戰役在許多方面其實有很高的相似性。這個現象該怎麼解釋呢?Apple 又該如何從過往經驗裡學習掌握下一步的領導先機?
Fred Vogelstein 現任《Wired》作者,也曾經為《Fortune Magazine》 專門報導矽谷生態,他近日即將出版一本關於 Apple 與 Google 之爭的書《Dogfight: How Apple and Google Went to War and Started a Revolution》,本文節錄書中段落,就且聽他如何將 Apple 兩場重要戰役分解清楚!
- 19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連帶電腦作業系統也進入戰國時代
Microsoft 以廣泛的使用者支持度,歡喜拔得頭籌,Microsoft 相較於當時的蘋果電腦而言,擁有更多的程式選擇,也因此贏得大多數使用者的買單。
一旦顧客在特定的電腦作業系統上已經生根扎地了,那就很難再跳槽到另外一個全新作業系統,這完全是一種習慣問題,加上隨著越來越多人用著 PC 電腦,Windows 系統就自然而然的變成大家的首選,使得別的電腦作業系統很難再殺出一條生路來。
這不是一種盲從現象,而是一種經過理性的考量,若是大家都使用同個系統,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使用 Windows 電腦就代表方便(撇開 win 7 或是 win8 某些讓人覺得卡手卡腳的設計不說),今天在這台電腦上可以做這個工作、換了另一台還是可以繼續做。即使現在大部分應用程式及功能可以 PC、MAC 通用,但在某些部分總還是有些不相通之處。(而目前台灣某部分的民眾因為潮流而選擇 MAC 電腦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第二次作業系統大戰,Apple 搶先開戰、搶下灘頭
經過了電腦作業系統的爭霸戰後,Apple 公司暫時以一分落後,緊接著 Android 和 iPhone 開始另打出一段作業系統拉鋸戰,而此段鬥爭非常簡單,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勝者為王。
贏家可以掌握 75% 的市場以及利潤,而輸家只好默默自個兒再瓜分剩下的 25%。iPhone 以創新的手機科技概念、極度吸睛方便的 App 在這個回合取得勝利,Android 系統慢蘋果好幾步,只好默默吞下苦果。
Android 系統在 2010 年時的財報仍然慘不忍睹,他的 App 商店雜亂無章,而 App 開發人也無法從中獲利,Apple 早他三年起步使得安卓簡直敗的無地自容。Apple 此役不但贏在佔據市場,還賣了六億支 iPhone、20 萬個 App,並且創造了一個兩年內收入一兆的開發者平台,成為智慧型手機界裡名副其實的巨獸。
但相較於 Apple 獨自生產 iPhone ,Android 系統因為任何一家手機製造商都可以生產使用,所以規模擴張的很快速。而且 Google 統整好自家的 App 商店也僅是時間的問題。在 2010 年尾,安卓系統的使用戶已經和 iOS 系統使用戶差不多。
- Apple 龍椅不穩,挑戰四伏
天底下沒有永遠的贏家,Apple 就算居龍頭寶座,但也得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 Android 執行長 Andy Rubin 並不是靠著使 iPhone 的使用者跳槽才累積到如今這般人數,相反地,現在世界上仍然還有許多人正從傳統手機過渡到智慧型手機,Android 瞄準了這一股人潮當做他們的潛在客戶。
《TO》編按:
時至今日,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Gartner 2013 年第二季的統計,Android 佔了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 79%、iOS 佔了 14.2%。
Android 讓各家手機製造商使用 Android 作業系統,也因此有機海戰術的優勢,同時也滿足高、中、低街的市場需求,也因此市佔率能夠急速爬升。
所以現在論最終輸贏都還言之過早,早期 Microsoft 對 Apple 是絕對性的勝利,而現在 Apple 對 Android 之戰,誰也能太早開始沾沾自喜。現今軟體開發人員的技術比 1980 年代少了不少限制,也因此早期 Microsoft 所佔的系統優勢如今並不那麼明顯,App 可以跨兩種作業系統的也不少。
而且以前一台電腦要 3000 美金,一套軟體要 50 美金,但是現在 App 的售價只要以前的十分之一。加上現在各方資金不斷的源源湧進開發市場,不但使競爭激烈,也拓展大眾選擇的空間。
- 微軟獨佔市場的經驗,讓人人都有稱霸的美夢,不願合作
Google 和 Apple 其實一直都知道,如果兩方今天願意和解,讓雙方系統互相和平共存,這絕對會名留科技史。過去微軟於電腦系統時代所留下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吸引足夠多的使用者,自然會形成一股強大吸引把所有人都網羅進去。Google 和 Apple 兩大山頭幾乎佔有全部的市場,如果合作,那就會真正成為市場上的托拉斯。
這類的例子其實層出不窮,眾多的科技業其實都志在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強力吸引力。
Steve Jobs 當年就是靠著音樂播放器 iPod 搶贏市場大餅,Google 也是靠著廣大支持,擠走 Yahoo 登上搜尋引擎霸主的地位。Google 搜尋引擎強大快速的搜尋功能,結合網路資訊甚至是搜尋廣告等等,讓人們開始有強烈依賴性,不管有什麼問題都會說「等等,我 Google 一下。」
eBay 在網路購物這塊也是遵循此模式,藉著讓買家賣家可以順暢的溝通以及給予評價,就演變成一種具有自我管理性質的網路商城,等待網路秩序和名聲建立起來後,就變成大家能夠安心使用的網路交易平台,接著無限的巡迴擴大,使用者自然會將 eBay 當成最便利的電子商務平台。
Facebook 這個數一數二的社群網站絕對也可以拿來當成一個好例子,除了更先進的科技當做背景,臉書也提供人性化的眾多服務,讓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可以和臉書緊密結合。只要臉書變得普及,越多的資訊就會在上面流通,在科技的時代,誰掌握大量資訊就是掌握了力量,其他社群媒體只能靠邊站,若是周邊朋友都在用臉書交流,相信不會友人死守著非臉書的社群軟體不放。
智慧型裝置系統的競爭還沒告一段落,不過以長遠趨勢看來,Google 和 Apple 很可能可以和平共存,並且利用合作關係,為兩家公司帶來龐大利潤與創新。不過有鑑於科技業內激烈競爭的歷史傳統來看,兩大龍頭仍然想要互爭輸贏,好像非得爭個你長我短似的。
「這就像 3、40 年前電纜與電話兩個勢力的競爭情況一樣,每個集團,不管是 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 都想辦法在自己領域內壟斷所有優勢。」長期擔任 Apple 高階主管、Palm 企業前總裁 Jon Rubinstein 這麼說道。由於這事關重大,一步都錯不得,因此不論是 Google 或是 Apple 短期內都沒有放下自己當老大的心態,不願意首先釋出善意何解。
由文中可見,作者認為,只要掌握市場壟斷權,那麼自然生意就會源源不絕。既然幾十年前 Microsoft 就是贏在取得幾乎所有市場的支持度,那麼 Google 和 Apple 今日在爭的,不也是相同事情嗎?
Apple 雖然如今在市面上算是展露鋒頭,不過作者也指出如今的勝利並不一定永久,Apple 若真的有吸取 Microsoft 的教訓,就應該著眼於如何穩定市場的佔有率,並且確保支持者不會隨時看到新產品就倒戈。最後文末也提出兩大龍頭有攜手合作的那一天,那麼不但達成兩大品牌的合作,對於市場的掌握率也能大大提昇。
本文節取自於《Dogfight: How Apple and Google Went to War and Started a Revolution》 ( November 12上市).
(資料來源:Wired;圖片來源:MrGuyTsur,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