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全新顏色的DualSense無線控制器將於下個月推出,緊接著是新的PS5主機護蓋   偶像企劃SHINE POST重大發表活動報告!石原明広製作人訪問!   《Super Animal Royale》本年稍後將為PS4和PS5帶來超萌大亂鬥   兩款新色 DualSense 無線控制器自下個月起發售   【TGS2021】KONAMI展位試玩睽違10年的最新作《實況野球君口袋版R》!   PS Blog 2021年度遊戲:得獎名單   以FF7作為舞台的手機大逃殺遊戲「FINAL FANTASY VII THE FIRST SOLDIER」開始接受事前登錄!   不擇手段地將業務臻至完美!「Good Job!」於Nintendo Switch試玩同樂會登場! 

從來沒有任何科技有如此大影響力!看行動裝置把世界搞得翻天覆地

商業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已經讓電子科技產業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推出的五年內,裝載 Android 的第 10 億台行動裝置已經啟動了。

多年關注行動裝置產業的分析師 Horace Dediu 表示,從來沒有任何科技曾經如此快速的吸引如此大量的使用者。這張由《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所編繪的圖表清楚的證明了 Horace 的論點,並點出行動裝置與傳統電子產業不同的現況與前景。

這張圖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討論:

  • 弟一部分:行動策略的快速崛起

首先,最上面大張的圖表以座標軸標示出各項產品的推行時間與使用者人數的對應圖。從這張圖表中可以得出一個很直觀的解釋:越是接近圖表上端角落的公司,越是屬於勝利組,也就是 Android、Facebook、與 iOS;相反地,越是下方的角落則是人生失敗組,而很不幸的,PC 產業正不偏不倚的坐落在這個角角最底層的位置 。

從勝利組與非勝利組的產品性質來看,能夠發現在激烈的競爭中,以打行動戰爭的 Android 與 iOS 遙遙領先,在推出 6 年內即利用行動裝置吸引了廣大的使用群眾。而從電腦端崛起的 Facebook,由於在行動裝置興起時巧妙的將行動網路與原有的社群平台結合,除了增加了使用者的參與程度外,在 2012 年時,其行動端使用時數已經超過了網頁端,亦穩立於勝利者之列。

反觀失敗者之列則以傳統、非行動的電子產品為大宗。除 PC 外,遊戲機 XBOX、PS3、Wii 等過去大家所熟悉的電子產品雖然發行好些年,但所擁有的使用者人數卻陷入泥沼。由此可見,相較於行動裝置策略,傳統的家用電子產品思維在現在的市場上已經落入劣勢。

然而行動策略也並非能醫百病的萬靈丹,由圖可見,主打行動裝置的 Sybian、Windows Mobile、與 BlackBerry 也都敬陪末座。它們都曾一度是行動裝置領域非常先驅的領導者,但由於無法持續提供消費者夠好的使用經驗,因此始終無法殺出重圍。

再看看現今打得火熱的 Android 與 iOS。根據上圖,Android 在 5 年內吸引了 10 億的使用者,而 iOS 則花了近 6 年的時間吸引了 7 億的使用者。可以說 Android 比 iOS 更加快速的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

若加入產品價格、品質、性能等考量,一說認為,這說明了 Android 裝置所提供的性價比終究是大眾普遍較能夠接受的。然而另一說認為,在 iOS 裝置的定價通常是 Android 裝置的 2-4 倍的前提下,iOS 的使用人數還能是 Android 的 70%,這說明了在一般情況下,iOS 裝置還是較 Android 裝置更有吸引力。

  • 第二部分:行動裝置與 PC 的交叉路口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左下角的圖表顯示,雖然行動裝置(以 Android 與 iOS 為例)在近年來呈現強勁的成長,但其對 PC 銷量卻並無特別顯著的負面影響。

由此可知,消費者對於個人電腦仍有一定量的需求是其他行動裝置無法替代的,只不過其汰換率沒行動裝置那麼快速、也不是人人皆需一台。看到這裡,前幾日因 Acer 業績表現欠佳、CEO 下台而一陣譁然、感到台灣前途茫茫的我們,或許可以稍稍放心,PC 市場的縮水可能並無想像中的悲觀。

  • 第三部分:智慧型手機的現有市場以及潛在市場價值

最後,右下角的長條圖顯示出各國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佔整體手機使用者的比例。從那一塊塊的白色長條中不難看出,智慧型手機仍有相當大的潛在市場,畢竟還是有人用的是功能手機。

在多數的國家裡,功能手機轉換為智慧型手機的升級過程才正要開始。以目前擁有最大手機市場的中國而言,僅 34% 使用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印度則僅 13% 手機持有者使用智慧型手機。因此,行動裝置系統 Android 與 iOS 不僅在舊有的電子產業版圖中翻天覆地了一番,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更是廣大。

然而,這些龐大的使用者數據的背後,真的只是受到行動裝置的「產品優異」而驅動的嗎?還是這些巨大的數字僅是意味著「全球化」正疾速的發生?

當一台智慧型手機上市時,它能夠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接觸到美洲、歐洲、亞洲、甚至非洲的消費者。全球化是不是才是造就驚人銷售數字的最大推手?有些人認為,如果一台微波爐是在去年被發明出來,而非 40、50 年代,它也很可能將會擁有 iPhone 一樣龐大的銷量,你認為呢?

(資料、圖片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Pure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