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2 月,《TIME》雜誌選出 2013 十大風雲人物,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監聽風暴的前美國國安局(NSA)雇員正名列其中。
「揭密者」、「吹哨者」、「黑暗先知」,外界替這位做出今年最驚人的偷竊案的 Edward Snowden 冠上多個封號,向全球揭示這位 30 歲的電腦奇才紕漏美國國安局非法監聽的行動已揭開資訊時代背後的黑暗內幕,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將隨時引燃革命之火。
目前正接受俄羅斯政府提供政治庇護的 Snowden,23 日(莫斯科當地時間)在沒有手機或電腦可能的監控管道下,與《華盛頓郵報》記者面對面,展開了長達 2 天又 14 小時的馬拉松訪談,暢談紕漏國安局監控專案「稜鏡計畫」(PRISM)的心路歷程。他在訪談中表示,以個人成就而言,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我早就贏了。我孤注一擲揭露政府非法監聽的資訊,目的就是想向世界發出個警訊。我這一路走來所做的一切,無意要改變社會,而是給社會一個機會決定是否該有所改變,讓人們決定應該如何被治理。」
促使 Snowden 甘願放棄家庭、自由、女友等所有的一切,做出揭露機密的違法行為,只為揭開資訊時代背後的黑幕以喚起人民的民主意志,這動機到底是什麼?Snowden 在訪談中談到,在他還是做為國安局承包商的時候,他深信在那個看似和平的機密電腦網路內部,其實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事情,這黑幕後竟然是個用來蒐集普遍美國公民的大量資訊以做為預防措施的地方,是個美國法律和政策都沒有意識到美國以外的人可能有機會操控其內部隱私,是個他深信在這以民主國家著稱的美國所強調的基本自由「說話權、思想權、生存權、創作權、自由交友權」都已遭受威脅。
這對現今,資料數據所扮演的權力逐漸增強的資訊時代而言,無疑是一關鍵性的批判和反思,維基解密的創辦人 Julian Assange 主張:「美國國安局的大規模非法監控已非只有少部分專家知曉,現在公眾已經漸漸察覺,他成為眾所皆知的事實了。」如果我們將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比喻為新型分享經濟的吹笛手,那麼 Snowden 就是資訊時代的末日預言家。
- 美國隱身在黑暗帷幕後監控人民,但多數人毫不自知,也不曾想過該怎麼面對
從過去到現在,美國國安局一直自滿於自己不若獨裁政權下嚴密監控人民生活的情報局,而且一直以來所收集有關美國人民方面的相關情報,也遠比能力範圍所及的還少,此次 Snowden 揭發的美國監控專案「稜鏡計畫」,至少從 1970 年開始就受制於嚴格且經定期審核的審查系統,以及用來約束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檢查美國人民情報數據的繁雜規定。
以一般規則來說,美國情報監視法庭的指令仍意味著有權來檢查美國人民的通話和信件內容。的確,就 Snowden 所紕漏的資料數據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正在進行的計畫是違法的,至少目前為止在某個層面來看是受到任一法院的認可,而且部分計畫還已經經過政府的指示和同意。
然而就法院在加強監控計畫的判例檢索和簡報上,一直以來都是最高機密,而且在技術繁雜的層面上,其相關計畫都仍維持非透明化,Snowden 相信這樣一套檢查標準應要攤在陽光之下,經過多番公開辯論和透明的法院訴訟程序,因此,經過內心一番掙扎,Snowden 決意向曾經揭露美國五角大廈越戰檔案和布希政府未經許可的竊聽計畫的 Daniel Ellsberg 看齊,成為國安局成立這 60 年來的揭密者,以公然反抗美國政府和他對國安局所立下的《機密資訊不揭露協議條款》,以展示對「美國憲法之忠誠」,他在給《TIME》雜誌的 Emil 中寫道:「我們所畏懼的並不是監控計畫的發生,而是多數人民處在監控的環境氛圍中卻仍不自知。」
在 Snowden 揭密之時,美國人民不只仍被蒙在鼓裡,還被自己政府的行動所誤導,就如美國 2001 年的愛國者法案(使用適當之手段來阻止或避免恐怖主義以團結並強化美國的法律)一般,以受美國司法多數陪審團傳訊之名,行蒐集美國人民電話紀錄之實。
在一場 2012 年的演講中,國安局局長 Alexander 以一句「我們並沒有握有美國公民的任何資料數據」此番論述來明顯合理化一個不尋常的字詞--「握有」,幾個月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James Clapper 在一場公開的會議上如此告訴美國國會議員,國安局並沒有「蒐集」與上百萬美國公民相關的任何數據,然而在 Snowden 揭密文件爆發後,Clapper 反而跳出來為其「明顯錯誤的」回應道歉,他辯解道:「當有人對我說蒐集一詞時,他背後可能要特定且相對不同的意義。」
自 Snowden 投下這驚人的揭密彈後,國安局、情報局官員現在都被強迫參與公開辯論,美國總統 Obama 批准對上千頁的文件以非機密文件處理,但現任跟前任幾位政府官員對此卻持保留的態度,他們認為 Snowden 所選擇的洩密文件將會對他的國家合法利益造成明顯的傷害,美國國家反恐主義中心局長 Matthew Olson 警告,做為對 Snowden 洩密文件的回覆,蓋達組織和相關恐怖主義團體將會企圖改變他們的作戰策略予以回報。
Snowden 強調,他並沒有下載任何會危及情報局官員的資訊,或是讓出任何消息或特定的方針給美國外部敵對者,但顯然他的揭露也不僅限於除去對單純美國公民下的大量監控。
- 訊息網路建構出我們的生活樣貌,而美國國安局每年花 526 億美元蒐集這一切
隨著電報和收音機的問世,電子監視才剛起步時,人們仍然仰賴紙筆記錄,而現今的科技,例如光纖,讓人類能在一天內透過處理大批資訊。推陳出新的科技為人類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大眾的生活習慣。
在十九世紀,人們鮮少使用電子信號傳遞或處理資訊;但在現代,電腦與人類生活卻是密不可分的存在。
從生活中舉例,你口袋裡的手機記錄你曾到過的地方;從你的電子信箱、聊天記錄、簡訊等,便可窺知你的社交生活;信用卡紀錄則透露你的消費習慣和品味;悠遊卡記錄你在城市的足跡,甚至連你瀏覽過的網頁記錄都會被 Google 儲存九個月,這些資料揭示你深沈的渴望,那些你未曾向朋友或情人透漏過的秘密。
還不只如此,新興的科技將會進一步強化訊息網絡,例如,可穿戴式電腦裝置會幫使用者監控血壓、網絡監視攝像機與人臉辨識系統結合、智慧型感測器記錄你的夜間用電量。其他零售商,像是 Nordstrom 和 Apple 使用最新的科技,透過手機偵測消費者每次在店內徘徊逗留的時間。
訊息網絡相關的科技不勝枚舉,而另一方面,海量資料在企業眼中充滿商機,解讀 Snowden 揭密文件的資安專家 Bruce Schneier 表示:「掌握資訊是一種網路商業模式。」
Snowden 在揭發中紕漏,美國自 2001 年 911 事件後建立相當龐大的情報網絡,國安局年預算高達 526 億元,並擁有超過三萬名僱員。
當 911 的議題持續延燒,國安局重新整頓內部,並將矛頭指向國內的資訊流動,於是國安局將目標放大到人民全體,在民眾犯罪前,就能夠追蹤一切個人行為軌跡的歷史紀錄。根據 Snowden 解密國安局的資料顯示,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掌握全球網絡並處理成千上萬筆的資料。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區建立起新的資料庫,國安局的數據中心每天得花 170 萬加侖的水(相當 640 萬公升)來冷卻因運算而過熱的電腦。
而自 2006 年來,美國政府持續搜集全美的電話通聯紀錄,同樣地也曾搜集網路上相似的訊息。每天約莫 50 億筆資料流入系統,來追蹤美國境內的外籍人士,他們的手機定位追蹤資訊都能重現日常生活的軌跡,哪怕你關起房門開密會,都能找出開會地點。
此外,另一項 Snowden 解密資料預估,2002 年 99% 全球網路寬頻資訊和 2003 年 33% 全球通聯「剛好」都會經過美國,無論與電信或網路公司合作與否,這樣的巧合讓美國能直接轉錄這些資料。
不只如此,國安局還會駭進海底電纜和衛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透過美國公司在海外的雲端伺服器,例如 Google 和 Yahoo 等,吸取包括個人郵件的聯絡人名單到 Yahoo 即時通或臉書的即時訊息。另外也有名為 Dishfire 的計畫,搜羅了數年以來自全球的簡訊,Tracfin 計畫的資訊庫記錄每筆信用卡消費。
Snowden 指出,2007 年國安局定義出:「高效能的電腦系統必須得從海量資訊中取得有用情報、解開加密檔案,並直搗電腦主控,因為在資訊時代,管控和蒐集資訊是相當重要的。」
國安局並不是第一個大量搜集資訊的部門,只是相對而言他們做得比較好,搜集的資訊規模是現今最龐大的。一名連任的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和俄羅斯同樣也有類似的監控設施,幾乎世界上的獨裁政權都從開放市場上購買到這樣的科技配備。
例如,當 2011 年推翻利比亞狂人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的聲勢漸大,法國公司 Amesys 協助獨裁政府大量搜集人民的網路訊息,利比亞激進份子得加密 email 才能寄信或在臉書上留下訊息。如同之後維基解密的檔案開頭寫著:「從政府合法監聽到大規模滲透監視。」
- 公民的隱私是極為重要的人權,就像言論權、著作權那般重要,但卻被遺留在黑暗的角落
資訊公開化後觸發許多問題:關於大規模監視人民資訊,民主政府和集權者有什麼不同?隱私保護是不可侵的人權還是政府不在此限?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真能夠在下個危機到來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嗎?就連歐巴馬都對 Snowden 窮追不捨,渴望將他逮捕入獄,他表示:「這樣的結果對美國民主的健全比較好。」
在 12 月稍早,Snowden 與《TIME》雜誌透過 email 的訪談中,Snowden 也對隱私保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有些美國公民將他的行為視為不可取,但他相信,公民的隱私是一項普世公認的人權,而大規模的監聽活動是 20 世紀該是被遺留在黑暗角落的垃圾。
他主張:「國家安全局當然不是前東德國家安全局(Stasi),但必須記住的是,安全情治機構對社會的危險,並不在於他們會把我們整體帶往暗處,而在政策漸漸轉移,最後讓人接受為了達到必要目,而在行動上便宜行事。」Snowden 希望揭露機密能迫使 5 個公民群體重新思考未來的道路:大眾、科技社群、美國法院、國會和行政部門。「總統或能用公眾有知的權利,一方面改革監控計畫以符合合理的標準,一方面指示國安局開發出新的全球技術標準,能執行端對端的傳輸安全,藉此確保不只是美國不會不當監控個別公民,而且別國政府也不會。」
至於像他一樣的科技人員,Snowden 指出,每個政治問題,都能以科技解答。
國安局曾有個 Bullrun 計畫,每年花費 2 億 5 千萬美元,以對付「美國和外國資訊科技業者,以秘密影響或操作他們的商品設計」,讓加密通訊有後門可窺視。
雖然這麼做有正當理由,但 Snowden 認為,公民有權利創造不被破解的加密軟體,「總而言之,如果同意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原則,你就會同意加密。它只是密碼。反對加密,可以類比為反對詩或畫中所蘊含的意義。」 Snowden 提及的若干議題,其核心都跟判斷有關。
- Snowden 把國安局文件流露出去,會對美國造成損害?那對人權帶來好處的部分呢?
6 月底時,Snowden 曾預約了俄羅斯航空一班從莫斯科飛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班機的靠窗座位,編號 17A,然而他最終卻沒有登機。
當 Snowden 抵達香港時,他接受了香港《南華早報》的採訪,並給予他們有關國安局監視中國多所大學一事的機密文件,而此次揭密也挫敗了美國欲使中國難堪,並進而使其減少為了撼動美國地位的工業間諜活動之意圖。此外,根據德國媒體《明鏡週刊》引述 Snowden 提供的機密文件報導,詳細地指出英國間諜是如何與美國聯手入侵社交網站 LinkedIn,並建立假冒的頁面,藉此向國外電信公司的電腦植入惡意軟件來監視他們訊息。其他幾份相關報導,則是詳述美國國安局監視一些在傳統上常是間諜行動首要目標的人物,像是政治人物以及各國首腦。
美國國安局局長 Alexander 對 Snowden 揭密事件表示:「這些機密正被以一個會對國土安全局以及我們國家造成極大損害的方式透露出去,同時這也嚴重的損害了我國工業。」
美國科技、電信業界,一部分業者與國安局有著長期合作的紀錄,而這次的揭密事件也因而使得他們的同業遭受池魚之殃,他們一方面急於向國外客戶保證他們的隱私不會受到侵犯,同時也再次提高他們系統的安全等級。
於 12 月時,美國八大科技業龍頭,包括 Apple、Yahoo、Google 等聯合向美國政府發起請願,希望美國國安局能夠對監聽政策進行改革。
印度政府目前計劃在官方通信中禁止美國企業提供的電子郵件服務,原因是這些郵件服務的伺服器大部分都在美國境內,政府因而對於許多重要數據的保密性感到擔憂,而印度如果真的將此舉付諸實行,這估計會對美國新興的雲端運算產業帶來約莫 1800 億的損失。Cisco 系統公司(全球主要的網路設備廠商之一)的總裁 Robert Lloyd 表示:「由於這次的監控事件,使得許多買家在決定是否使用思科的設備時變得猶豫了。」
在俄羅斯,Snowden 並未對已揭密的事件做出解釋,他表示自己曾嘗試去規劃自己的行動,以確保自己不會是最終決定這些機密文件是否公開的裁決者。
他還說道:「事件曝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超出自身預期,而自己之所以把機密檔交給記者,是不希望自身的偏見影響到自己對於各機密事件公開與否的決斷。」
- 重視使用科技產品的隱私問題,56% 青壯年人認為 Snowden 做了「對的事」
根據民意調查的結果,美國民眾對於 Snowden 事件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與意見上的分歧。對於 Snowden 目前揭密的事件,大部分美國民眾感到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然而還是有一部分的民眾認為為了打擊恐怖主義,犧牲大部分的隱私權還是可以接受的。
民眾對於 Snowden 事件的看法隨著年齡層的不同有著顯著的差異,根據 ABC 世界新聞以及華盛頓郵報 11 月的民意調查,18 至 30 歲接受調查的民眾只有 35% 認為 Snowden 應該被判刑,然而在 30 及 30 歲以上年齡層的民眾則高達 57%;而 56% 的青壯年認為 Snowden 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然而只有 32% 的年長者認為他是對的。這種因年齡層所出現的意見分歧跟年輕族群對於科技產品的接受度較高有關,因為相較於年長者,他們更會注意到科技產品使用時隱私上的問題。
- 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Snowden 仍不害怕,該害怕的是「人民知道這非法情事後仍選擇當旁觀者,無動於衷、不想改變」
接下來的幾個月甚或幾年,Snowden 的命運終將被定奪,雖然還不確定他在俄羅斯的政治庇護是否會持續,但能保證的是,Snowden 背後不只有來自國外的經濟支援,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律師團的支持,持續說服其它政治庇護申請,同時等待來自美國當局協商談判的提議。現在即便美國司法部保證不會對 Snowden 執行死刑處分,但也不能保證有其他處分的可能。
Snowden,這位放棄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行動者,理解監控科技給予國家提升內部人民向外防衛的背後,卻讓人民隱私無所遁形,「政府因而可藉此剝奪人們的自由或生命」,因此,儘管遭受各界的批評和同事及上司的不諒解,Snowden 仍淡然以對,畢竟打從一開始選擇揭密給媒體時,就下定決心,「我只是背叛了政府,選擇與人民站在一起。」Snowden 的揭密只是手段之一,背後真正的喚醒的是人民內心的猛獸,往後,人民將會開始選擇起身挑戰不義,對工作的信念產生質疑。
對 Snowden 而言,害怕的不是未知的命運和未來,而是人民知道這非法情事後仍選擇當旁觀者,無動於衷、不想改變,「這才是我應該懼怕的。」
(資料來源:TIME、The Washington Post;圖片來源:PM Cheung,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