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11月優惠進駐PlayStation Store   LeSportsac×Pokémon再度推出聯名系列並於11月17日(三)日本開賣!   第27回TETRIS王者盃「瑪利歐派對 超級巨星合作祭!」舉辦決定!   PlayStation獨立遊戲優惠活動於PlayStation Store隆重登場   「RTA in Japan Summer 2021」於8月11日開幕!挑戰最快通關!   「工作細胞」與「工作細胞BLACK」將舉辦聯合活動!並將進一步遊戲化?!   即使分隔兩地也可以一起同樂!《Super Mario Party》免費更新將可以連線遊玩!   集結Sony黑科技之5G旗艦「Xperia 1 III」正式發表! 

【點矽成章:鄭志凱專欄】找人投資不比找工作難,年輕人何不自己創業?

商業

一位朋友的兒子是 MIT 的高材生,去年升大四暑假到谷歌山景城總部實習,結束時谷歌以優渥的條件招攬,他倒好整以暇,沒當場接受,趁感恩節回家又安排了幾家公司面試,結果挑了一家最小的新創。公司雖小,給的薪水可不低,他卻嫌太高,跟老闆談條件,結果雙方同意薪水減少兩萬美元,股票增加 50%。

新創公司年輕化是全球的趨勢。1968 年英代爾成立時,創辦人諾艾斯及摩爾剛 40 歲。1998 年谷歌成立,佩吉和布林 25 歲 。等到 2004 年祖克柏成立臉書時,他還沒滿 20 歲。凡是拿出來說的都可能是孤例,但若參加矽谷 Startup 500 的選秀,或是參觀 Techstars 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舉辦的為期三個月的創業講堂,或者走訪 Seedcamp 在倫敦和柏林的加速器,放眼望去,多是從學校畢業沒幾年的初生之犢。

就像我那朋友的兒子一樣,青春就是本錢,沒家沒累,一個人吃完飯全家肚子飽,運氣好,做了四年,股票也許值好幾百萬美金。即使失敗了,學了一身功夫,下一家公司還等著要人(因此有人說矽谷的創業風險不高)。說不定這期間靈光乍現,想到什麼好主意,自己開起公司來也是常見的事。

  • 創業年齡年輕化,為什麼?

年齡軸上,創業本來向年輕這端傾斜,但是全球還有另一個相反的趨勢,就是年輕世代心理成熟年紀普遍延緩,宅男不再被視為不願面對世界的病態,反而成為獨居斗室睥睨天下的標誌。在這種「幼態延續」(Neoteny)、知與行嚴重落差的時代潮流裡,創業者的年紀仍然逐年下降(矽谷已經有高中生的商業企劃書競賽),主要由於幾個原因。

首先是傳統的大型企業多以短期營運成果為 CEO 績效指標,為了股價,必須追求利潤,為了利潤,最快的方法便是增加效率,為了追求效率,精實人力是必然的措施。同時因為社會整體失業率仍然偏高,大型企業在就業人口中挑選有經驗者,遠比從頭訓練社會新鮮人更為精準快速。這是全球年輕人失業率(12.5%)是整體失業率(4.5%)幾乎三倍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大環境裡,年輕人對大型企業的失望和反感可想而知,於是創業成為就業之外的合理選項。如果找人投資不比找工作困難,何妨創辦一家公司,自己當自己的老闆?

或許由於祖克柏的光環耀人眼目,今天的投資界確實對年輕人比較友善。在互聯網或是移動應用一波一波的浪頭上,時下 20、30 歲的年輕人是原生的衝浪者,他們掌握了關鍵技術,對市場嗅覺敏感,稍有風吹草動,勢頭不再,馬上能夠「見風轉舵」(pivot)。

不妨試想:一位對互聯網及移動有興趣的投資人遇見了兩個創業者,一人 20 歲,一人 40 歲,他會偏愛對 Android 原始碼滾瓜爛熟卻毫無商場歷練的後生小輩,還是百戰商場屢有斬獲卻從未用過 Snapchat、Instagram 的創業老將?

然而造成今天創業多新秀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現代社會似乎找到了創業成功的方程式其中創意是最重要的元素,經驗只不過扮演催化劑的功能。

  • 創業環境成熟、門檻趨低,創家們大展拳腳吧!

最近一期(Jan 18- 25,2014)的「經濟學人」將當今的創業環境比喻為 5 億年前地球經歷的寒武紀,當時的生物圈僅有簡單細胞生物,但是自然界發現了訣竅,像堆積木般分化突變出種種高級而複雜生物,「短短」幾百萬年的時間裡,發展出八百萬新物種。 依經濟學人的看法,今天的創業環境也跟寒武紀類似,到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這個比喻雖然有些誇張,但創業門檻越來越低也是實情,如今想要創業的人,如同玩樂高遊戲,人才、資金、技術、法律、財務都有現成的模組,不必從零開始。

募資永遠是個挑戰,但是現在管道越來越多,除了創投,許多友善的天使投資人聚集成群,掏出腰包之外還樂於分享經驗。如果題目合適,從群眾募資也是一個吸引人的選項,許多新創公司,透過群眾募資的平台不但拿到第一桶金,更得到寶貴的市場資訊 。

缺乏經驗也不是問題,每個國際城市都有許多育成中心、加速器,提供密集集訓、業師輔導、甚至於啟動基金。有人發現,何必花費十萬美元念個 MBA?不如想個點子,透過選秀,進入加速器待個一兩年,若能拿到幾十萬元投資,人家出錢,自己得到比商學院更寶貴的實戰經驗,何樂而不為?

更重要的是,開發產品的時候,現代技術工具箱裡的工具一應俱全。需要伺服器或頻寬,可以找雲端資料中心,用多少付多少,省掉了大筆的資本支出。開源碼(open source code)隨手可得,程式環境如 Ruby on Rails、微軟的 .NET 省去寫程式的許多麻煩。找不到工程師,可以找eLance,程式寫完了需要測試,有 UserTesting.com 提供服務。在這樣完善的環境下,一家新創公司只需聚焦在自己的原始創意、最有競爭力的強項。

過去需要花費上千萬美元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也許不到百萬就能搞定。時下又正流行「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的理念,創業資金需求減少,創業自然相對容易,失敗的風險也隨之降低。加上外部有各種可以運用的資源,創業成功的勝算當然大了不少。

因此觀察自 2008 年金融海嘯後成立的許多新創公司,如 Dropbox(公司成立時創辦人 25 歲)、 Pinterest (27 歲)、 Stripe(22 歲)、Airbnb(27 歲)、 Snapchat(22 歲)等公司迅速能夠登上身價美金 10 億元的金榜,除了創業者獨有的創意外,不能不歸功於創業環境的長足進步。

  • 國外年輕人熱衷創業,反觀台灣年輕人與創業環境呢?

不過以上所敘述的基本上是美國的現狀。台灣也有創業年輕化的趨勢嗎?或者說,台灣適合年輕人創業嗎?

答案應該是肯定。不過年輕人在台灣創業,整體環境究竟跟美國大不相同,他們面臨了許多現實的限制,我們應該認真看待。

其一是與父母期望的相互妥協。當一個績優大學的畢業生在台積電、聯發科與一個名不見經傳只有五個人的小公司做選擇時,絕大多數台灣的父母都會強烈建議選擇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有制度,既有保障,又可以開眼界」。即使年輕人堅持己見,加入了小公司,當公司經營遇到瓶頸時,父母親的標準反應則是:「看吧!我早跟你說過。」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他能堅持多久呢?

其次是產業與市場規模的抉擇。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將創新分為薄創新與厚創新兩類。厚創新如材料、生技、能源等,常需要「老師父的手藝」,剛出校門沒幾年的都算菜鳥。年輕人擅長的互聯網或移動,多屬於薄創新,例如前面舉例的 10 億美元俱樂部公司,說穿了不過是靠一個新穎的點子罷了。可是同樣的創意放到台灣,哪裡去找上億個用戶呢?

薄創新需要以大市場做腹地,台灣太小,再好的創意,靠兩千三百萬人口無法充分體現它的價值。加以台灣創業生態遠遜於矽谷,好點子也無法產生加速度,稻子還沒熟,可能就得讓人收割。因此台灣的年輕人在創業時,對於薄創新與厚創新不同的遊戲規則,所需要的爆發力或續航力,要有清楚的認知,對於市場規模的大小,更要敏感地估計。

最近台灣對於創投界的短視和缺少天使投資人的機制有許多檢討,這些都是事實,有改善的空間,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個現象,就是台灣近十年來的新創公司,成功的多是一二壘安打,跟美國新創公司不是高飛球、就是全壘打的特性完全不同。美國的創投可以期望 10 倍、100 倍、甚至 1000 倍的報酬, 台灣的創投卻只能看到 3 倍、5 倍、10 倍的回收。報酬高低不同,承擔風險的能力自然大小不一。

市場小、創意不足、創投裹足不前、創業者洩氣」這是台灣經歷過的負性循環,正好跟矽谷、倫敦或北京的創業圈中,「市場 + 創意 + 創投推波助瀾 + 創業者意氣風發」的正向循環相反。

還好台灣這兩年似乎看到些許反轉的曙光,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得回到年輕世代最擅長的寧鳴而死的創意,和不默而生的創業精神,當然「大人們」創造一個適合台灣的創業環境,搭建舞台的責任也是責無旁貸。

  • 《TO》挑選,《天下獨立評論》其他好讀

【最新上線】鄭國威:關於「台灣市場太小」的討論

羅毓嘉:關於過年你想說的是

(原文出處:天下獨立評論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