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Fight of Animals: Arena」新動物參戰!兩腳行走毛茸茸的那傢伙來了!   今天想來哪一道?日本PlayStation以料理形式介紹遊戲陣容!   燃燒吧?KOF XV新角色「草薙京」預告公開!   《對馬戰鬼》《魔物獵人崛起》同獲日本遊戲大賞2021年度首獎!   2021年起PlayStation開發人員最期待的遊戲   《Star Wars Republic Commando》四月登陸PS4   歡慶PlayStation VR推出5週年   《Life is Strange:True Colors》中的情感色彩 

中國 Maker 聖地深圳正飛速崛起,台灣的「自造」氛圍也該甦醒了

商業

雖人大家口中說的軟硬整合,簡單來講就是把軟體跟硬體結合,但背後最關鍵的其實就是產品設計,設計的夠有吸引力才能讓消費者買單。然而想要整合絕對不是短期內可以達成的,台灣需要一種擺脫純製造思維的活力 。

我們需要一些典範和刺激來喚醒我們正在沈睡的龐大「自造力」!

  • Maker Faire 是世界上最大的 DIY 創意盛會

美國知名的自造者雜誌《Make》雜誌推動 Maker Faire 的活動,原動機是希望將雜誌內新奇的作品實際呈現給大眾,而 Make Faire 是一個讓 Maker 互相交流的平台,並且由各地自行舉辦 Maker Faire,希望可以活絡創投界、新創公司、增加與上下游供應商的互動並建立關係。

2006 年於加州的聖馬刁第一次舉辦,以廣泛的工作坊、參展商、展示遊行為主要特色,為世界上最大的 DIY 創意盛會。

而之後,不只是美國,這樣的活動也拓展到海外,包括大型旗艦活動和由當地團體獨立舉辦的「Mini Maker Faires」。Maker Faire 是一場結合了發明、創造力與智慧的慶典,同時也慶祝並形塑現代融合創新產品和價值的 Maker Movement 基礎。在 Maker Culture 的大眾思潮下,Maker Faire 也要接納當地的特色和政府當權。

在 2015 年,倫敦為其中一個旗艦活動的主辦地點,為在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不僅宣傳了 British 的技術性知識以及推動東倫敦的城市再生,「更進一步地增廣我們對於培育科技人才溫床的視野,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英國保守黨政治家與大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如是說。

而「Making」這個詞同樣地也被政治家拿來呼籲努力工作及創造生產力的口號;就如同 George Osborne 所敘述的,2014 編列的預算其中之一是為了「the makers, the doers, and the savers」。

  • 中國的 Maker 聖地崛起:深圳

同樣地,深圳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重鎮,中國本身又為全世界最大且經濟成長最為快速的國家之一,致力於增強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以維持其在全球經濟下「世界工廠」的地位。其實在十幾年前,中國的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就已經是世界上發展最快速的產業之一,畢竟有 ICT 製造重鎮廣東地區,正是深圳市的所在地。

深圳本身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Special Economics Zone, SEZ),過去 30 年來中國當局便允許其接受外資,使它規模更大、發展更為快速。主要以電子零件製造為主的深圳,其城市規模是相當驚人的,是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城市的其中之一,人口高達 1000 萬人,就勞動力而言是相當充足的城市景觀亦伴隨著它的進步而一步步改變。

城市的歷史為深圳的 Maker Faire 盪起了漣漪,就如同預期一般,許多典型的 Maker Faire 在這裡也看的到:焊接工作站、Maker 的解說聲此起彼落、人們看著 Google Glass 驚嘆聲連連,然而 Maker Faire 通常以許多 DIY 作品和藝術般的科技混搭程式等等。另外,大多攤位都是電子產品、機器人和 3D 列印機,不論是即將要上架地還是在測試階段地,產品目錄和訂單到處都是。

  • 開放式創新模型的路徑,讓創業家能專注於經營社群、提供即時回饋及大量客製化

在 Maker to Market 的領域,很多的公司倚賴著開放式創新模型的路徑,讓他們能專注於經營社群、提供即時回饋及大量客製化,使得顧客習慣於便宜的 R&D,文創產業的做法。Miya Tokumitsu 說,「Do what you love」,做你喜愛的事情,志願工作者更看重的是自身的熱情與社會資本價值而非冷冷卻務實金錢。

最終,深圳的 Maker Faire 提出關於「Maker Culture 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彰顯它」的問題。一個國家有它自己的 DIY Maker,而且有許多的 Makerspaces,讓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熱衷於相同的興趣,這些都是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

而相較於北京 Makerspace 是與主要的大公司互相合作,包括 Sony、Samsung -願意開放自身的實驗室給他們使用;而在深圳,則是從一家於 2008 年由 Eric Pan 成立的硬體開放公司所主導,位在製造業與 Maker Culture 間的交會點。

北京與深圳團隊的差別 —— 硬體實力

說到北京團隊(公司主體在北京)和深圳團隊(公司主體在深圳)的差異,以下分成兩方做說明:

1. 北京:以互聯網為背景,注重使用者體驗、軟體服務以及品牌市場定位,在產品尚未有個雛型前,就會開始進行宣傳,及早建立品牌形象中,冒高風險進行融資、創投。由於以軟體為主的背景,不瞭解硬體而產生不少供應鏈管理及成本控管的問題。

2. 深圳:許多創業家從深圳製造業出來,已累積足夠的經驗和人脈,在乎生產控制成本,嚴格控管上游供應商及零售商的成本及訂價,務實、低調的作風,在乎產品品質卻忽略市場與品牌價值。

北京沉穩內斂,深圳初生之犢不畏虎

兩者似乎剛好能夠彌補彼此的劣勢,沒有哪一方應該去主導另一方,若能好好利用彼此優勢想必能創造出一番市場奇蹟。智能居家、物聯網或是穿戴式科技,是下一波科技新氣象,硬體是其外觀,由網路連結的服務是外觀下的核心。

以現在的趨勢來看,資料庫行銷的發達,即時網路所收集 Big Data 的運用會為產品、為客戶需求帶來更多好處。若未來是數據、網路再加上服務的天下,深圳的製造業中心加上北京強大軟體背景,想必能替中國科技產業更添色彩

然而困難點在於,兩地的公司策略及文化不相同,若要給個形容詞來形容的話,北京是沉穩內斂,瞻前顧後;而深圳呢,則是有初生之犢不畏虎之特色,即使前景不明朗,仍會很有衝進的做出展品然後推廣到市場上。換句話說,兩者要整合的不只是技術面,還有企業文化。

把視野拉到更高更廣些,製造業的網絡在深圳已經是相當熟稔的了,藉由一套迅速的深圳模式 —— 吸收、適應、原型設計以及市場測試新產品;中國選擇將自己處於一個「Absorptive State」,能夠更有效的將當地優勢與基礎建設結合國外的技術與知識。

深圳 Maker Faire 為其外部環境及產業生態系統又亮起一道曙光,社會制度的規範、基礎建設的支持、工作形式的驅動、以及文化和歷史軌跡,都值得台灣同為從製造轉型到「自造+設計」上的效仿做為最好的參考。

延伸閱讀:

從 Maker Faire 看深圳自造者生態系 (上)

從 Maker Faire 看深圳自造者生態系 (下)

專訪 Makerbar Taipei 創辦人闞凱宇:為何要做用垃圾當 3D 列印耗材的腳踏車

全球設計名校大同大學加持,台灣最大自造者空間誕生 —— 專訪「 FutureWard 未來產房」團隊

自爽經濟學:當 Maker 只是好玩!—— 專訪 OpenLab.Taipei 共同創辦人鄭鴻旗

大家都在談軟硬整合,但別以為就是軟體跟硬體結合那麼容易!

最關鍵的其實是產品設計,設計的夠吸引、獨特才能創造世界級的價值。然而這整合絕對不是「補習」就可以辦到的,它需要「人+氛圍」,而台灣正急需這種擺脫純製造思維的活力 。

但我們需要一些典範和刺激來喚醒我們正在沈睡的龐大「自造力」。6/7(六)Mixer X COMPUTEX,台灣頂尖自造者要以親身經驗告訴你,比台灣更走在前端的深圳如何營造前所未有的創意: http://goo.gl/HVVZMZ

(資料來源:theguardian, 36 氪;圖片來源:Scott Beale1, Scott Beale2,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Category: 爆橘, China, 創業家精神, 自造者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