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春節前,大家都會做一次家裡的大掃除,除了實體居家環境的大掃除,或許我們可以搭配數位工具,來幫我們的大掃除做一次更有效的延伸收納整理。
大掃除結束了,東西看起來都收納到他們該有的櫃子、箱子、倉庫裡面,看起來好像東西已經歸位。但是放在櫃子裡的收納,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使用這些物品嗎?還是我們在以後真的需要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會忘記我們把它歸位在什麼地方,於是要花更多時間,再把這些東西找出來。甚至有很多東西因為這樣的收納整理,再也沒有被拿出來使用第二次的機會。
這時候,利用 Evernote 的「標籤」功能,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把大掃除整理後的物品,做出一個更有效的「定位」處理。
什麼是「定位」,不只是東西放在哪裡,而是東西要在什麼時候使用。
不只是我要找某個東西,我記得把東西放在某位,然後我去把它找出來(因為最後我很容易忘記東西的這種定位)。真正的「定位」還包括,我不一定知道自己會找到什麼東西,我不一定記得東西在哪個位置,可是我的「定位」會幫我找出我當下情境需要的東西。
我自己在幾年前,寫過一篇如何利用 Evernote 整理居家雜物的文章(Evernote 家居收納整理方法一年後心得),那篇文章主要在分享如何利用拍照筆記、數位索引去記住物品的位置,以及可以如何和家人一起共享合作的案例。
今天這篇文章,再來談一個更進階的技巧,如何善用 Evrenote筆記的標籤,來為你整理好的雜物,建立一個更有效的使用流程。
以下是我的「定位」案例,你不需要跟我一樣,但或許可以從我的方法中,找到適合你的 Evernote 標籤活用的靈感。
「收納」標籤:
每次大掃除或大整理物品後,我會把一些少用且收納起來的物品,拍照存入 Evernote 筆記,一方面在筆記裡記錄他被收納在哪裡,這樣以後才找得到。另一方面,我會幫這些「少用而收納起來」的物品,加上「收納」標籤。
「收納」這個定位,告訴我家裡有存放這些物品,下一次大掃除時,我會統一看一次這個「收納」標籤裡面的東西,看看有沒有哪些是不需要,是去年收納到今年都沒有使用過的,這樣的東西其實也可以斷捨離丟棄了。
「收納」這個定位,同時也幫助我要確認家裡有沒有某種東西時,直接到收納標籤裡面找,如果我腦袋不記得有,而 Evernote 收納標籤裡也沒有,那就是沒有,也不用翻箱倒櫃老半天。
「收納」這個定位當然也幫助我在找出東西存放位置時,有一個更快速的搜尋索引方法。例如,我只要搜尋「濾水器 收納」,就可以找出我把濾水器的濾心收納到哪裡,就能定期更換。
「好用東西」標籤:
我購買過的生活日用品、文具器材,我除了會拍照存入 Evernote 做紀錄外,如果裡面有「好用到我下次還想買同一款」的東西,我就會幫他加上「好用東西」這個標籤定位。
「好用東西」的定位,在我下一次要去大賣場採買時,我會打開來看一下,確認一下有沒有常常使用的好用生活用品,這一次需要繼續添購。
「好用東西」的定位,也幫助我下次要買某種東西,但忘記慣用的規格、型號、品牌時,可以更快速找到上次買這個東西的經驗。
同樣一個東西,例如一個濾水器,有可能定位為「收納」,也同時定位為「好用東西」。而 Evernote 標籤的彈性,可以讓我在同一則筆記上有多個定位。
「想要」與「需要」標籤:
我在購物時,一方面把想購買的東西存入 Evernote 筆記開始研究,另一方面我會在購物筆記套用上「想要」或「需要」的標籤。
「想要」的定位,意思是我還不確定要不要買,只是有點想,或許是我還沒想清楚,或是真的有閒錢時才能買。
「需要」的定位,意思是我確定自己非常需要,一定要買,下次去採購,或是要獎勵自己時,只要打開「需要」標籤,買下裡面的東西,就不會後悔。
這樣的「定位」,就幫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購物清單。
「好吃食譜」與「練習食譜」標籤:
我現在是個很喜歡自己做料理的人(我的料理學習經驗:做好大人的學習筆記:如何開始建立你的技能系統?),所以我也在 Evernote 整理了許多食譜,以及自己做菜的經驗筆記。我在想這樣的食譜應該給他什麼「定位」好呢?同樣的,這時候我要思考的是自己會如何使用他們。
於是我有一個「好吃食譜」的定位,這個定位的意思是我已經「練成」的某道料理,而且效果還不錯,所以如果我想煮頓好吃的給自己、家人、朋友吃,我就打開「好吃食譜」就知道要做什麼。
我還有一個「練習食譜」的定位,顧名思義,就是我想做的料理,但是我還沒有「練成」,所以他可能還不是能端出去的菜餚,卻可以在周末我自己有空時,打開「練習食譜」來多練幾道菜。
這就是所謂的定位,不是把物品放在哪裡,而是物品要在什麼時候使用。
「大日子」與「想要再吃一次」標籤:
我每次吃一家新的餐廳,就會幫這家餐廳做一則 Evernote 筆記,除了放入一些美食照片,我也會記錄這次吃的經驗,好吃的菜色是什麼?地雷是什麼?下次想要點什麼?然後,我會搭配標籤來為這些資料物品做定位。
「大日子」的定位,意思就是這些餐廳不便宜,但如果是我跟老婆的幾個重要節日,那麼就打開大日子標籤來選餐廳。
「想要再吃一次」的定位,就是那些吃過後覺得真好吃,下次如果有機會還想再來吃的餐廳,就會加上這個標籤。這樣如果下次要請朋友吃飯,或是家人要聚餐,這些定位的餐廳就是我直接可做的選擇。
「寶寶成長日記」與「想和孩子一起做」標籤:
有了小朋友後,我和老婆的 Evernote 裡就充滿了許多育兒相關的筆記(可參考:我和老婆如何共用 Evernote 建立新手育兒合作筆記本),這時候,我利用兩種標籤來幫這些育兒筆記做出我需要的定位。
「寶寶成長日記」的定位,就是那些記錄孩子成長階段的日記,裡面有文字、照片、影片,是我或老婆一點一滴累積的孩子故事。有了這個定位,我們隨時打開這個標籤,就能看到孩子第一次會爬、第一次站起來、第一次吃副食品等等瞬間。因為我和老婆想要這樣回憶,所以我們就設定了這個標籤定位。
「想和孩子一起做」的定位,就是我和老婆看到書中提到某種遊戲或教養方法,還是看到一個很棒的親子餐廳或樂園,是「我們以後想要帶孩子一起做的」,於是我們收集後,就會加上這個標籤,這樣以後就能從這裡去創造更多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事。
小結:
回到我這篇文章的主軸:大掃除結束後,用 Evernote 「標籤」讓生活雜物更有「定位」。
實體家裡、數位資料整理完畢了,東西放入某個位置或資料夾了,這時候其實「整理尚未結束」,因為我們尚未決定「未來要怎麼使用這個東西」,然後才能根據這個行動去幫生活雜物「定位」。
而上面應用 Evernote 的標籤,就是我幫物品做「最後定位」的方法,而這確實可以幫助我更有效的使用物品。所以在新年大家大掃除結束後,跟大家分享這個進階方法。
善用 Evernote 標籤,你會發現整理進入一個更有彈性的新世界,而且真正能為我們的行動服務,想了解更多的朋友,歡迎閱讀「現在你會怎麼活用 Evernote 標籤?從我的七個實例開始」、「分析 Evernote 與 Onenote 兩種截然不同的筆記整理邏輯」、「Evernote 整理3部曲-1:建立多層樹狀分類的知識結構」。
而背後的思維則來自於「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整理是建立你的行動流程,不只是整理物品」。
如果你有更棒的例子,歡迎你在電腦玩物留言跟我分享。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大掃除結束後,用 Evernote 「標籤」讓生活雜物更有「定位」)
Source:: playpce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