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虛擬銀行產業將促進客戶服務轉型,迎來銀行業的未來
香港2019年6月13日 /美通社/ -- 畢馬威最新的《香港銀行業報告》指出,香港銀行業在2018年業績表現強勁,資本和流動性均表現穩健,盈利能力亦有所提升。
所有持牌銀行的總資產增長達3.6%,而2017年的增幅為8.1%。所有持牌銀行扣除減值準備前之經營利潤錄得15%增長,高於2017年13%的增幅,由2017年的2,340億港元增長至2018年的2,680億港元。
鑑於香港金融管理局上調基準利率,受訪持牌銀行的平均淨息差(NIM)上升11個基點至1.75%。香港十大註冊銀行的平均淨息差由2017年的1.54%上升至2018年的1.69%。十大本地持牌銀行中有九間的淨息差均取得增幅。
畢馬威中國香港銀行業與資本市場主管馬紹輝(Paul McSheaffrey)表示:「經過多年的息差縮減或停滯不前,美國和香港於2018年開始加息,帶動香港銀行錄得更強勁的收入。然而,近期環球不確定性影響市場情緒加上利率不太可能進一步上漲,部分改善的淨息差可能在2019年有所收窄。」
截至2018年度,受訪銀行的整體平均成本收入比率為44%,相比2017年的42.5%有所上升,但仍低於2016年的47.9%。十大受訪銀行截至2018年度的比率從2017年的40.86%改善至39.06%。
在成本方面,畢馬威預測2019年銀行為推高盈利能力將增加在科技上的投資,以創新帶來業務增長和達到可持續地降低營運成本。
馬紹輝續指:「科技創新成為香港銀行業日益重要的策略重點。香港金融管理局迄今已批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虛擬銀行在初期所提供的服務將專注於零售客戶和中小型企業,我們預期這些服務將在短期變得更加成熟,並促使傳統銀行採取行動。這將有助創造一個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市場環境。」
同時,由於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貸款及墊款總額增長繼2017年強勁回升後有所放緩。截至2018年年底,受訪銀行的貸款及墊款總額增長3.5%至90,280億港元,而2017年總額為87,250億港元,增幅達14.9%。十大受訪銀行的貸款及墊款總額由2017年的76,440億港元增長5.55%至2018年的80,680億港元。
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方海雲補充:「整體而言,香港銀行貸款減值比率在2018年維持穩定,平均貸款減值比率輕微改善,由2017年的0.51%降至2018年底的0.50%。十大受訪銀行的平均貸款減值比率水準保持穩定,由2017年的0.68%輕微下降至2018年的0.63%。」
截至2018年底,受訪銀行與非銀行客戶相關的中國內地業務增長4%,增幅較2017年的15%有所放緩。總括來說,十大受訪銀行的與非銀行客戶相關的中國內地業務於2018年增長2%,當中大部份均錄得增長。
展望未來,虛擬銀行的出現將為銀行業帶來新機遇。馬紹輝總結道:「預計這些新銀行將有助擴闊服務選擇、推動創新及優化本地客戶體驗。新進銀行將力爭擴大市場佔有率和客戶群,而現有的傳統銀行則會尋求維持其市場地位。」
十大本地持牌銀行如下: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恆生銀行有限公司
-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 東亞銀行有限公司
-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 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
- 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
關於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成員所及關聯機構統稱為「畢馬威中國」。畢馬威中國在20個城市設有22個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約12,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沙、成都、重慶、佛山、福州、廣州、海口、杭州、南京、青島、上海、瀋陽、深圳、天津、武漢、廈門、西安、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這些辦事機構的緊密合作下,畢馬威中國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畢馬威是一個由專業服務成員所組成的全球網絡。成員所遍佈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專業人員207,000名,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獨立成員所網絡中的成員與瑞士實體—畢馬威國際合作組織(「畢馬威國際」)相關聯。畢馬威各成員所在法律上均屬獨立及分設的法人。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8月1日,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畢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場的先機及對質量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中國多家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廣泛領域的專業服務(包括審計、稅務和諮詢),也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