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1年,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祝各位新年進步、身體健康,祈願新一年能帶來新希望、新轉機。
香港經濟在過去兩年先後受到中美關係緊張、本地社會事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接連衝擊,連續兩年呈負增長,是有紀錄以來的首次。踏入2021年,情況也許是困難未盡、但轉機漸現,估計上半年仍面對較大挑戰,下半年則可望呈現較強的復蘇動力,全年計經濟料恢復正增長。不過,經濟復蘇的速度和力度取決於多個內外因素,其中疫情變化將是最關鍵的變數。
在有效控制疫情之前,較大力度的防疫措施無可避免需要持續,對本地消費氣氛及經濟活動難免構成壓力。跨境人員流動和旅遊活動亦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企業暫時仍面對嚴峻的經營環境,就業及收入情況在短時間內也難有明顯改善。這意味在今年上半年經濟仍會面對較大的挑戰。
不過,隨著不同層面的防控疫情工作發揮效用,而疫苗又能按預期逐步廣泛接種的話,疫情管控效果將可望逐步提升。如此,本港經濟的復蘇動力可望在下半年顯著增強。
經歷這場世紀疫症,我們更加需要細心觀察和總結,思考如何在危機中走向更好的明天。過去一年,很多企業的運作模式、個人的消費行為都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這為未來的經濟趨勢帶來啟示。
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網絡覆蓋及容量的提升,以及消費者使用習慣的轉變,網購一早已成為營商和消費的輔助選項。在過去一年因抗疫防疫需要,大家留在家中的時間比以往多,網購躍然從輔助變成主流、甚至是優先的選擇。
就以內地在2020年首三季數字為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跌逾7%(總額為27.33萬億元人民幣),但當中透過網上渠道的零售額卻逆市升近10%(涉及逾8萬億元人民幣)。再聚焦深入一點看,實物商品的網上零售額升幅更達到15%,佔內地總零售額24%,比率按年擴闊了近5個百分點。
其實,這趨勢在香港亦不陌生,大家在過去一年或多或少也多了網上購物。試想消費者因體驗良好而往後較多選擇網購渠道,這對實體店的定位、服務與需求肯定會帶來影響。然而,無論是實體店增強網銷渠道與服務,抑或是電商擴大平台應用,兩者都需要把網銷與實體更好揉合,其造成的影響還包括對物流配套及僱員技能需求的轉變。
留家抗疫的需要,也衍生了居家工作、居家學習和居家娛樂的模式,無論是影音串流平台或線上會議軟件,相關設備銷售與內容購買也更常見。「宅經濟」的出現為互聯網相關行業帶來機遇,但同時對傳統行業帶來挑戰。從線上到線下、從生產到出貨、從消費到配送等,整個變化將進一步加速各行各業電子化及數據化的程度及深度。因此,企業須善用資訊科技平台及系統應用,才能在經濟恢復時抓緊發展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科技創新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要成就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須完善創科基建、支持系統和生態圈,也要支援傳統企業擴大科技及數據化管理的應用。這不單關乎企業的競爭力,也關係到香港經濟的增長動能。
另一方面,疫情加速了逆全球化的趨勢,可能會促使目前的產業鏈及供應鏈生態出現轉變。香港作為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必須作好應對準備。面對保護主義及貿易壁壘,特區政府正積極擴展自貿協定網絡,務求使香港的貨物和服務能以更佳的條件進入不同市場。目前,我們正積極爭取成為第一批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加入的經濟體。
我們都希望今年經濟可以從疫情中恢復過來,但現實是仍然潛藏不少風險,必須保持警惕。中美關係發展、地緣政治局勢等不確定性固然繼續須密切關注,多國政府為應對疫情而大幅增加開支,令不少經濟體債台高築,這裡可能引發出來的金融風險亦不可忽視。經濟及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是金融穩定,這亦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在採取逆周期措施支撐經濟的同時,必須保持公共財政的穩健及可持續性,聚焦將資源精準運用,謹慎控制開支。只有短長期同時兼顧,香港的發展才能穩定向前。
在重振經濟的路上,國家肯定是香港的最強支持力量和後盾。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的發展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只要抓緊這個大格局的關鍵,準確定位,定可加速香港疫後的經濟恢復。走進內循環,粵港澳大灣區將是香港的重要切入點,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與成功,也成為了香港自身的成功關鍵。香港在國家外循環發展中「中介人」和「促成者」的角色明顯,可發揮在金融和國際商貿網絡的優勢,並提供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商務和高增值服務。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將為香港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1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