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鐵牛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徐立之教授(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會長)、張澤松主席(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主席)、各位教育界的朋友、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上好,我非常高興出席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成立三周年慶典暨2021年科創大講堂的啟動儀式。我記得大概三年前,也是11月,我出席了聯盟的成立典禮,其後也參與了聯盟的一些活動,我對聯盟在這三年期間着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有關科普教育,表示充分肯定。我特別感謝聯盟啟動一系列專家到學校的講座,也有賴中國科學院和中聯辦大力支持,安排國家中科院院士、研究員、專家學者等與香港師生分享科創經驗,師生們肯定獲益良多。
我自2017年就任行政長官以來,就銳意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我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我們會依循八大方向推動創科的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以鼓勵本地科技創新和推動科普教育,也在2017年12月成立了由行政長官主持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部署和推動有關工作,我們這四年來的具體措施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投放資源方面,特區政府在四年之內一共投放了超過1,300億元,力度之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為了鼓勵私人機構也投放研發開支,特區政府從2018年4月開始,為企業的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在2019至20課稅年度,申索扣稅的有關開支總額大約是32億元,比2017至18課稅年度增加了接近一倍。
在支援企業方面,我們從2019年起,通過創科創投基金,與夥伴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共同投資於本地創科初創企業。截至2021年4月,已經投資了21家初創企業,涉及金額超過1.2億元。我們於2018年向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注資,以加強對它們的租戶及初創企業的支援,我非常高興見到兩個基地幾年之間已經培育出數家獨角獸。
在再工業化的工作方面,特區政府在去年推出了一個20億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科技園公司現在正興建在將軍澳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微電子中心。
科研基建對於科創的發展至為重要。我們撥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成立了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由本地機構與世界級科研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了28個實驗室。落馬洲河套地區的主要基礎設施建造工程已經於今年7月開展,以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批樓房將於2024年底起完成。當然,我們在這段期間也持續擴展香港的科學園和香港的數碼港。
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是本屆政府一個突破點,我們共同建設由深圳科創園區和港深創科園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一區兩園。另外,我們又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安排及推出聯合政策包,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
在智慧城市方面,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公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涵蓋六個智慧範疇超過130項的措施。
除了我們自身努力,中央政府對香港發展創科的支持至為關鍵。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回應香港兩院院士提出科研資金過河的要求時,就批示說:「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習主席這一句「應有之義」就在過去四年體現在大量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和具體措施。
其中,國家科技部對香港的支持可以說是最重要,也是我們在科創發展的重要、堅強後盾。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2018年親自訪港,並見證科技部與特區政府簽署合作安排和協議,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注入動力。王部長在訪問以後給予香港非常高度的評價。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特區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前所未有,香港科技界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和兩地科技合作的積極性前所未有,香港民眾對科技創新支撐社會發展的高度認可前所未有,香港社會良好的創科氛圍前所未有。」
當然,過去兩年多,香港先後受到社會動亂和新冠疫情的嚴峻挑戰,但我們研發的同仁,包括我們科學家的熱情不減、動力不降,在這兩年多還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經過中央兩大舉措,也就是《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我認為現在我們迎來的新局面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非常高興聽到王部長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香港的科技人員、研究機構和學者對於參與內地科技創新的熱情很高,而且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操守及國際化的視野,因此國家科技部視香港的科技力量為國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王部長出席一個有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研究會,又提出鑑於香港的科研人才技術高、質素高,國家將會鼓勵香港有意願的科學機構加入國家的科研體系,並且支持香港建設國家級的科研平台、大灣區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以吸引國際科技人才和技術來港。
中央的支持,除了是在國家的科技部,中科院的支持也是至為關鍵;其中中科院其實已經落戶科學園,我剛才提到的28個實驗室中,就有中科院的研究機構。另外,中科院又支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讓我們兩地合作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在中央的各項支持下,加上香港在基礎科研、人才流通等方面的優勢,以及本屆政府推出的多項措施,香港的創科發展備受肯定。在今年3月頒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國家就明確地表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在國家的支持和特區政府的推動下,香港的創科事業可以說是生機勃勃,現時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圈。我在上個月發表的2021年施政報告中,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一系列措施也是受到國家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看法啟發。
去年9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科學家座談會,聆聽與會者對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段時間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意見和建議。他在講話中提出要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他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工作,包括第一,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第二,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第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第四,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第五,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第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所以我在施政報告裏面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支持香港的大學擴建它們的研發基建;建設新田科技城,提供額外150公頃的土地,讓先進製造業落戶香港;建立生命科學創新醫療研發平台;加大政府投資科技研發;推動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等,都是回應這些制約科技發展的問題。
習主席在同一個場合也說過:「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民族自豪感與國家科技發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國家取得科技發展的成就,讓國人感到自豪;而正正因為對國家的自豪感,令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願意投身科技事業,希望推動國家的發展,報效祖國。因此,我們在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同時,不會忽略國民教育,會致力增強學生對國家、對《憲法》、《基本法》以及《香港國安法》的認識,建立他們正面的價值觀,未來成為負責任、對社會和國家有承擔的公民。
當然,要達致這個目標,單以課堂教育不一定足夠。我感謝在中聯辦和相關部委及內地機構的通力合作下,自今年中在香港舉辦多個時代精神耀香江品牌系列活動,分別是今年6月的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安排我國傑出航天科學家訪港與學生交流;9月有關中國空間站系統建設的座談會,聯盟也有參與主辦,由香港學生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與在軌的神舟12號航天員天地對話;以及上月的大國建造主題展,展示了中國建築的悠久歷史和璀燦的文化。
為培育創科人才,特區政府會繼續加強支援中小學,進一步推動STEM教育。我感謝聯盟全新組織了一系列的專家到校講座,啟動科創大講堂。在中科院和中聯辦的支持下,聯盟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來港,向香港師生分享國家的科研成就和創科的最新發展,課題包括航天、探月、深海探索、地球物理、量子科學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和眼界,有助學校推動STEM教育,也鼓勵學生日後於科技範圍發展,貢獻國家和社會。
我再次感謝聯盟舉辦科創大講堂,提供機會讓粵港澳三地師生和學者交流和討論STEM教育的發展和實踐。我也祝賀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成立三周年,祝願聯盟未來的工作有更豐碩的成果。
謝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日出席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成立三周年慶典暨2021年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演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