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踏進2022年,我們感謝學校教職員、家長及不同界別持份者在過去一年對學生精神健康的關注和付出,一直與我們並肩同行,作為孩子生命的守門人,在不同崗位努力提升學生的抗逆力,及早識別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協助他們積極面對成長路上遇到的種種挑戰。
提升精神健康 預防勝於治療
每年1月和2月,正是學校的考試繁忙日子,學生或許會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萬一成績不如理想,學生如未能處理好本身情緒,或會引致極大的憂慮和失望。我們促請學校多加留意學生的表現,並從以下方面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如有需要,即時給予學生適當輔導和跟進。
師長們應協助學生明白,壓力和不如意事無可避免,了解適合自己的紓緩情緒方法,不讓負面情緒累積才是最重要的。研究發現充足的睡眠對學習、記憶及穩定情緒都很重要;同時,多做運動及適當閒暇活動,可保持正面情緒及紓緩壓力。學生在考試期間尤應保持充足睡眠,並恆常地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特別是在長假期復課後和發布考試成績的時候更為重要。學校可瀏覽「校園.好精神」網站的自我關懷小貼士、如何準備考試、面對考試成績等資源,並於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源發放給學生和家長,提示他們參閱這些促進精神健康的實用資訊。
認識病患信號 助人更須自助
精神病患是學童自殺的其中一個關鍵危險因素。青少年期是很多人首次出現精神病患的時間,研究顯示如能及早識別和介入支援,會大大提升治療的效果。可是由於精神健康素養的不足,不少學生也有延誤就醫的情況。研究指出延誤的時間可以是數月至數年不等。情緒病有時會令患者出現皮膚、睡眠和腸胃等問題或痛症等,學生或身邊人如缺乏對精神病患症狀的了解,可能未能及早察覺問題,以致延遲醫治。教師可參考上載於「校園.好精神」網站的「認識及幫助有精神病患的學生:教師資源手冊」,了解精神病患的症狀,及早識別、支援與轉介有需要的學生。
掌握情緒急救 介入效能更高
要學生在有情緒問題時願意找我們幫助,平日的關係建立必不可少,其實亦只有我們了解學生日常的脾性,才能較容易察覺他們是否有精神健康需要。教師和家長可不時借一些小玩意向學生表達關心,與孩子開展話題,一起進行活動,增強聯繫感。同時,教師和家長宜多引導學生,有精神健康問題症狀如失眠、不能集中、學習效能變差、對事物失去興趣和情緒變得波動時,不應羞於告訴別人或待它自然康復,相反,要盡快告訴合適的成人,如教師、學校社工或家長等,因為精神健康問題如不及早介入或治療,小問題可能會變成大難題,影響治療的時間和成效。另外,當有情緒困擾的學生尋求教師和家長幫助時,我們首要持開放態度,耐心聆聽他們,不作批評,適時表達關心與接納,協助學生找出老師、家人或朋友可給予幫助的地方,以及有效紓緩情緒的自助方法。如有需要,教師和家長應鼓勵學生接受專業支援。
加強守門人知識 同心守護學生
為加強家長及教師作為守門人的知識與技能,教育局編製單張,簡介抑鬱症、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和妥瑞症的病徵及其支援策略,以提升家長及教師的精神健康素養。同時,我們亦製作家長便覽,以提升家長對青少年自殺的認識。單張及便覽已上載至「校園.好精神」網站供家長及學校人員下載。此外,教育局連同學校及各界(如大學學者、警務處談判專家和社會福利署等)合辦不同的校本、區本及全港性預防學生自殺及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研討會或工作坊,探討有關學童自殺研究的啟示、識別和支援有自殺風險的學生及自殺行為出現時的即時介入策略。有關活動的報名人數踴躍,其中在11月舉辦的兩場研討會約有1,750多名中、小學校長、輔導老師及學校社工等參加。教育局早前亦舉行四場學校危機處理---危機介入及心理支援工作坊,以加強培訓他們在危機事件發生後,為受影響師生提供適切的介入和支援服務,約400名學校人員參加。
在新的一年,我們會繼續以上培訓及支援工作,讓我們以愛與關懷出發,共同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幫助他們茁壯成長,變得更強。
(以上是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陳惠敏1月2日在局方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