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現在大為流行的平板電腦,其實淵源於 1968 年的 Dynabook。Dynabook 是 Xerox PARC 的 Alan Kay 所計畫,並於 1972 年時以「適用各年齡孩童之個人電腦」的名號問世。
後來也有其他家公司分別嘗試推出平板電腦,像是蘋果公司也曾在 1983 年製作出雛型,但並未公開該產品;1994 年,時值蘋果公司缺少賈伯斯的黯淡期間,他們也曾推出 PDA,其名為 Newton,但一敗塗地。
當 1997 年賈伯斯回歸蘋果公司時,他大刀闊斧整頓之中,Newton 也是鍘下囚。這樣的產品歷史,讓眾家公司對平板電腦敬而遠之,不太把心思放在這塊領域。然而,賈伯斯卻把 iPad 賣得有聲有色,讓我們來看看其傲人成績。
- iPad 開始販售後,在市場影響力大增
2010 年 4 月,iPad 開始販售,銷售成績十分亮眼,消費者先前的冷淡反應原來祇是假象。蘋果公司第一週就賣出 45 萬台 iPad,第一個月就賣出 一百萬臺,第一年統記下來則是 1 千 9 百萬。市場需求量太大,以致於蘋果公司花了半年才追上消費者下單速度,最後在 2011 年前,iPad 一躍成為歷來最熱銷之消費性電子產品,取代 DVD 播放器而拿下寶座。
iPad 也讓蘋果公司傲視群雄,例如 Google 的 Android 團隊就難以追趕上蘋果公司創新的速度,雖然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普及率仍比 iOS 來的高,但在其他各方面皆比不上 iOS 的表現。iOS 的應用程式總扮演先驅角色,也最容易使用,它還提供良善環境,讓軟體開發商等得以順利獲利。
iPad 影響力之大,甚至波及筆電市場,部分消費者開始以平板電腦取代筆記型電腦,衝擊諸多大廠,DELL 也在受害之列,其創辦人 Michael Dell 甚至在 2013 年初開始試著將公司私有化以適應新環境的打擊。
iPad 究竟為何能如旋風般席捲全球?
它不但讓蘋果公司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也開拓了智慧型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以外的第三塊疆域;iPad 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蘋果公司是如何定位 iPad?大環境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 創造需求、滿足需求
我們就從賈伯斯發表 iPad 的那天開始:2010 年 1 月 27 日,蘋果公司舉行產品發表會;賈伯斯深知 iPad 為全新概念,挑戰著消費者對於電子設備的理解與想像。
從 iPad 的獨特性,切入大眾需求
於是他緩緩鋪陳以傳達產品理念與定位。他的投影片上出現一只 iPhone 與 Macbook 筆記型電腦,中間以問號區隔開來,他問觀眾一個簡潔有力的問題:「這兩者之間有沒有第三種裝置存在的可能?」
賈伯斯繼續攻心,他知道很多人會回答:「當然是小筆電(netbook)呀!」賈伯斯並不同意,因為小筆電並沒有任何獨特優勢,小筆電既慢、螢幕品質又差、使用的軟體又是老舊不佳的微軟產品,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小筆電跟筆電比起來完全遜色,除了價格低廉之外,沒有任何勝出之處。
接著,他開始提醒大家筆記型電腦的缺點:筆記型電腦原本的設計是為了讓消費者可以輕鬆處理工作,像是寫作、編投影片、或是以表格做金融分析等等。
但多數人只是用筆電來收發電子郵件、使用 Twitter、LinkedIn、或 Facebook,或是使用多媒體及玩遊戲罷了。既然如此,何必帶笨重的筆電呢?
千萬別忘了筆電的另一個缺點:耗電快速,若找不到插座,根本就是背小磚塊出門,既重又對工作或娛樂沒有幫助。當然,iPhone 好似也可代替筆電以作為行動裝置,但賈伯斯指出其螢幕太小了,使用起來並不夠舒適。
鋪陳至此,賈伯斯終於切入重點,他向世界宣告,我們需要一種全新裝置,它比筆電輕便,但又比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強大許多。賈伯斯說:「我認為我們已經找到答案。」iPad 圖片就這樣穩妥地出現在投影片上,靜靜地躺在 iPhone 與 Macbook 之間。
- iPad的定位
賈伯斯在 2009 年夏天完成肝臟移植手術後回到蘋果公司,當時,有個問題尚待解決:iPad 裝置的定位是什麼?究竟它是大螢幕版的 iPhone 還是擁有不同應用程式的新裝置呢?
iPad 是加大螢幕的 iPhone?
其實,賈伯斯剛開始對 iPad 的想像不如現今如此豐富,大致上來說,他的確把 iPad 視為加大螢幕的 iPhone,所以文件編輯功能並不需太完整。
他當時甚至不希望 iPad 變成如 Kindle 般的電子書(當時 Kindle 當時問世將近兩年),因為賈伯斯觀察後認為,人們越來越少閱讀,而喜歡讀書的人應該比較喜歡實體書吧,所以他一開始並不打算讓 iPad 往該領域發展。
試想,如果賈伯斯最初對 iPad 的定位不變,哪 iPad 還有什麼新意可言嗎?
Joe Hewitt 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蘋果公司光是把螢幕尺寸變大,就已經對應用程式設計領域助益良多。
iPad 解決了智慧型手機螢幕太小的問題
Hewitt 是 2007 年時 Facebook iPhone app 的程式設計師,他設計軟體的經驗豐富,曾經為各大平台及裝置設計軟體;他以豐富的資歷指出,iPad 解決了非常關鍵基礎的問題,那就是智慧型手機的螢幕真的太小了!
程式設計師原本受限於 iPhone 及其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尺寸,只能與之妥協,設計出較簡化的應用程式;現在有了 iPad 勇開先河,應用程式設計得以提升至新的境界,擁有更完整的功能及更美觀的使用者介面。
賈伯斯此舉讓程式設計師有機會大展身手,寫 App 時不再綁手綁腳,讓用戶在使用應用程式時感到順手,甚而讓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相應程式相形失色。原來,即使 iPad「只是」大螢幕版的 iPhone,也就夠厲害了.
不過,後來你我手中的 iPad 之功能好像並未止步於此,對吧?
iPad 延伸了許多應用的可能性
蘋果團隊繼續摸索 iPad 最適當的定位:掌管 iTune 的 Eddy Cue 與處理全球市場行銷的 Phil Schiller 便是 iPad 現今成功定位之重要推手之一。
Schiller 請賈伯斯調整其觀點,像是當消費者透過 iPad 收到文件或投影片時,真的該兩手一攤,把工作留給桌上型電腦或筆電嗎?Cue 也希望賈伯斯重新考慮電子書這塊領域,畢竟 Kindle 的成長超出預期,讀者以驚人的速度下載電子書。
在這樣趨勢下,iPad 真的要放棄這塊大餅嗎?在這兩大功臣及團隊合作下,賈伯斯開始產生更多想法,iPad 遂逐漸往現今的功能發展成形。
- 讓 iPhone 先暖場
iPad 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因為 iPhone 已經把場子暖好、條件備齊了,若要說 iPad 是靠 iPhone 打頭陣才能如此受歡迎也不為過。
在 2007 年時,iPad 需要的科技條件尚未到位,像是當時低功耗的 ARM 晶片若要支持較大螢幕,則運作速度仍嫌不足,若硬著頭皮研發後推出,則產品售價將極高而降低其市場競爭力。
一直到 2009 年時,科技條件終於備齊:頻寬、處理器以及電池續航力都達到一定水準,平板電腦總算成為可行的概念,賈伯斯才抓準時機推出 iPad。而此時 iPad 所需的零件成本也下降許多,主因則是因為 iPhone 銷量大,促使相關零件價格降低。
App Store 的成熟也對 iPad 的推廣有利
除了科技之外,應用程式商店的成熟度也很重要,iPad 若沒有多樣的應用程式可立即使用,也很難在市場上推展開來。還好在 iPhone 上路後,應用程式商店已經發展成熟,才讓 iPad 有諸多應用程式資源可以取用.
而 iPhone 也證明,多點觸控螢幕頗受消費者喜愛,所以對使用者而言,以觸控螢幕編寫電子郵件或是鍵入網址等等操作行為也不陌生.有那麼一點「iPhone 種樹、iPad 乘涼」的感覺阿。
蘋果公司的產品通常不只是產品,是一場場科技創新的革命及對裝置的全新想像,從 iPod、iPhone 到 iPad 全都挑戰我們原本的思維;而領導革命的賈伯斯到底為何能屢屢出師告捷?
答案有很多可能,也非常複雜,而我認為,除了其精采創意之外,他成功的關鍵在其觀察環境與資源的能力。
他洞悉天時、地利及人和的獨到視野正是最值得各界學習的地方。
(資料來源: Wired ; 圖片來源:Yutaka Tsutano、James F Clay、enriqueburgosgarcia,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