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日筆者母校
普度大學的新任校長
歌杜華(France A. Cordova)在上任一年多後首次到訪香港,與校友聚會,並拜會了各家香港院校合作夥伴。校長是母校首位女姓領導人,在學術和科學研究有很高成就,出身天文物理學家的她,九十年代中期曾任美國
國家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
聚會上有校友問及奧巴馬新總統上任這熱門話題,究竟對美國大學和研發有什麼影響?校長就提及《高等教育紀事報》(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在9月出版的「
給下任總統關於高等教育上一課」文中,包括歌杜華校長在內多家院校的校長和教授的意見。 作為主要工程及科技大學的普度大學校長,歌杜華特別關注如何吸引本土學生進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オンライン カジノ Mathematics – STEM)範疇。2004年
國家科學基金會出版的《
科學與工程指標》指出,以擁有科技相關學位的十八至二十四歲年輕人數目計算,在2004年之前的三十年間,美國全球排名由第三位降至第十七位,大學全靠海外學生入讀。與此同時,由於美國或留學生本國的各種移民限制,以及其他個人原因,並非所有訓練出來的專才都可留在美國。美國本土科技學生不足問題,真的已達危險程度。
全球化帶來衡擊 2007年由美國、
國家工程學院和
醫學院聯合出版的研究報告《
站在來臨的風暴之上:為美國更光明的經濟未來注入能量》指出,今天大家都能掌握高等知識,低價勞工多的是,世界真是平的,對美國在科技的優勢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這研究報告就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目標在於創造高質素科技職位,重點包括國家戰略性需要發展,例如在清潔新能源方面。研究報告的對象主要是各級政府的決策者以至教育、科技業界,在發表後受到高度關注。 歌杜華身為天文物理學家,自然想到美國如何在五十年前進入太空時代。當時國會通過《
國防教育法案》,加強科學和數學教育,強化博士生教育,增加大學生借貸,甚至協助教師學習外語,結果成功令美國在二次大戰後一直保持科技領先地位。今天能如何借鏡?美國科技學界希望推動在高中把數學科成為四年必修科目,並從小學開始推廣科學探索,又引入商界參如,以吸引學生從小對科技產生興趣;而女性和少數族裔學生更成為特別開發目標對象。另一方面,在大學以內,學者亦建議進行「小班教學」,尤其是令低年級大學生的學習經驗得以改善。
學生趨向急功近利 近年香港學生不願修讀科學、工程甚至醫學,成績愈好的學生愈喜歡進入金融等相關學系,情況與美國不相伯仲,雖然學界和業界都知道,也明顯看見短期的問題出現,但就未能找到有效面對方案或支持面對這問題的力量,現在也許只因金融業不景,暫時得到一點的改善;我們的政府只可說視而不見,也不做。其實,與其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這種完全沒有新意、沒有新方向的口水會,不如老老實實地研究如何發展經濟多元化,長遠地帶領社會、商界和政府本身,不要再這麼短視;業界與學界也要更主動提出長遠發展新方向。 刊載於《
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