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環保意識提高,越來越多人選擇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實踐綠色生活。推動紡織、製衣和時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正是業界未來的重要發展方針。
有見及此,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與非牟利機構合作,建立研發空間---開研,通過展示創新解決方案、建構全方位合作平台,以及就解決問題提供資源,為業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靈活的技術方案。
靈活創新
開研佔地兩萬平方呎,由時尚未來研究所和創研坊兩部分組成。前者是開發早期技術方案的組合研究空間,以模組化形式展示嶄新的構思。模組化設計具靈活優勢,有助開發可迅速調整且具彈性的技術方案,以配合高速變化的市場發展。
中心期望時尚未來研究所可以展示新興和具前瞻性的研發概念,為新技術提供可擴大應用規模的平台,確保研究成果理論與實際兼備,適合市場採用。
環保製衣
時尚未來研究所首個項目是耕織計劃,由水耕棉花種植至紡紗製衣的生產線,模擬一條龍生產。
由於傳統棉花耕種耗用的水量甚高,開研採用垂直水耕,較傳統方法節省逾90%用水,而未被植物吸收的水分更可循環再用。
水耕也有效減少對土地的依賴,同時提供可控環境,有利農作物連續生長和採收。而水耕種植農場選址更可靠近城市,減少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當棉花收成後,就會經過開鬆、拼條等多個工序,製成紡織用紗線,最後利用機器製成衣服。
高效回收
開研另一重點創研坊是一條升級回收生產線,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回收的舊衣物分類,再透過一套纖維回收系統,利用水熱處理方式,分離織物中的聚酯纖維和棉花。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總監(業務拓展)陳念群提到,棉花和聚酯纖維混紡,是紡織品最普遍的成分,大多數衣服都採用這種物料。
她說︰「兩種材料混合對回收構成困難,將它們分離後,聚酯纖維可以重新製成紗線。」
回收物料製成的紗線可用於製衣,而棉花則分解成纖維素粉末,再作其他用途,形成循環生產系統。
中心指系統每日處理回收衣物量可達一噸,期望透過展示循環生產的可行性和效益,鼓勵業界採用類似做法,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推動發展
開研於9月正式開幕,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形容開研的成立,是紡織、製衣及時裝業發展的重要里程,期望通過共享研究成果,推動跨行業合作,進一步促進社會各層面可持續進展。